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起,所有的銀行都會去思考,是不是應該調整信用卡的商業模式。
次貸危機、金融海嘯之后,壞消息接踵而至。
美國運通公司在2008年12月23日宣布,美國財部已同意撥款33.9億美元,幫助其渡過難關。而在2008年12月的早些時候,運通公司剛剛發行過55億美元的公司債券。
短短2個月美國運通公司——這家世界信用卡巨頭已經融資了近百億美元。
這一事件并非獨立。有數據顯示,由于美國信用卡持有人違約增多,信用卡發放機構在2008年上半年已經被迫沖銷了約210億美元的信用卡壞賬,而信用卡違約的狀況仍在持續惡化。
美國的信用卡危機真的山雨欲來?對此,成功預測了“次貸危機”的《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預言:金融危機將在2009年9月迎來第二波沖擊。
根據宋鴻兵的理論,美國建立在信貸消費基礎上的經濟會再度惡化。屆時,美國的商業銀行將會成為第二波受沖擊的對象,包括信用卡在內的資產抵押債券(ABS,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學生貸款、消費貸款等),將和美國資本市場中的垃圾債券、按揭抵押債券一起,成為“金融海嘯”第二階段的主要受害者,其強度將會是第一次的3倍。
前華盛頓互惠銀行高級副總裁仲建國的看法也暗合宋鴻兵的觀點:“信用卡危機已經開始。”
仲建國的判斷來自親身感受。之前有房子的客戶一向是信用卡業務的優質客戶,而現在剛好相反,房子成了拖累。根據美聯儲在2008年4月公布的調查資料,美國信用卡貸款余額彼時已經高達9517億美元,比2003年高出25%。其中,壞賬率達到5.5%。而歷史上的信用卡壞賬率的最高點出現在2002年初,達到7.85%。
“我覺得今年第四季度應該會超過6%。但是,現在還沒到2002年最差的時候。”仲建國的判斷,在房屋及價格穩定之前,美國信用卡市場不會好轉。
美國是個信用卡國家,其居民的金融、消費體系完全建立在信用卡體系之上,所以,信用卡對美國而言舉足輕重。由于信用卡業務是無抵押貸款,其必然是危機中個人違約的首選對象。
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Discover銀行、第一資本銀行和華盛頓互惠銀行,是美國最大的6家發卡銀行,他們的發卡量占到美國總信用卡量的90%以上。由于前段時間的危機,直接導致了機構放棄對發卡行貸出賬戶的打包證券化收購,導致發卡行風險驟增。
2009年1月2日,路透社引述花旗銀行分析師的評論指出:花旗、第一資本、Discover和美國銀行,每家信用卡賬戶25%以上的投資組合是次級房貸。這說明,在前一階段的損失已經讓這些銀行沒有喘息之力。
面對發卡行和消費者的雙重擠壓,美國以信用卡為表象的金融信用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也許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美國政府和各大信用卡發卡行,已經開始了救贖與自我救贖。
仲建國向《英才》記者介紹,首先是在細節防范方面,各大發卡行開始大費腦筋。各大銀行都采取類似措施,已經開始采取主動(預防欠款)和被動(針對惡意欠款)兩種挽救措施。
主動方面,首先大量消減新增客戶計劃,其次提高FICO(美國公民個人信用記錄)門檻;被動方面,對那些“已經不可能還款的人”提出“和解方案”——要求其一次性償還一定比例的欠款,而不影響其信用記錄。
在政府層面,美國國會最新通過的《不公平與欺騙性行為法案》將于2010年7月1日生效。新規定中增加“寬限期”還款和“限制發卡行按照風險水平的變化重新定價”等內容,會極大地影響整個美國信用卡行業的商業運行模式。
“從現在起,所有的銀行都會去思考,是不是應該調整信用卡的商業模式。”仲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