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品牌和經營危機,蒙牛開始對以往輕視自建奶源和工廠的發展路徑刮骨療毒
“無工廠、無奶源、無市場的三無公司”——這是業界對蒙牛發家路徑的一句調侃話。
1999年蒙牛集團創立時注冊資本只有100萬元,這家“三無”公司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中國奶業老大,卻又在三聚氰胺事件這個中國奶業“9.11”中遭遇重創。痛定思痛的蒙牛決定大力發展自有奶源。
2008年12月,合肥市肥東縣發改委透露,蒙牛現代牧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肥東縣簽約。將投資6億元在該縣長王村建設2萬頭奶牛的現代化養殖基地。基地占地2000畝左右,有望成為蒙牛在全國最大的養殖基地。按照蒙牛的時間表,未來幾年內,計劃在全國20多個工廠所在地周邊建立萬頭乳牛規模的牧場,投資方式主要以參股為主。

“蒙牛這幾年給大家的印象一直是到處搶奶源而不是自建,其奶源建設速度跟不上市場擴張速度。”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對《商務周刊》表示,近幾年來,正是奶業公司持續不斷的奶源爭奪戰,難以有效控制牛奶質量,讓中國奶業加速滑向混亂的深淵。
為了扭轉外界對其缺乏足夠自建奶源的印象,蒙牛也自建了幾個現代化牧場。“現代化牧場成本很高。”陳渝透露,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奶業公司都開始注重規模化的奶牛養殖場,但他認為,“不是說規模大了就是現代化了,關鍵是要生產出有競爭力的原料奶來”。
按照奶業發展規律,現代化養殖方式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問題,需要很長時間,并非投入資金就能完成奶業的現代化。例如離蒙牛加工廠不太遠的澳亞牧場始建于2004年,現在號稱已經有1萬多頭奶牛,定位是為高品質的牛奶產品提供原料,但由于生產成本高,產量十分有限。
對于蒙牛此舉,也有專家提出質疑。廣東乳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就對《商務周刊》表示,蒙牛意識到奶源投入的重要性是好事,但資金問題將嚴重制約蒙牛的這一“宏偉目標”。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損失超過100億元以上,直到2008年年底銷售才恢復到六成左右,資金鏈繃緊,以至集團董事長牛根生不得不寫萬言書聲淚俱下地向企業家同行們舉債過冬。由于自有資金緊張,蒙牛此次自建基地也引入了外來資本。12月初,美國PE公司KKR宣布和牛根生的老牛基金一起向現代牧業公司投資2.5億美元,其中KKR占1億美元。在增加資本金并完成重組后,現代牧業計劃未來在美國或中國香港上市。
蒙牛現代牧業公司是成立在安徽馬鞍山市的一家大型現代化奶牛養殖企業,2005年9月由蒙牛集團高中層管理人員入股設立。資料顯示,目前該公司在全國各地已建成現代牧場4個,正在建設的牧場有3個。奶牛存欄數達2.6萬頭。公司規劃1—2年內在全國各地興建25—30個現代牧場,使現代牧業公司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奶牛養殖技術最先進的奶牛養殖企業。
改變傳統養殖方式,這肯定不是一家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做得到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奶業巨頭們面臨著的是二次創業的難題。但缺乏資金和整個中國奶業依然沒有走出信任危機的困境,也讓這個亡羊補牢的二次創業夢想變得異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