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選擇與整地
牡丹的園藝品種是從野生經人工培育進化而來的。野生牡丹長期在高山野生環境條件下形成了一定的遺傳特性,其性宜涼畏熱、喜燥厭濕。
栽種牡丹應選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若土壤過于粘重,就要加以改良;即用沙和充分腐熟的廄肥摻拌,然后深翻40-50cm。在長江流域(或降水較多的地區)則要做成高床或種在有一定坡度的土地上,以防積水爛根。在土壤選擇上要注意酸堿度,以中性和微酸性(ph值6.5-7.5)為好,過酸過堿的土壤不適合牡丹生長。
2、栽植季節與方法
牡丹雖是木本小灌木,但和大多數木本植物不同,一般樹木以冬季和早春栽植為好,而牡丹必須在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栽植成活率最高,次年長勢強勁。十一月份以后,栽植越晚第二年長勢越弱。即使成活也要到第三年才能逐漸恢復正常生長。因此,牡丹栽植季節的選定極為重要。
在栽植方法上,古時洛陽花農就有豐富的經驗。據《洛陽花木記》記載:“凡栽牡丹不能太深。深則根不行花不發旺,以“瘡口”(根莖交接處的原栽植痕跡)齊土面為好。”又有挖土坑須量花根長短,為深淺之準。坑要寬大而平,土要肥而細,還要在坑下筑一小土墩,上尖下寬,將新栽牡丹于土墩上坐定。然后整理花根,讓根自然垂下,勿使彎曲,然后覆土……”,這一栽植方法至今沿用發展。
在栽植前將斷根、病根剪除,用500-700倍甲基異柳磷和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也可)混合液浸泡10-20分鐘后再栽。覆土后還要將整株稍向上提,使根順直,再逐層將土填實。栽后即澆水,使根和土壤緊密結合。
栽培密度應視培植目的而定。著作長期觀賞用,株行距以80-120cm為宜(每畝700株);若作大苗銷售株行距50-60cm(每畝2000-2500株)。
新栽的牡丹第一年最好不要施濃肥。因根的傷口尚未完全愈合,吸收根還未恢復,若施濃肥根不易吸收,還可能引起燒根造成死亡。
3、繁殖方法
牡丹繁殖方法分為有性繁殖(播種)和無性繁殖 (分株、嫁接,壓條、)兩種方法,但以無性繁殖為主,其中尤以嫁接、分株應用為多。
(1)播種 種繁殖由于繁殖系數大,多用于選育優良新品種與培育砧木。藥用牡丹栽培則主要用種子繁殖。
牡丹在野生狀態下主要以種籽繁育后代。經人工長期培育后,牡丹雄雌蕊退化,多變為花瓣,大多失去結實能力。因此無性繁殖成為保持牡丹優良性狀的主要繁殖方法。據觀察,牡丹花型進化程度越高(即花朵層次多,起樓),雌雄蕊退化越嚴重,結實的可能性越小。只有單瓣、半重瓣的品種和鳳丹可以結種子。
牡丹種子的采收一般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莢果內種皮由白色變為蟹青色為度。牡丹種喜嫩不喜老。沒有充分老熟的牡丹種子其很多特性尚未固定,種下后不但容易發芽,還易產生變異,形成新的品種。老熟的牡丹種子當年播種萌芽率低,部分種子到下年才萌動發芽。
牡丹種子播種后,15-20天后開始生根,到翌年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開始發芽出土,提前撤去覆蓋物,若干旱少雨可10-15天澆水一次,四月份以后可隨澆水施入稀薄糞肥。按此法播種兩年后可起苗用于嫁接或移植,3—5年后即可陸續開花。但未經嫁接的播種苗大多開白色單層花,少數開紅粉色多層花。
(2)嫁接繁殖 嫁接是繁殖牡丹優良品種,并能保持優良品種遺傳性狀的最好方法,可以較快的大量繁殖,提高優良品種的繁殖系數。通過嫁接,提高牡丹觀賞品質和應用價值。
A,砧木的選擇 嫁接砧木用2-3年生鳳單播種苗的根或芍藥根;根莖粗1cm以上的播種實生苗作砧木,嫁接成活率高且成活后植株生長旺盛。
B、接穗的選擇 接穗宜選健壯植株上一年生粗壯萌蘗枝,其髓心實,嫁接后易發根存活-次之為上部當年生枝,因健壯芽子飽滿的當年生枝含營養物質較多,利于傷口愈合。接穗一般長約6-1Ocm帶有健壯的頂芽和一個或幾個小側芽。接穗要即剪即接,不可久放。
c、嫁接方法 枝接:牡丹枝接時間一般在九月上甸至十月上旬進行,氣溫以15—25℃為易。具體方法是:挖出砧木去凈根上土塊,放人500倍甲基異柳磷和托布津混合液中浸泡15-20分鐘,取出后晾干藥液。切去砧木上有芽眼的根莖以上的部分,用利刃從中間劈開,插入已削好的接穗,要把形成層對齊(即皮層相互對齊);若砧術和接穗粗細不一致,只要一面對齊即可。用麻皮從上到下綁緊,再用稀稠適中的泥糊均勻涂抹在切口上,務必要把傷口完全糊住。按規定深度栽植,栽植深度以傷口與自然地面齊為宜。隨后封土為壟,壟高以能把接穗完全埋沒為度,過深影響成活率,過淺接穗易干枯。20天內不可澆水,以免影響愈合;次年三月上旬成活出土,一般成活率達80%以上。成活后若干旱三月中旬后每半月澆一次水,澆兩次水中耕鋤草一次;四月下旬后每月可施肥一次,以糞尿為好,亦可施尿素(每畝5kg左右),六月下旬可施一次磷肥(每畝5-7kg);兩年后即可出剛銷售或移栽。
芽接:牡丹的芽接主要用于更換品種或培養一株多花色(什樣錦)的植株。芽接時間以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為宜,操作時間宜在1O-17時此時皮層宜分離、牯合。將砧木上嫁接部位的腋芽連同形成層一起取下,保留完整的木質芽基;用同樣方法將接穗上的芽剝下,迅速套在砧木的芽基上,注意二者要相互吻合,最后用嫁接膠帶扎緊。接后一個月,認定接芽已成活時,揭開膠帶去掉砧木上贅芽。砧木上的葉片應保留,使養分集中于接芽,利于當年形成飽滿花芽,翌年即可開花。
皮下接:時間必須在九月上旬至十月上旬,氣溫20-25℃時傷口易愈合。接穗長4-8cm,多選花芽,在接穗下部2-3cm處兩面各削一刀,長削面約3cm、短削面約1cm,削口要平滑。選植株粗壯側枝作砧木,在其上部光滑的枝段側面,削一2-3cm長的接口。將接穗垂直(稍斜)插入砧木切口底部,使二者形成層密接對緊。若粗細不—致,一側對準即可。用嫁接膠帶,麻等材料從上向下綁縛接口,然后用塑料袋將接穗及接口罩住,在距接口1cm處將塑料袋口扎緊,能保溫保濕,避免雨水滲入,提高成活率。
(5)分株 分株亦稱分根。牡丹是叢生灌木,多數品種根須處經常產生不定芽而萌發枝干,一叢正常開花的多年生牡丹有多達十余條枝干,每枝下有3—5條根供給養分、水分,而各枝又是相互連接的;因此,在分株繁殖時必須看準其根相互連接的關系,順其“紋理”自然之勢進行分株,切不可亂扯硬分。在洛陽,分株繁殖多在十月上旬進行,最遲不得晚于十一月底。據觀察,若適時分株牡丹新生根很多,來年長勢旺盛,分株過晚,其新生根少而短,來年發芽時因新生根較少,吸收水分養分能力差,苗株長勢弱,甚至死亡。也可利用壓條繁殖法,其中包括堆土壓條法,分枝平壓法、雙平法,時間為九、十月份進行。
4、什樣錦的培育方法
主要用于“風單白”或其它大株牡丹及四年生以上獨干(干高20-30cm)而多分枝;應選花色、花型不同,花朵艷麗且花期基本一致的優良品種,并用換芽法或皮下嫁接。嫁接后管理同大田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