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共和國迎來了六十華誕,舉國上下一片歡騰,處處鮮花綻放,歌聲飄揚。歷史再一次讓我們銘記過去,正視現實。
戰爭帶著槍聲,摻和著廝殺聲、吶喊聲,流淌著鮮紅的血液從大地上走過,背負沉重枷鎖的奴隸們,用會說話的眼睛傾訴著心中的哀痛,受傷的貧民哭泣著、呼喚著失去的家園和親人;關于他人的痛苦讓我們無法漠視炮火和利器。個人的命運乃至民族的命運,讓歷史在特定時期變得步履沉重,艱難行進,現實也因沉重的歷史而嚴峻,而復雜。
對自由的向往,致使主人與奴隸的戰爭不斷發生,一邊是壓迫,一邊是反抗,歷史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延續了下來。
戰爭,革命,推翻舊制度,開創新社會。革命是需要的,革命不是暴力的代名詞。真正的革命不是讓人死,而是讓人更好地活。
革命所煥發的戰斗熱情,具有排山倒海之勢。革命家、戰士那敢于挑戰極權的勇氣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讓人無限神往!
變革現實需要“大勇主義”,羅曼·羅蘭在其名著《巨人三傳》的前言中說:“打開窗外,讓我們呼吸一下英雄的氣息。”現實是沉重而復雜的,現實又是嚴峻而冷酷的。政治壓迫、自然災難、傳染疾病、生存競爭、日常習俗、無休止的利益爭執,無不給人難以逃避的壓力,內心的矛盾、困惑、痛苦、分裂也隨之加劇,都一樣地消耗著人們的精力,而且大多數還彼此隔離著,失去了援助的力量。所以,人的存在是帶有苦難性質,從根本上講是一場悲劇。
散文的靈魂是自由精神。存在主義思想家薩特說:“沒有民主制度就沒有大散文的產生”,“散文召喚自由?!鄙⑽牡膭撔峦瑯有枰按笥轮髁x”,散文家需要批判的勇氣和克服壓力的大無畏精神。
歷史上凡是散文創作的繁榮期,都是革命火焰熊熊燃燒,社會氛圍松動,民主意識強烈的時期;散文家張揚個性,自由表達,思想多元的時期。
中世紀以來,布魯諾、葛蘭西、易卜生、彌爾頓、惠特曼、盧梭、狄德羅、薩特、加繆、福柯、海涅、盧森堡、赫爾岑、羅曼·羅蘭、紀德、別林斯基、魯迅,他們——充滿輝煌成就的名字——都是我們所熟悉的。
“這是一批熱血所培育的具有特殊氣質的人物,他們的人生是熱烈的”(林賢治語),他們的文字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戰斗氣息,因而他們的書也是熱烈的,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