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扶持”之舉營造多贏的軟件產業鏈格局才是微軟“善舉”的幕后深意。
在雪災、震災、金融危機的輪番肆虐下,國內中小型獨立軟件開發商(ISV)2008年的日子過得愈發艱難,積習已久的技術、人才、資金、管理、推廣等老大難問題凸顯,ISV難有穩定收益。
陰霾下,微軟第一個站出來拯救苦難的中小ISV。
2008年12月,微軟“創業企業扶植計劃”開始全面鋪開,通過“軟件+服務”模式,讓國內6000多家中小型ISV免費獲得微軟開發工具和服務器產品的生產許可證及技術支持和推廣。
盡管微軟謙虛地表示,“只是在合適的時候做了合適的事”,但此舉依然被視作雪中送炭。
其實,微軟扶持本土軟件企業的計劃,早在3年前就已悄然拉開大幕。2005年初,除了和大型的本土軟件,如金蝶、用友的合作外,其就開始對中小型獨立軟件開發商進行人才培訓、聯合市場推廣,并合作實驗室,目前其培訓的企業數已超過1萬。而此次,微軟又將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在裁員、經濟低迷等自家后院之火還未完全熄滅時,微軟為何還如此熱心?微軟給出的說法很簡單,即雙方能實現共贏——ISV需要尋求發展壯大,微軟也希望他們成長。微軟此次扶持的都是擁有潛力的創新型企業,而創新又是微軟成長的根本動力,也是微軟未來發展需要借助的外力。這樣一來,雙方各取所需。
當然,微軟的算計遠不止于此。
眾所周知,“云計算”已成為各大IT巨頭爭奪的領地,通過助陣數量巨大的中小型ISV,能使微軟的“云計算”概念和技術深入企業內部,進行廣義覆蓋。這也是微軟的另一個“想法”。
不過,借“扶持”之舉為自身打造中國軟件生態系統,營造多贏的軟件產業鏈格局,這才是微軟“善舉”的幕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