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美國金融危機給了中國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逼著我們走上了內需為主的道路。
金融危機已嚴重影響到美、歐、日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而對美歐出口又占我國對外出口的40%左右,受此影響,中國經濟出現下滑勢頭。從發電量、港口吞吐量、出口訂單、工業產值、財政單月收入等一系列先行指標看,經濟下滑的勢頭絕對不能低估。
目前,有些專家還在對物價上漲有很大擔心,這個問題比較微妙、復雜。作為決策部門來說,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反周期與結構調整的關系。
一方面,在目前經濟形勢下,毫無疑問,當務之急是反周期、防止經濟嚴重下滑,確保經濟增長在8%以上;另一方面,在反周期中也同樣要關注結構調整。對中國過去來說,長期高儲蓄、低消費、出口主導的增長模式,面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既犧牲了中國人的長期利益,也犧牲了中國人的眼前利益。
此次美國爆發危機,某種意義上說是好事,是機遇,使中國過去靠出口驅動的增長方式不可能再繼續了,逼著我們進行結構調整。在反周期中盡快扶持國內消費市場。從中國長期角度考慮,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經濟增長嚴重依附于別國也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要靠國內的大消費市場。結構調整同時包括價格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等,都應進行調整。現在的關鍵,是在反周期中如何貫徹結構調整意圖,這是對政府有關部門最大的挑戰。
對此,應該鼓勵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而不是一味簡單的擴大投資。就是放松銀根也不是簡單的就看信貸規模。信貸規模多一點兒與少一點兒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育金融市場體系,市場體系結構完善了,效率提高了,即使貸款規模上不去,整個金融體系還是能適應經濟的發展。
當前要當心1998—2002年松貨幣、緊信貸局面的重新出現。即央行貨幣供應放松了,銀行可能出現“惜貸”、“慎貸”的現象。因為商業銀行經過改革后,以利潤為目標,加強內控,他們看到經濟在往下滑,往往易出現與股民一樣的“買漲不買跌”的行為。有關數據已表明,盡管央行在放松銀根,貨幣供應量M2和M1 增長同樣處于下降通道,但其中M1下降更快。因此政府部門應用政策引導,通過發展私募股權基金、擔保公司、中小板市場門檻降低、企業債、短期融資券等等,克服信貸市場中的“慎貸”問題。
又如投資政策,普遍反映政府儲蓄高、收入分配不公,我們能不能在減低政府儲蓄、擴大居民儲蓄比例,從而推動民間投資上多動點兒腦筋?而不是簡單一味的由政府搞大項目,要考慮如何鼓勵更多的民間資金進入大項目投資、進入服務領域投資。從宏觀資金流量賬戶分析,擴大內需中國現在不缺錢,缺的是引導民間資金搞投資的機制。由于很多政策沒放開,閑置資金仍是難以找到合適渠道,投到增長潛力大的行業與企業。
我國經濟結構長期失衡,高儲蓄,低消費,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恰恰給我們制造了改變這種狀況的歷史性機遇。回顧改革開放30年,在“文革”十年動亂剛結束,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逼著我們解放思想,搞改革開放,逼著我們想方設法謀發展。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2000多美元,2008年底中國有望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30年積累了大量的經濟實力和財富。
現在,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經濟的一些負面問題全暴露了,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走不通了,經濟嚴重下滑,社會矛盾凸顯。這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又一次“逼”著我們要解放思想,采取與過去不同的發展方式,擴大內需。
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機遇面前,如果處理得好,會“逼”出一個經濟增長新格局,“逼”出一個大國消費市場。當然,這需要時間。估計今明兩年世界經濟最好的可能情景是在衰退中復蘇,中國經濟只要政策調整及時、到位,仍然可以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