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證,我一定會活著回家,我愛你,我們不會再分開了。
你就是我生命意義的所在。你使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和驕傲。無論我發生了什么事,無論我去了哪里,你要永遠知道,我多么愛你。
比恩,我永遠無法見到你了,但我心底知道你一定很可愛,我每天晚上都夢見你,以后也一樣。我愛你,比恩。
“不管你是支持還是反對這場戰爭,你都會被這些信件感動。”戰地家書收集行動的負責人喬恩皮德認為,這些戰地家書比任何觀點或者政見都有說服力。
2004年11月11日美國第50個“退伍軍人日”,來臨之際,美國有線電視臺HBO放映了一部特別的紀錄片《最后的家書:來自伊戰美軍的聲音》。10名陣亡軍人的家人對著鏡頭誦讀親人從戰場上寄回來的最后家書,場面感人肺腑,連最鐵石心腸的人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哀嘆戰爭的殘酷。
前幾天,又有4個同伴喪命
在加入軍隊前他曾是一名外表帥氣,品學兼優的學生。金在給家里的信中坦言是戰爭改變了自己,其所在的迪亞拉省是伊拉克暴力活動頻繁的地區之一,在對該省特基村郊區實施的兩次軍事行動中,金和其他來自第82空降師士兵有好幾天都生活在槍林彈雨中。2007年4月11日的家信中他曾那么明顯地向家人表達出不安的情緒,而僅僅12天后,一名伊拉克反美武裝分子的“肉彈”就引爆了金所在前哨基地外的兩輛卡車,金和其他8名美兵當場喪生,這是駐伊美軍遭遇的最血腥襲擊之一。那一刻,金成了4000名陣亡駐伊美軍士兵中的一員。
一枚RPG擊中了我乘坐的車
雷切爾·博斯維爾德
“我在這里很好,但還是出了一點小意外。前不久一枚RPG擊中了我乘坐的車。我的頸部扭傷了,肩膀也脫臼了,整整兩個星期都覺得很疼。而且在之后的好幾個星期里,我的左耳失去7聽力。總而言之,我的聽力沒有以前那么好了……”
可能誰也想不到這個把身受重創輕描淡寫地說成“小意外”的是一個不到20歲的女兵!第527憲兵連的雷切爾博斯維爾德是個活力四射,整天樂呵呵的姑娘。她剛到伊拉克時,總是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不過,這并沒有持續太久,這枚RPG使她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以后,她整天盤算著何時離開,在家信里也開始提到伊拉克的反美示威活動和“美國佬滾回去”的口號。
“媽媽,我學會駕駛坦克了!我已經學會7所有操縱坦克的技巧……離我的生日還有18天。我等不及了!可能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戰爭到底什么時候結束。先寫到這兒吧,只是想讓你們知道我很好,也很想念你們。”
這是2004年10月20日博斯維爾德從戰場上發回的最后一封家信。6天后,博斯維爾德在一次迫擊炮襲擊中陣亡,這一天離她20歲生日僅有12天。
我一定會活著回家
皮埃爾·皮克多
“老婆,我很想你,快想瘋了。來到伊拉克我才知道時間的寶貴,我痛恨在這里所浪費的日子。我現在每分每秒都在盼望著和你過上繁瑣而甜蜜的平凡生活。我保證,我一定會活著回家,我愛你,我們不會再分開了。
我以參加伊拉克戰爭為榮,但我并不愿意往后的10年、15年都呆在這里,如果說每個人都盡到他對國家的義務,那就足夠了。所以,如果上頭下命令,我在伊拉克的服役期滿了,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收拾包袱回家……”
101空中突擊師上尉皮埃爾·皮克多在妻子眼里是個浪漫的家伙。“他能背上200磅的負重跑上好幾英里,他還是個神槍手,不過很少人知道他其實很浪漫。”皮克多的妻子如此評價丈夫。在伊拉克,皮埃爾·皮克多經常會在廁所里通過語音郵件跟妻子一邊通話,一邊唱流行樂歌星史蒂夫·汪德的歌“I Just Called to Say ILove You”。在家信中,他同所有珍愛妻子的丈夫一樣,表達了對回家的期盼之情:然而,皮埃爾·皮克多再也沒有等到那一天。2003年11月15日,兩架直升帆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上空相撞,包括皮埃爾在內的174101空中突擊師士兵當場死亡。
這很好玩兒
“最近沒有發生什么事,只是進行了幾次巡邏,也沒有看到什么特別的”;“有人向我們扔石頭,我也向他們扔石頭。哈哈,這很好玩兒。”
19歲的海軍陸戰隊準下士尼克斯·拉森寫給媽媽的信總是輕描淡寫,但寫給父親的則截然不同:
“我們必須向人們微笑、打招呼,但與此同時,食指必須時刻緊扣扳機,并將槍口對準他們,如果他們試圖有什么舉動,我們隨時準備向他們開槍。”;“有一次,我在一輛裝甲車旁執行警戒任務時,一個大約15歲的孩子用刀對準7我,我也抽出了我的刀,之后他就跑掉了,這種事情時常發生。”
尼克斯·拉森來自伊利諾伊州的惠頓。據他祖父帕特里克介紹,拉森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海軍陸戰隊員。
2004年10月,拉森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
“再過幾個星期,我們連將要到費盧杰執行任務。如果您聽到有關費盧杰的新聞,那就是關于我們的。”
11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攻占費盧杰的一所學校時,最先進入該建筑物的2名士兵遭到5名武裝分子的伏擊,兩人當場陣亡,而拉森就是其中之一。
我沒有丟掉我的信仰
里奧納德·考禾
畢業于西點軍校的里奧納德·考禾在第一次被派上戰場就永遠倒下了。2004年5月1日母親節前,身在伊拉克的里奧納德寄了一張母親節卡回家,想讓媽媽在節日當天收到一個來自遠方的驚喜。然而噩耗卻比母親節的卡片更早到達家中。盡管她早有心理準備知道有這么一張卡,但當她從郵遞員捧過印有兒子筆跡的卡片,心里的巨痛仍不能自己。
“我想這一定有些晚了。但遲勝于無。我要把最真摯的愛獻給大洋彼岸的您。我還記得前幾年的母親節,我們一家子到史蒂芬教堂祈禱,然后一起去吃中國菜。在那里我會買一束康乃馨送給母親您。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記憶啊,現在想來真是感慨萬千……”
這張母親節卡是里奧納德死前寄出去的最后一--封信,文筆一如以往的深情。“當我看著曾經如此熟悉的筆跡的那一刻,我全身的力氣都消失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里奧納德的母親,瑪麗·安·考禾回憶當時的情景。里奧納德在伊拉克期間,一直很勤快地和家里保持聯系,在談到自己在軍營生活時,里奧納德總喜歡引用一句圣賢的話作概括:
“我打了一場漂亮的仗,我盡力完成7比賽,我沒有丟掉我的信仰。”
你要永遠知道,我多么愛你
阿倫·韋弗
“我最愛的小薩萬娜”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戰地家書是這樣開頭的。像每個在伊拉克的軍人一樣,82空降師第17騎兵團第1中隊的一級準尉阿倫·韋弗把愛和渴望都寫在了信中。他寫下了對只有15個月大的孩子的希望。從信中,我們已能隱約感受到韋弗初為人父的喜悅:
“我知道,有了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所意味的遠比我所想象的還要多……你就是我生命意義的所在。你使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和驕傲。無論我發生了什么事,無論我去了哪里,你要永遠知道,我多么愛你。”
2004年1月8日,當一架“黑鷹”直升機在費盧杰被反美武裝擊落后,人們在韋弗的身上找到了這封信。32歲的韋弗成為自2003年3月伊戰開始以來又一位為國捐軀的美軍士兵,與他一起陣亡的有另外8名美軍士兵。作為美國游騎兵部隊的成員,阿倫·韋弗曾經參加了1993年素馬里摩加迪沙之戰。在那次戰斗中阿倫·韋弗表現神勇,憑一己之力救出多名戰友,并在戰后被授予銅星勛章。如今,韋弗的這封信已經用鏡框鑲起來掛在了女兒薩萬娜臥室的墻上。他的妻子南希·韋弗說:“我希望,她長大以后能夠知道,爸爸有多么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