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保護地栽培,可以使草莓的成熟期大大提前。從11月份到翌年6月份都能有新鮮草莓上市。近年來,在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yè)的推動下,草莓保護地栽培在我市得到迅速發(fā)展,目前已經達到1.2萬畝。草莓生產已經成為我市部分鎮(zhèn)村的支柱性產業(yè)。但是有的農民由于技術上的欠缺,草莓產量較低、質量較差,因而影響了草莓保護地栽培的經濟效益。如何提高保護地栽培草莓的產量和品質,筆者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選擇適宜品種
保護地栽培應選擇休眠期短淺或較淺的品種。采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半促成栽培時,一般選擇需低溫量中等,果大,豐產、耐貯運性強的品種。需冷量一般在400-800小時,如佛杰尼亞,哈尼,全明星,寶交等品種,它們均是綜合性狀較好的半促成栽培品種。半促成栽培必須滿足品種的低溫量要求才能正常打破休眠,否則,雖然花序能抽生,但是易出現花徑短、植株矮小、葉柄短、葉小、果小的現象。若利用日光溫室進行加溫促成栽培,應選擇低溫量少,休眠淺,花芽分化容易的品種,一般需冷量在0-200小時。如豐香、J10、靜香等品種均較適合。
二、培育壯苗
培育壯苗是保護地豐產栽培的關鍵。所謂壯苗,一般新莖粗度在1.2cm以上,具6片以上展葉。根系發(fā)達,單株鮮重30g以上,葉柄粗,葉色深。培育壯苗可采用假植苗的方法,以保證苗壯、苗齊。利用假植育苗培育壯苗,一方面是假植時株行距小,占地少,可多施肥,管理方便,為秧苗生長提供更好的條件,能培育出壯苗;另一方面假植后再栽植,可提高栽植成活率,保證秧苗整齊,并且操作很方便。最好采用脫毒苗。
三、適期定植和扣棚
草莓保護地栽培定植時期為秋季。大、中、小棚定植時間為9月10日前,日光溫室栽培時間在10月10日前為宜。9月底至10月初,保護地栽培的草莓要進行扣膜保溫,等到棚室內結凍時,讓草莓進行休眠400小時-600小時,然后再進行加溫,白天棚內溫度保持在20℃-25℃,夜間保持在8℃~12℃;開花結果期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4℃-28℃,夜間保持8℃~15℃;采果期18℃-22℃,夜間保持8℃-12℃左右。進入冬季,室內可增加小棚覆蓋,溫室內最低溫度應保持在8℃以上,但要注意室內通風。
四、控制適宜溫濕度
草莓果實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18℃~25℃,要在冬季和早春達到這一溫度,可在大棚內套中棚并蓋地膜,力爭棚溫白天達到25~28℃,夜間5℃以上,最低溫度O℃以上。但出現30'C以上高溫時要及時通風降溫。土壤濕度以保持40%~60%為宜,過大過小均會影響草莓根系活力和果實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五、合理施肥
保護地栽培的草莓結果期長,為防止脫肥早衰,要重施基肥,及時進行追肥和經常噴施葉面肥。在施肥上要掌握適氮增磷鉀(生長弱時增氮肥,結果多時增施鉀肥)。一般每畝基施腐熟欄肥2000kg,配施復合肥30kg,鈣鎂磷肥100kg。中后期結合噴藥,可噴葉面肥(200倍綠威18),以促進中后期果實的發(fā)育,提高果重及含糖量。
六、摘葉琉果
衰老葉片光合作用能力弱,而呼吸消耗大,對草莓生長和漿果發(fā)育不利,匍匐莖的發(fā)生也消耗母體營養(yǎng)。因此,結果期對下部衰老葉要及時摘除,并及早去除匍匐莖。另外,在開花前后疏除一定的高級次花果,不僅可降低畸形果率,也有利于集中養(yǎng)分供應低級次花果發(fā)育,使果個增大,提高整齊度。
七、綜合防治病蟲害
防治保護地栽培的草莓病蟲害要以農業(yè)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即通過采用脫毒壯苗、高壟栽植、地膜覆蓋、水旱輪作及避免干高濕等措施預防果病、爛果的發(fā)生。田間發(fā)現病爛株葉和果實要及時清除,嚴防擴展蔓延。藥劑防治要注意開花前后不用藥,以免影響授粉,使畸形果增多。采果期要盡量少用藥,必須用藥時應選擇殘毒低的藥劑,并且噴藥后2-3天內停止采果,防止果實殘毒影響人體健康。
八、適時采收
保護地草莓的果實以鮮食為主,必須在70%以上果面呈紅色時方可采收。冬季和早春溫度低,要在果實8、9成熟時采收。早春過后溫度回升,采收期可適當提前。采摘應在上午8-10時或下午4-6時進行。不摘露水果和曬熱果,以免腐爛變質。采摘時要輕拿、輕摘、輕放,不要損傷花萼,同時要分級盛放并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