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板塊上市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觀前,市場隨時有可能刺破風險的氣球。
與曾經風光無限,如今萎靡不振的金融、房地產等板塊相比,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成為了2008年最亢奮的板塊,無數次的聯袂齊動讓它們成了當之無愧的熊市“明星”。據申銀萬國研究所統計顯示,截至去年12月,申萬農林牧漁指數的跌幅只有39.97%,是唯一跌幅在40%以內的一級行業指數,而同期大盤的跌幅達到了61.7%。
進入2009年,農業板塊風頭仍健。1月5日,在消息面一片真空的背景下,以豐樂種業(000713.SZ)沖擊漲停為“號角”,農業板塊全線啟動,登海種業(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北大荒(600598.SH)等漲幅均超過5%。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張新民向《英才》記者分析,“追捧農業板塊的現象至少說明,投資者認為這個板塊的投資價值以及未來的成長性是較高的。”
2008年不斷出臺的惠農政策持續向農業板塊注入著看多的信號,最重要的政策除了“一號文件”外,就是廣為人知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劃時代地放開農地流轉的政策,為一些處于上游的農業上市公司打開了想象的空間。
從行業基本面分析,中國糧食供求短期平衡、長期偏緊,由于人口持續增加、工業消費增加等因素,使得中國糧食需求持續增長,糧食價格走高在所難免。還有,4萬億擴大內需措施中,涉及農業的基礎水利建設、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2008年四季度中央1000億元投資中,已經有300億元投向“三農”,占比達到30%。
在2008年A股數場“農業秀”的背后,幾乎都閃爍著利好的影子。然而,與光鮮的外表相比,農業板塊的“內在”卻頗有些辜負市場的“美意”。事實上,農業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普遍不高,主業不突出是一直存在的問題。
行業數據顯示,2007年雖然50多家農林牧副漁上市公司凈利潤大幅增長308.81%,遠高于上市公司整體49.44%的凈利潤增長,但凈利潤率僅為6.14%,低于所有上市公司整體9.55%的水平,而行業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增長率等指標同樣低于整體水平。
時至2008年末,這樣情況依然沒有好轉。
例如天邦股份(002124.SZ),2008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營業收入因對土地房屋的處置獲得非經常性損益而大增138.01%,但營業利潤卻下降了21.07%。另外,公司三季度單季的綜合毛利率僅14.79%,較上年同期大跌5.17個百分點,其中的一個問題在于,公司的“三費”支出并未因營業規模的放大而有所降低,而是隨營業收入同比例大增。
即使是農業板塊的“領軍者”之一隆平高科,也依然沒有逃出類似的“宿命”。雖然2008年1—9月公司利潤總額同比大增200%,但如扣除投資收益等3700萬,則為同比下降76.7%,實際上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潤來源于股權轉讓收益。
“無論政策層面出現什么利好,有關土地的政策利好都不能立即反應農業類上市公司業績上。”國元證券分析師康洪濤表示。
不過,張新民分析認為,國家對農業的發展肯定還會繼續實行積極的支持政策,這將在未來上市公司的業績中表現出來。“即使是在成熟的證券市場里面,人們也不能簡單地以盈利能力來確定其交易價格。在這方面,我國的證券市場就更明顯,不用說基本面不佳的企業,就是一些已經資不抵債的企業也經常會出現其股票價值漲停的情況。”
然而,2008年農業板塊一直被作為特殊的概念來炒作,已經累積了大量的風險,在基本面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觀前,市場隨時有可能刺破風險的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