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艦隊進入北冰洋
“第三次世界大戰有可能在北極打響”,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也許并非危言聳聽。由于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北極冰蓋加速消融,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都盯上了北極潛在的航道與能源價值,并紛紛采取行動宣示主權。
該報在2008年5月4日的報道認為,一些國家的軍隊正在制定計劃以應對北極可能發生的戰爭。2008年3月底,負責歐盟外交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向歐盟提交的一份報告警告說,“隨著人們更容易接近這一地區蘊藏的資源,地緣政治態勢也隨之發生改變”,目前俄羅斯和挪威就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附近的捕魚權發生爭執。該群島蘊藏著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這些資源現在冰封于大陸架之下,如果全球氣候變暖,俄羅斯和挪威之間極可能爆發軍事沖突。而這一潛在危機還可能把美國、加拿大和丹麥拉進來。報告要求“歐盟國家盡早對此做好準備”。
幾乎同一時間的3月21日,美英海軍即深入北冰洋水域舉行“2007-冰”水下作戰演習。美潛艇部隊司令部公開宣稱,此次軍演的目的就是研究極地水域作戰戰法及探索北冰洋的潛艇航道。而美國于2007年底公布的21世紀海軍發展計劃,其重點也是關注未來在北極圍繞爭奪資源而可能爆發的沖突。

在此背景下,一向視北極為自己主權領土的俄羅斯自然不會坐視。值得注意的是,俄軍方沒有在地理位置更方便的北方艦隊做出反應,而是選擇了遠東的太平洋艦隊。2008年7月9日,俄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馬索林元帥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宣布,俄已撥款90多億盧布在堪察加新建最現代化的核潛艇基地,三艘最早服役的新一代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都將落戶勘察加。由于這些新潛艇在研制時就計劃游弋于北極冰蓋下直接發動核打擊,因此勘察加的新基地可以說直指北極。
未來全球最大海軍基地
由于比符拉迪沃斯托克更靠近北冰洋,且深處俄遠東領土輪廓腹地,最重要的是可全年通航。俄海軍有意將堪察加半島打造成其在遠東的主要基地。2006年8月下旬,俄軍在堪察加半島及附近水域舉行了大規模演習。參演部隊主要來自東北聯合軍隊集團,包括第22摩托化步兵師、第128防空師和核潛艇基地,以及俄遠東地區各有關部門代表,參演人員共1萬多人,動用了30余艘各型戰艦及數艘核潛艇、100多架飛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俄羅斯面臨日益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俄軍舉行的各種演習多是以反恐為背景,但2006年堪察加演習的性質明顯不是反恐,而是傳統的反侵略。演習著重強調了核潛艇基地的綜合防御能力。有消息稱,俄軍2009年仍會在該區域舉行大規模演習。
然而,勘察加目前的軍事設施卻很難滿足作為太平洋艦隊主基地的需要。太平洋艦隊的指揮機構和大部分艦艇母港都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勘察加過去僅僅是個潛艇駐泊場而已。為改變這一狀況,俄決定撥巨款將勘察加打造成類似于關島那樣的大型綜合基地群,新基地未來會取代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太平洋艦隊最主要的駐泊地。實際上,現在太平洋艦隊1/4的艦艇已經部署在這里,尤其是艦隊的水下力量幾乎全部棲身于半島神秘的峽灣中,包括各型核潛艇、常規潛艇30多艘。
馬索林介紹說,新建的核潛艇基地位于維柳斯基市,首先用于部署955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而將于2010年建成的同型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和“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也將部署到太平洋艦隊。維柳斯基市計劃為核潛艇打造完善的配套生活保障系統、基礎設施,特別是由岸到艇的能源載體輸送系統。專為潛艇部隊建立的新式戰地醫院將于2008年底開始使用,所有必需的醫療設備都已經采購完畢。
按照俄羅斯未來海基核力量要占“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57%以上的戰略規劃,戰略導彈核潛艇無疑是俄未來確保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石。3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部署勘察加,無疑使該基地從蘇聯時期的二線駐泊基地提升成為直接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級基地。
另外,除扮演傳統的“核潛艇之家”角色外,俄還將花巨資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附近的阿瓦恰灣新建一個水面艦艇基地,用以部署未來核動力航空母艦。馬索林指出,首艘核動力航母將在2015年后開工建造,行業專家和國防部官員已經確定了新航母的大致性能,預計排水量約5萬噸,可搭載20-30架飛機。
俄海軍計劃未來打造兩個航母攻擊集群,每個集群各擁有3艘航母,預計將在20年后完成部署。根據戰斗值勤安排,一支航母集群定期在世界大洋巡邏,另一支則在母港停泊維護。屆時,堪察加將作為北方航空母艦攻擊集群的母港。俄有媒體甚至認為,待所有航母完成部署后,勘察加將成為全球第一大軍事基地。
遠東戰略反擊的橋頭堡
其實早在二戰結束初期,美國和蘇聯就已經開始了在北冰洋的軍事角逐。1958年,美國核潛艇實現在北冰洋海下的自由航行,必要時可直接前出至蘇聯北海岸發射導彈。蘇聯隨后即在北冰洋地區展開水文研究和建立基地的工作,勘察加作為海軍基地,尤其是潛艇基地的歷史即從那時開始。
到蘇聯解體前,半島面向太平洋方向的軍事建設基本完善,并在冷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在北極海域與美國海軍爭奪的緊迫性,蘇軍也同時強調太平洋艦隊針對東北冰洋的作戰能力,包括勘察加在內的一系列極地軍事建設得到重視。但國家解體后所有這些工程都中止了。由于缺少地面導航,上世紀90年代的俄羅斯核潛艇難以在北冰洋活動,不得不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拱手讓給美國人。
近年隨著俄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俄軍在西線與北約對抗的同時,也加大了在東方的戰略部署。以期構成在副戰線對美國的戰略反攻之勢,牽制美國的戰略選擇。另外,遠東更強有力的軍事存在也自有其優勢,俄羅斯在這個方向能有效地威脅到美國本土,從而對美國形成直接的安全壓力。如從勘察加出發的核潛艇可潛航至美國西海岸發射導彈,在如此近的距離內,美國反導系統根本無法做出反應;而即使從堪察加或者附近海域直接發射導彈,也大大壓縮了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反應時間。
戰略樞紐勘察加
堪察加半島位于亞洲東北部,地處北緯51—61度間,屬于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分屬堪察加州殛科里亞克自治區,面積472300平方公里。氣候冬寒夏涼,東部受海洋影響,較中西部溫濕。2月平均氣溫零下11—零下16攝氏度,8月12—16攝氏度;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是島上的天然良港。受日本海暖流的影響可全年通航。
勘察加就像俄羅斯伸向太平洋的一支觸角,緊緊抓住太平洋北端,對遠東地區及其附近海域具有極強的牽制作用。一是它西臨鄂霍次克海,是鄂霍次克海東邊的天然屏障。鄂霍次克海位于薩哈林島與堪察加半島之間,經宗谷海峽通往日本海,經千島群島各海峽可連接太平洋,四面被俄羅斯領土環抱,形成了一個天然潛艇棲身之所;
二是它東臨太平洋和白令海。白令海是太平洋北方航路的終點,俄羅斯北極地區和遠東,美國、加拿大各港口間的海上線路都經過這里,是連接亞洲和北美洲的戰略樞紐。還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通道。該海域戰時將成為俄羅斯北方艦隊與太平洋艦隊進行戰略支援或配合的必經海區。
三是它對俄日有爭議的北方四島起到很大的看護作用。堪察加向西南延伸就是千島群島,距北方四島約840公里。俄依靠在該半島的軍事存在即能更有效地控制北方四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