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宣和年間,皇帝厭僧喜道,下詔天下僧尼都要轉成道士道姑,不服從者要被問罪。這日,一差人押一不肯悔改的和尚到了驛站。趁差人酒足飯飽之際,和尚趁機自開枷鎖跑了,臨走時,他剃了差人的頭發。差人酒醒,不見和尚,心驚,四處尋找,忽見水波之中,自己閃亮的光頭。他大叫:“和尚在此,我在哪里?”
此禪乍聽無稽,細思有理。當我們步入社會的時候,我們為了合群,不停地通過吸收群體共性增強歸宿感、認同感。發型、服飾、手機等等都成為族群標志。車子、房子、位子成為成功人群的標簽?!拔以谀睦??”是現代人不快樂的追問。
最近有兩本勵志小書寫得很有意思。《禮物》和《遇見未知的自己》,文字淺顯,卻提醒我們:快樂原本是件簡單的事,是“身份認同”將其復雜化、臉譜化?!懊孀印贝媪恕皭酆拖矏偂?,成為我們努力工作、激烈競爭的唯一理由。超我(社會認同的我)不斷壓榨本我(本性真實需求的我)的生存空間,于是,我們越是用超常手段去建立防備無常的堤壩,我們越無法抵御無常的決堤。因為無常如水,無時不在,無孔不入,只有像廣袤的土地那樣,去包容它、接受它,才能消化它。土地代表了我們本性具足的力量。心理學把人們“本來如此”的“如來”之力闡釋為潛意識能力。我們的大腦每秒鐘能處理4000億位的信息,而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的2000位信息。找到自身的“如來”,便能發現潛力,也能與自然產生更多的能量共振。所以,禪宗又講自性成佛,講心性之用,特別注重自覺自悟趨向的涅之道。
本期《英才》寫了格力的偏執化生存,世俗眼中的偏執或許等同自性的無執?!耙驗橄矏?,所以持續?!倍髦榕c她領導的格力連續13年成為市場老大,這一成績證明了“找到自己”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