摘要:作為國內金融業開放程度最高的保險業,外資保險公司已經成為我國保險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金融危機導致國外許多保險公司陷入經營危機,因此不可避免會使得國外保險公司的風險通過其在國內的外資保險公司影響我國保險業。本文從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入手,分析了國外保險公司的風險傳遞到國內外資保險公司的主要路徑,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防范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外資保險公司;風險傳遞路徑;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5-0065-04
一、引言
在美國金融風暴的強勁沖擊下,國外很多保險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影響,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受信貸違約掉期等業務損失慘重拖累,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凈虧損。截至2008年6月底的三個季度里,AIG信貸違約掉期業務累計虧損已高達250億美元,在其它業務上的虧損也累計達到150億美元,雖然美國政府已經下撥1500億美元的貸款用于幫助AIG走出破產危機,但其虧損仍在日益擴大。與此同時,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日本大和生命人壽保險、荷蘭國際集團(ING)、德國安聯集團等國際大保險公司先后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由于國內保險公司在海外投資的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規模較小,因而受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但是我國保險業作為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最高的行業,國外保險公司已經大量進入了我國保險業,這將直接導致國際保險公司的風險通過其在我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傳遞到我國保險業,進而影響我國保險業的正常經營,特別是外資保險公司。本文將就我國保險業開放政策進行回顧,對現階段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的經營情況以及金融危機下國外保險公司風險傳遞到國內外資保險公司的路徑進行分析,并對新情況下如何防范外資保險公司風險傳遞提出建議。
二、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一)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歷程
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出現和發展是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結果,其發展歷程與我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政策的發展歷程相一致。因此,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歷程可以參照保險業的對外開放政策的演變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外資保險公司出現的準備階段。從1980年至1992年政府開始允許外國保險公司在華設立代表處,但沒有批準任何具有經營行為的實體。到1992年底,共有22家保險公司在國內設立了28個代表處,這些代表處積極地與國內保險公司、政府和社會各界進行聯系,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了解我國保險市場,樹立自身形象,為獲得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許可做前期準備。[1]
2.第二階段是外資保險公司準入實行試點階段。這個階段從1992年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其特點是允許符合要求的外資保險公司設立經營性機構,其開始的標志是國務院選擇上海作為第一個對外開放保險業務的試點城市,1992年9月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成為我國保險業第一家獲批在上海設立分公司的外資保險公司。這一階段,共有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29家外國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營業性機構。
3.第三階段是是外資保險大量進入但有所限制的階段。根據我國加入WTO的承諾,我國保險業在加入WTO后有三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對保險業的對外開放的業務、地域、營業許可等方面有所限制,以便國內保險業做好應對外資保險公司全面競爭的準備。過渡期間,保險業認真履行承諾,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開放程度也不斷加深。到2004年底,已有14個國家和地區的37家國外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到98億元,占我國總保費收入的2.3%。
4.第四階段是是外資保險公司全面發展并享受國民待遇階段。過渡期后至今,外資保險公司在市場準入、地域限制、業務范圍等方面的限制全面放開,這標志著除少數政策性保險以外,外資保險公司基本同內資公司享有一樣的國民待遇。到2007年底,已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2家國外保險公司在華設立134個營業機構,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占我國保費總收入的比例已達到6%。
(二)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加入WTO時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承諾的逐步履行,大量的國外保險公司通過開設分公司和子公司、合資建立新的保險公司、參股原有保險公司或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參股國內大型保險公司等方式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外資保險公司數量、保費收入以及市場份額都在逐年快速增長。圖1、圖2、圖3分別是2004年到2007年外資保險公司數量、保費收入以及市場份額的變化圖。

圖1 2004-2007年我國保險市場中資和外資保險公司數量變化圖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保監會網站公布數據整理得出。

圖2 2004-2007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變化圖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保監會網站公布數據整理得出。

圖3 2004-2007年外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變化圖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保監會網站公布數據整理得出。
三、金融危機下國外保險公司風險傳遞的路徑分析
由于我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目前許多國外保險公司已經在我國設立了經營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已經成為了我國保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國外保險公司都面臨著嚴重的經營危機,這勢必會通過不同的路徑影響到我國的外資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國外保險公司風險傳遞到國內外資保險公司的路徑可以分成三類:
(一)退出風險
由金融危機導致的風險向我國外資保險公司傳遞的主要方式是國外保險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經營不善出現財務危機造成的出讓合資企業的股權甚至退出我國保險市場的行為。國外保險公司出讓股權或退出我國保險市場,這會對合資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償付能力以及公司信譽等多個方面造成影響。雖然外資保險公司退出問題存在于經濟周期各個階段,但是在金融危機時會更為明顯。一方面是因為此時大部分公司的現金流都比較緊張,無力去購買國外公司的退出股份,造成“退出流產”。另一方面,國外公司的退出會造成外資保險公司原本就緊張的現金流更會緊張,引發嚴重的償付危機。另外,外資保險公司退出市場也會產生如何保護現有的保單持有人利益的問題。最近正在進行資產重組的全球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打算出售其在日本的三家壽險公司AlicoJapan、AIGEdison生命保險和AIGStar生命保險,但是因乏人問津至今連正式的招投標手續都沒能開始就是這一問題的體現。
(二)業務風險
業務風險主要指保險業務自身方面的風險,包括退保風險和關聯交易風險。
1.退保風險。對于外資保險公司來說,其面臨的一個重要風險是其外方保險公司發生的經營危機,勢必會通過“聲譽效應”(注:聲譽效應又稱馬太效應,是指對于好的東西,人們對它的評價會超過其真正的價值,而對于不好的東西,人們對它的評價會低于其真正價值。)使我國保險消費者對外資保險公司的品牌和經營能力產生擔憂,從而引發嚴重的退保風潮。而短時間內的大量退保,又勢必會導致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而嚴重的償付能力不足問題又會進一步加深保險消費者的憂慮,從而引發更為嚴重的償付能力問題,這種惡性的連鎖反應會在短時間內極大的影響外資保險公司正常經營。自美國國際集團出現經營危機以來,導致其在華分公司友邦人壽在香港、上海等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保風潮,雖然目前退保問題并不算太嚴重,但其后續的反應有待進一步觀察。
2.關聯交易風險。這里的關聯交易主要是指國內外資保險公司將承保的保險業務向其外方保險公司分保的行為。[2]外資保險公司的關聯交易會導致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是資金外流風險,主要是指外資保險公司故意將其業務分保給其外方保險公司,以解決國外保險公司因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經營危機;二是國外保險公司經營危機所造成的再保賠償風險。雖然2006年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外資保險公司與關聯企業從事再保險交易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中對外資保險公司向其外方保險公司分保的業務范圍、比例、方式等都做了明確規定,但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外資保險公司的母公司都出現了嚴重的經營危機,這很可能會產生外資保險公司無法從其外方保險公司獲取再保賠償的風險。
(三)資產轉移風險
這里的資金轉移風險主要是指外方保險公司將外資保險公司的資產轉移出去用于解決自身因金融危機所面臨的經營問題。目前國外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模式大概有四種:一是與我國保險企業合資設立保險公司,如太平洋安泰;二是參股我國現有的保險公司或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參股,比如泰康人壽;三是選擇大型的國有企業或有一定政府背景的企業成立合資保險公司,如中意保險公司;四是通過獨資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方式,最典型的是美國友邦壽險公司。從國外保險公司對外資保險公司的控制力方面分析,資產轉移風險出現在國外保險公司在華設立的子公司、分公司以及與我國大型非金融國有企業設立的合資保險公司身上的概率相對較高。
四、防范外資保險公司風險傳遞的建議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對國外保險公司的影響會通過退出風險、業務風險和資產轉移風險等路徑向我國的外資保險公司進行傳遞,這些風險會嚴重影響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正常運營和投保人利益的實現。因此,在新的形式下,有必要對我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政策進行修正以適應新的形式,維護保險市場的穩定和投保人的利益實現。
(一)加強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
針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主要可以從償付能力、關聯交易、退保比率以及資產轉移等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對外資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的監管,由以前的季報變成日報或周報,對其資本金、準備金、自留保費等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其在正常的償付能力下經營;其次,對于外資保險公司與國外保險公司的關聯交易進行嚴格審查,防止資金外流和再保賠償風險;再次,加強對退保比率變動的關注,及時掌握最新的退保情況,提前防范退保問題引發的經營問題;同時,對于外方控制力較強的外資保險公司的資產進行監管,防止外方公司進行資產轉移;最后,積極監控外方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以爭取風險防范的主動權。
(二)嚴格遵循謹慎準入原則,建立動態準入標準
謹慎原則是指對進入我國的外資保險公司做出一定的條件規定,要求其具有充足的償付能力、充分的經營技術以保障其業務的正常開展,從而保障本國保單持有人的保險利益。[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八條關于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的規定,外方保險公司要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經營保險業務的年限、資產總額、在我國設立代表處的年限等多個方面。但是從此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出,有些外方保險公司雖然已經具備了《條例》中所規定的條件,依然沒能擺脫出經營危機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在這些規定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動態的準入標準,及時增加新的準入條件,以便應對新的情況。例如當前的金融危機就為增加投資和承保范圍等方面的準入條件提供了重要依據。[4]
(三)完善外資保險公司退出機制
當前金融危機下,許多外資保險公司的外方保險公司都遭遇了嚴重的經營危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破產或經營戰略的改變,這些很可能導致部分外方保險公司退出我國保險市場。為了防范和化解外資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維護保險市場的穩定,必須完善外資保險公司的退出機制。外資保險公司包括外資財險和外資壽險公司,由于業務的期限不同,其退出機制也有所不同。
對于外資財險公司來說,其業務具有短期性,相對退出風險較小,因此根據《條例》中的有關規定,可以通過出讓股權、申請破產解散等方式直接退出。而對于外資壽險公司來說,由于其業務的長期性,為了保護投保人的利益,《條例》中明確規定外資壽險公司不能申請破產解散,其退出只有通過股權的轉移來實現。但是《條例》中沒有規定股權轉移的具體內容和方式,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外資保險公司的退出機制,特別是外資壽險公司股權轉讓機制。
(四)鼓勵建立金融企業合作模式的合資保險公司
國內大型國有企業合作設立保險公司的根本目的是減少保險成本支出,實現風險的內部消化。現階段,我國合資保險公司有很多是外方保險公司與國內大型國有企業合作設立的,由于專業性的要求,國外保險公司往往在合資保險公司的日常經營中具有主導地位。面對金融危機,這很可能會產生外方保險公司轉移合資公司資金為己所用的風險,直接威脅合資公司的正常經營和投保人的利益。
如果合資保險公司采用金融企業的強強聯合為主要合作模式,一方面讓國內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與國內的保險公司合作來實現來其設立保險公司的目的,既能解決上述問題,同時也能避免優質保費的外流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的金融企業對保險公司的運作具有很強的可控性,堅持合資保險公司以金融企業的強強合為原則,可以避免在外方保險公司出現危機時合資公司資金外流風險的出現,維護合資公司的正常運營、保護投保人應得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周道許.保險業對外開放:歷程、經驗與展望[J].中國發展觀察,2006,(12).
[2]鄭云端.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若干問題[C].華東政法學院學術論文集,2003.
[3]林江.引入外資后中國保險產業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王緒瑾.保險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