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去200多年的變遷,我們會問,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財富能力發生如此大的跳躍,實現了此前幾千年所沒能完成的事?又為什么即使到今天,還是有的國家富,另一些國家窮?財富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想回答的。我想,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財富能力的變遷。
首先是“深度”。這體現在單位時間所能生產的東西上。比如,原來手工做襯衣,可能要一天多時間才做一件,但現在通過機械化生產,加上流水線式的勞動分工和批量制衣,平均一個制衣工人一天能做好50件以上。原來在南方的糧食、蔬菜生產,一年只能種兩季,現在有了溫室技術,同一畝地一年甚至可以種20季蔬菜。科學技術對生產能力、財富能力的推動力是以往談得比較多的話題,這里就不多說了。這方面發展的起始點一般認為在1780年左右,即首先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
其次是“廣度”。一方面是市場地理范圍跨地區、跨國界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消費品、工業品種類與空間的擴大。市場地理范圍的拓展,為什么能提升財富創造力呢?和原來只能制作衣服賣到本地(即市場范圍只在本地)相比,現在的市場范圍已跨地區、跨國界,同樣的東西更值錢并能賣出更高的價錢,而且能賣出更大的產量,這當然使中國各地的收入水平、財富能力大大提升。對美國來說,這也很好,因為原來要花80美元量身定做襯衣,現在可能只要花60美元。再舉例說,像籃球比賽,原來沒有電視、電影的時候,不管籃球打得多好,水平再高,也只有在現場的人能看、能欣賞,因此,每場球賽的價值有限。現在有了電視、有了全球化的市場,雖然球場上的運動員所要付出的勞動力跟100年前沒什么差別,但是,由于美國NBA比賽在全球有幾億、甚至十幾億的人同時觀看,同樣一場球賽的價值遠遠高于過去。所以,姚明一年的收入可以有1000萬美元。
由此,我們看到,工業革命使人類生產的“東西量”上升,而市場地理范圍的拓展使人類創造的東西的“價值量”上升。
不過,財富創造能力的“廣度”力量不只是這些,還包括創新所帶來的全新收入機會。像電力、石油、汽車、飛機、電話、電腦、電影、電視、報紙,甚至軟件和互聯網等,這些現代行業都是200年前所沒有的,它們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增加財富創造力的“深度”或“強度”,而且也開拓出全新的收入領域,使財富的容量發生質變,以至于今天中國GDP的85%以上來自這些現代行業。
以上兩個維度大家談論較多,但常常被忽視的是“長度”,也就是“時間”維度。一個半世紀前,在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還沒有充分發展之前,一個創業者再成功,不管他是美國的蓋茨,還是中國的李彥宏,他都得一年一年,甚至一代一代地等待著實現自己創業成功的果實。但是,有了股票市場之后,股票使得創業者可以將未來無限多年的收入預期提前貼現。這樣,蓋茨在二十幾歲、李彥宏和江南春在三十幾歲就能把部分未來收入預期以證券的形式賣掉,這么年輕就成為數十億美元富翁,而不是要等上幾十年、幾代!
股票和其他金融證券使人們把收入、財富在不同時間之間進行轉移配置成為可能,其結果是縮小了過去收入、今天收入和未來收入之間的差別。換言之,現代金融證券市場的發展從根本上加快了實現財富的速度,使未來的財富也能轉變成今天的資本,從而增加資本總量、加快資本周轉速度。這即是現在億萬富翁這么多、過去沒有億萬富翁的原因之一,是證券資本市場在過去150年的發展使其變得可能。
當然,為了使財富能力在“深度”、“廣度”和“長度”三個維度上都發揮得好,又取決于一國的制度,包括產權保護體系、契約執行體系以及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雖然一國在這些維度上的水平可以通過模仿在短期內上升很多(這即為“后發優勢”),但要想長久在這三個維度上都建立優勢,有利于市場發展和深化的制度資本不可或缺。各國在這三個維度上的差別是其制度質量的最終反映,也是決定國富國窮的核心維度。■
《為什么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陳志武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本文摘自作者自序,題目為編者所加,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