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玲



2009年8月20-21日在遼寧省大連市召開了“全國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工作座談會”。作為座談會上中央企業的唯一代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質量健康安全環保部總經理宋立崧就“中海油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的現狀和經驗”進行了專題發言。
中國海油應急平臺的建設工作之所以走在了許多企業的前面,與近年來中國海油領導班子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主管領導和應急管理專業人員對應急工作深刻理解、積極探索并不懈努力實踐密不可分。中國海油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經驗,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應急管理實踐經驗與應急工作探索思路。
完善的應急組織機構
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做好應急管理的工作,一個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建立完善的應急組織機構。中國海油總部危機管理組織機構由應急委員會、應急辦公室、總值班室、資源協調行動組、公共關系法律組、后勤支持保障組和資金保險組組成。中國海油北京總部的危機管理組織機構主要職責包括: 重大事項決策;對應急事件提供支持、協調;向國家政府部門報告情況;組織向社會公眾公布事件信息;公布、修訂總公司危機管理預案;審核所屬單位應急預案、計劃;驗收應急指揮中心等。中國海油應急組織機構如圖1所示。
中國海油針對突發事件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控制事態能力的差別確定響應級別,系統內部響應級別劃分為三級:總公司應急指揮中心、二級單位應急指揮中心和油田、現場作業單位的應急組織。
根據突發事件的類型和嚴重程度的不同與事態的發展,當各油田、作業現場發生應急事件時,要求立即報告上一級應急機構。中國海油各所屬單位在接到應急事件報告后立即通報總公司;各所屬單位根據法規和政府規定要求,向事件發生所屬地方政府部門做初步報告,抄報總公司;總部根據政府規定要求,依據突發事件的分類和等級,向國務院應急辦公室、環境保護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資委業績考核局、監事會、衛生部、國家海洋局做初步報告。初步報告應經應急委員會主任批準。發生社會安全事件應按照思想政治辦公室的相關規定向相關的民政部門和公共安全部門報告。
因此,中國海油總公司應急指揮機構不僅確保突發事件的內部響應和報告系統的暢順運行,還保持著與國家各部委機構應急組織的互聯互通,成為國家應急管理機構的組成部分。
根據國家頒布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法》等相關規定,中國海油在總公司《危機管理預案》中制定了12種需要利用總公司系統有關資源和啟動總部應急機構時突發事件的條件。突發事件若具備其中任何一種條件時,就需要啟動總部應急指揮機構和指揮中心,迅速開展總部級別的應急響應工作。
圖1 中國海油應急組織機構圖
確定啟動應急響應后,中國海油應急委員會進入應急狀態并通知應急機構有關人員到達應急指揮中心就位,開通應急信息系統平臺與通訊網絡,調配應急資源,派出現場指揮協調人員、明確向上級報告內容、組織對媒體發布信息、內部員工通報、商務法律事務協調等。
場外應急指揮支持現場應急指揮人員采取控制行動,完成相關的救援行動。當發生社會安全突發事件時執行對應的特殊方案。
當事態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時,向上級應急機構(如國家應急指揮中心)請求擴大應急響應,必要時進入國家級應急計劃。
行動完成后,進入臨時應急恢復階段,督促所屬單位完成現場清理、人員清點和撤離、警戒解除、善后處理、取證調查等工作。
應急響應結束后,應急委員會主任宣布應急響應結束。其后組織原因分析、評估應急響應情況,提供最終報告,為今后的危機處理做參考。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的流程如圖2所示。
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
經過多年的應急實踐與經驗的積累,中國海油在逐步形成較完善的應急組織架構、應急啟動、響應和報告程序的同時,將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信息平臺建設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另一個重點開始進行探索、實踐,并逐步在其所屬單位進行廣泛的推廣與完善。
圖2 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流程圖
首先,中國海油發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指南》,作為各單位規劃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的指導。參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2006年10月發布的《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指導意見》,中國海油在2006年發布了第463號文《關于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有關應急指揮中心(或應急辦公室)的建設要求, 接著在2007年編制并向其所屬二級單位發布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導各單位的應急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各單位應急指揮中心建設,規范、統一各所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的標準,整合現有應急管理機構和信息等資源,統一應急信息快速交換的通道,建立應對突發事件防范、指揮、處置體制和響應機制的快速反應平臺,實現總公司與各單位應急指揮中心的快速有效對接。中國海油各單位在規劃或設計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或應急辦公室)時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參照此指南完善本單位應急指揮體系的建設。
其次,《指南》對各所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在建設時對指揮中心軟硬件配置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確保實現如下重要應急功能,包括應急通訊(包括數據、視頻和語音等)功能;自動記錄(各種視頻、音頻、計算機文字、圖形信息等)功能;應急資料的收集、儲存;大屏幕投影可以同時看到多個屏幕,可顯示不同的應急信息和圖像;可以實現多方語音同步群呼、短信群發功能;電視電話會議,異地會商功能;應急事件現場的視頻監控,直接了解事故現場的動態;掌握生產單位的在崗人員和重大作業及大型設備的生產作業動態;能夠滿足應急狀態下的基本辦公需求。
應急指揮中心框架
中國海油正逐漸向上下游一體化的綜合大型石油石化企業方向發展,業務范圍由海上作業拓展到了陸地中下游作業。自2007年《指南》發布以來,位于北京總部大樓內的中國海油總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已經順利建成使用,另外投入運行的還有中國海油位于上海、深圳、湛江和天津4個分公司的應急指揮中心,他們都具備了應急響應所必需的重要功能,與總部實現了良好的互聯互通。部分中下游二級單位也已在規劃或設計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或應急辦公室)階段。
根據企業目前應急管理的現狀,2008年中國海油繼續發布了《中國海油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指南》,從而逐步形成了中國海油應急指揮系統建設的整體框架與清晰的思路,共包括四個組成部分:應急預案、應急指揮、應急信息和應急響應隊伍。在每一大類里面根據單位性質、機構、區域、人員、硬件設施、關鍵重大設備、環境、生產動態信息等不同需要,列出了更詳細的建設要求。
為實現全系統上下應急指揮中心互聯互通的藍圖,中國海油下一步還將繼續推進各所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小組的成立,讓各級單位主管領導能夠統一認識,積極做好應急指揮中心規劃與建設工作,盡早全面實現與總部的互聯互通。同時,中國海油還清楚地認識到,應急工作的關鍵還在于強化基層單位應急響應的能力,做好應急準備的各項工作。中國海油細致研究如何更好地配合二級單位去推動各作業單位開展應急組織的建設,提升現場作業人員的應急響應與演練能力,做好應急響應設備的日常保障與維護工作,增進與當地政府、安全監督機構及應急救援機構的互相配合,充分利用內外部應急救援力量,盡力將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對人員、財產、環境和聲譽等影響降到最低,盡量縮小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
編輯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