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出口減緩、內需不旺的經濟形勢下,發展消費信貸是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和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近幾年來消費信貸在全國較發達地方發展迅速,但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仍然舉步維艱。本文在對海南省文昌市消費信貸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制約縣域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因素,并借鑒國外消費信貸發展的經驗,提出了促進縣域消費信貸穩健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信貸;文昌市;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5-0077-03
消費信貸是國家為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和支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有效途徑,更是商業銀行新的業務效益增長點。近幾年來消費信貸在全國較發達地方發展迅速,但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仍然舉步維艱。為了探討縣域消費信貸發展的思路,我們對海南省文昌市消費信貸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分析了制約縣域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因素,并借鑒國外消費信貸發展的經驗,提出了促進縣域消費信貸穩健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海南省文昌市消費信貸發展的現狀
1.消費信貸的業務總量穩步增長,而增幅趨緩。調查結果顯示,文昌市近5年來,消費信貸增長了1.6倍,占全部貸款比重也呈穩定上升態勢。截至2008年末全市消費信貸余額13355萬元,比上年增長37.55%,其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消費信貸余額比上年增加,農業銀行消費信貸余額比上年略有下降。總體而言,消費信貸增長速度緩慢,特別是2004和2006年都出現了負增長。
2.銀行間發展不平衡,國有商業銀行占據消費信貸市場絕對份額。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在文昌市均設有分支機構,近年來均以消費信貸作為重要的業務增長點進行大力發展。調查結果表明,文昌市消費信貸市場國有商業銀行發放的消費貸款占全市消費款貸款余額的74.71%,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其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消費貸款發展速度較快,兩者的市場份額占比達63.44%。農村信用合作社雖然也積極拓展消費貸款市場,但仍只占有少量的市場份額。
3.消費貸款期限長期化,個人住房貸款為主要品種。文昌市短期消費貸款比重為18.4%,長期消費貸款比重為81.6%,其中長期個人住房貸款占比為72.46%。消費信貸涉及住房、住房裝修、汽車、助學及綜合消費信貸,貸款形式一般為按揭或擔保。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占據了消費貸款的主導地位,2004年到2008年間,占比達到了86%到96%之間;而汽車、助學貸款和綜合消費貸款基數很低,2008年占比分別為0.35%、1.54%和2%,大件耐用消費貸款和旅游貸款則一直處于空白。
4.消費信貸品種不斷豐富。各商業銀行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在原有的個人住房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業務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新型消費貸款品種,如個人投資經營貸款、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小額抵、質押綜合無用途貸款和裝飾裝修貸款等業務,但推廣效果因受縣域經濟狀況和居民消費理念限制,并不理想。
5.消費貸款承貸主體以城鎮居民為主。近幾年來,隨著地方經濟的較快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改善住房條件成為人們提升生活質量的切入點。文昌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2004年的22.12M2提高到2008年的33.95 M2。調查顯示:69%的購房者主要依靠住房貸款,28%的購房者以個人儲蓄為主,以銀行貸款為輔。而農村消費信貸主要用途是孩子上學、婚嫁和就醫等,所占比重很低。
二、制約縣域消費信貸發展的因素
1.縣域消費信貸結構單一,風險較為集中。一方面是消費信貸投向單一,縣域消費貸款的投向主要是個人住房貸款。如文昌市的消費信貸大部分投向個人住房貸款,很少涉足汽車消費貸款、耐用品消費貸款和教育助學貸款等其它種類。由于投放對象單一,使縣域消費信貸的風險集中于房地產行業。
2.縣域消費信貸風險責任與貸款審批權限脫節。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的貸款權限上收,在消費信貸方面,縣支行只有進行前期資料準備和可行性調查的權限,最終貸款審批權限則在省分行。貸款審批后,其投放、管理和清收的過程又全部在縣支行,有關人員必須承擔管理責任和清收的風險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縣支行信貸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消費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相對不足。從近幾年來文昌市經濟的發展模式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大,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增長一直都低于經濟增長速度,制約了轄區消費貸款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4.相關部門配合不力,抵押物處置困難,制約了消費信貸的發展。個人消費貸款涉及社會多個部門,需要有關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房地產評估、保險等服務收費高,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擔保制度及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銀行在辦理個人用房屋抵押的消費貸款后,一旦借款人無力如期償還貸款銀行,對抵押物進行拍賣變現將面臨重重困難。特別是縣域的消費信貸,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主,一旦貸款出現風險,首先,縣域沒有完善的住房二級市場,房產抵押變現困難;其次,處理房產抵押物手續繁雜,收費較高;最后,由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中對于個人基本生活住房不能用于司法處置的規定,金融債權難以得到維護,這些因素影響了消費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1]
5.個人信用度不高,縣域信用環境很難達到消費信貸的要求。當前我國的個人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個人信用信息存在錯漏情形,如借款人收入減少、工作異動、被單位開除甚至死亡等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消費信貸的償還。而且,縣域信用程度更低,逃、廢銀行債務狀況比較嚴重。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率居高不下,大量不良貸款難以收回,抗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客觀上造成金融機構在信貸投放時格外小心謹慎,對當前的縣域信用環境表現為懼貸、惜貸的心理。
三、借鑒國外消費信貸發展的經驗
1.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等發達國家由于大多擁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從而為商業銀行等信貸機構進行高效率、低成本的資信管理提供了基礎。在這些市場中,從事征信、信用評級的各類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美國,由私人部門發起的3家全國性信用局,專門收集個人信用的歷史資料,凡有關個人信用的數據,包括借貸歷史、償還及拖欠記錄、搬遷歷史、訴訟記錄以及個人信貸參數等全部記錄在案,這些數據直接來自于各貸款機構。與此同時,美國社會高度發達的貨幣電子化也為建立個人消費信用檔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個人的收支狀況都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反映出來,銀行和資信機構通過互聯網獲得這些資料,目前一次信用查詢的在線答復僅需要幾秒鐘就可完成。
2.先進的消費信貸管理工具。根據國外經驗,隨著消費信貸市場的日益活躍,要想最大限度地規避高風險的申請人和最有效地降低壞帳,除了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還必須依靠強大的信貸風險管理工具,包括一整套自動化的信貸風險管理決策系統。事實上,信用管理價值的核心,不僅僅是通過信用局等各類信用機構,形成信用信息的共享,還在于據此建立起客戶關系管理體系,通過高科技手段提高決策效率,降低信用和操作風險。另外,信用管理還常常派生出另一個附加值很高的功能——目標營銷。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現代社會,包括信用信息在內的客戶資源,經過整理加工后往往就是巨大利潤的來源。誰掌握了這些資源,誰就擁有了目標客戶群體。
3.發達國家消費信貸業務所占比重大。目前,在美國、西歐等國家,消費信貸在整個信貸規模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為20%-40%,有的國家甚至高達60%。消費信貸業務已成為一些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如花旗銀行不少年份的收入來源中,來自消費信貸業務的常常超過40%。[2]
四、推動縣域消費信貸發展的政策建議
1.改善政府管理行為,強化消費在宏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時,要減少投資沖動,提高消費理念,加強對消費需求的調控和平衡,發揮消費需求在短期內對宏觀調控的平衡作用。同時,政府應當努力為消費者創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秩序,提供一個自由選擇的環境,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另外消費信貸的發展應盡可能轉變現有的“投資主導”消費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消費主導”模式,擴大消費信貸發展的空間。首先,加強對個人消費信貸的調節,促進個人消費信貸均衡增長。其次,增加城鄉就業和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購買能力,從而增加居民的實際消費。
2.完善消費信貸法律體系促進消費信貸業務健康發展。國家應加緊制定和完善消費信貸的政策法規,根據消費信貸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協調好業務中各有關部門的工作。一是降低評估、公證等項目收費,降低居民貸款成本;二是協調銀行、保險、房管和公證等部門集中辦公,方便群眾,提高辦事效率。各商業銀行要在現行的法規基礎上,制定完善各類消費信貸的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如在分配機制上進行必要的靈活處理,將個人報酬與業務績效緊密掛鉤,組織評選,激發員工榮譽感等。[3]
3.加大金融創新力度,適時推出具有農村特點的消費信貸品種。金融機構應該針對農村消費的需求,積極進行消費信貸產品創新,研究開發滿足農民不同特點、不同層次需求的消費信貸產品,推出新的消費信貸業務品種,如信用卡業務、“一卡通”和IC智能卡業務等,加快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為農民擴大消費提供便利,滿足農民的多層次消費需求。
金融機構應把開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當作整個信貸業務新的增長點。在農村消費信貸品種的開發方面,應積極辦理農業生產所需消費貸款,鼓勵農民購買小型農機具和交通運輸工具,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專業戶的發展;積極支持農民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等中高檔耐用消費品;大力支持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過具有經濟實力的村民做擔保的方式試辦助學貸款;積極發放農村建(購)房貸款,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針對農戶實際情況,研究實行多種形式的質押、抵押辦法。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消費信貸營銷網絡,最大限度地簡化貸款手續,方便農民貸款。
與此同時,擴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還需要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村消費能力;改變農民消費支出心理預期,促使農民樹立現代消費觀,轉變傳統保守的消費意識,增強對現代消費觀念的認知程度;盡快在農村建立起養老保險制度、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制度、助殘制度等,逐步提高農村的整體消費水平。[4]
4.改善經營機制,強化風險管理。改善經營機制,改變目前這種回避風險的經營方式為積極管理風險的方式。一方面重視分散銀行資產風險的客觀規律,走出信貸風險防范與消除貸款“零風險”的誤區。同時對金融機構分支機構不能完全上收貸款權限,具體在貸款方式、抵押擔保要求、風險控制、風險定價、還款方式、業績考核以及問責制度等方面,應根據不同業務,針對不同地區貸款業務特點力求改變,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在信貸及其價格上實行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提高信貸資產的使用效益,為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同時,應該完善適宜個人信貸的商業保險制度。應針對消費信貸中新的保險品種加快制定相關的制度和規定,積極引導保險公司介入消費信貸保險業務,進行諸如抵押住房財產保證保險、住房抵押貸款險種的推廣和創新,形成社會化的消費信貸保險機制,在客戶能夠承受保費支出的情況下規避貸款人因疏忽大意或使用不當而導致的財產不正常的損壞和折舊,確保銀行信貸資產不受損失。
5.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和消費信貸中介服務機構,分散銀行經營風險。加快建設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力度,豐富個人信用信息,更好地為消費貸款的健康發展服務。同時要建立健全區域內獨立、公正、權威的資信評級中介機構。要加強對資產評估機構的管理,提高評估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有條件的應設立個人資信咨詢公司,負責收集、調查個人消費貸款申請人的人品、收入、信用、抵押品等情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調查資信證明,減少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中的欺詐行為,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房地產經營部門應開辦房屋回購業務,一旦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抵押房屋就能處置變現,進一步促進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巧玲,徐慧敏.縣域消費信貸發展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時代經貿(下旬),2008,(17).
[2]王明華.國外主要消費信貸種類及發放模式[J].北京商業,2002,(1).
[3]沈曉暉.規范發展消費信貸 促進擴大消費需求[J].中國金融,2004,(24).
[4]閆立良.央行:金融機構應把農村消費信貸作為新增長點[N].證券日報,200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