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荷蘭 石水中
日本
1948年,日本制定了《消防法》。日本每逢舉行全國性的重大消防活動,天皇和皇后、內閣總理大臣常應邀出席大會。天皇及皇后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消防團員代表,以鼓勵廣大消防志愿者無私奉獻、奮勇救災、保衛家鄉的精神。在每年的7月1日“國民安全日”和9月1日“防災日”舉行的表彰儀式上,內閣總理大臣將親自為在社會安全和防災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獲獎者頒發獎章,所有有功人員按功勞大小,均會受到總務省大臣或者國家消防廳長官的表彰。
1.消防活動
日本的“消防周”也稱為“火災預防周”,每年舉行2次,即:春季的3月1-7日,被稱為“春季火災預防周”;秋季的11月9-15日,被稱為“秋季火災預防周”。
“春季火災預防周”
日本2005年的“春季火災預防周”和2004年的“秋季火災預防周”主題標語相同,即:“火熄了嗎?經常問問自己”。并以推進“依法修改后的住宅防火對策”和“林野防火對策”為重點目標,開展了同上年“秋季火災預防周”形式相同的各種活動。
“秋季火災預防周”
日本 2004年的“秋季火災預防周”以“正確使用和維護滅火器對策”等為重點目標,通過各種媒體開展防火宣傳。各地消防機關舉行了各種形式的集會、消防訓練、防火演講,走進家庭進行防火診斷、回收廢舊滅火器等活動。
“全國山林防火周”
每年的3月1-7日是日本的“全國山林防火周”,該活動由日本消防廳和林業廳共同發起,與“春季火災預防周”活動同時進行。2005年“全國山林防火周”的統一標語是“即使星星之火扔在山上也會釀成大火”,以愛好山地運動的進山人員、當地居民、中小學校的兒童和學生等為重點對象,廣泛開展宣傳普及活動。
“車輛火災預防活動周”
每年的3月1-7日為日本的“車輛火災預防活動周”,內容是向車輛擁有者或使用者、交通相關單位及員工,普及消防安全知識,預防車輛交通火災的發生。該活動由日本消防廳和國土交通部共同發起,并與“春季火災預防周”同時進行。
“危險物安全周”
從1990年開始,日本消防部門將每年6月份的第2周定為“危險物安全周”,各都、道、府、縣同時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活動,如征集危險物安全標語、宣傳畫等。在有關危險物安全工作大會上,對危險物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有功人員、企事業單位進行表彰。各地方對危險物相關單位的從業人員和專職消防人員開展培訓,舉辦研討活動,消防機關對危險物場所實施安全檢查,與企業自衛消防隊共同開展滅火演練。
其他的紀念日還有“文化遺產防火日”“消防紀念日”“119日”“防災日”“急救日”和“防災和志愿者日”等,均會開展相應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動。
2.社區消防教育
日本婦人防火俱樂部是日本民間的一種自主防災組織形式,它以社區家庭婦女為組織成員,其組織遍布全國的城鄉社區。婦人防火俱樂部的主要任務是組織社區家庭主婦開展防火知識的培訓,宣傳普及消防安全知識,開展家庭防火診斷,特別是對獨居高齡老人家庭的防火訪問、指導,進行初起火災撲救訓練,做好鄰里間一旦發生火災相互支援的應急援助事宜,促進社區居民增強消防安全意識。
日本婦人俱樂部成員、志愿消防團員(含有少數女性團員)都是社區消防志愿者,她們協助當地消防行政機關開展了大量的社區消防公益活動,如發放消防、急救宣傳資料,檢查、指導居民家中消防安全器材的使用情況,開展消防安全咨詢,發生災害時積極參與救災,引導居民避難,搶救傷員等。
日本消防廳于1991年加強了對住宅防火相關對策的研究工作,發起并設置了“住宅防火對策推進協議會”,設計、制作、印發了大量的有關住宅防火知識的宣傳畫、宣傳冊,推進住宅防災器材的普及和應用。
日本住宅(家庭)防火宣傳冊的主要內容有:全國住宅火災情況;傷亡人員總數,老人傷亡數、比例,引起火災的主要原因等;家庭防火應當注意的事項;住宅用防災器材性能與使用方法;火警電話及報警要求。
日本防火研究普及協會推出了在公共場所如何防火和逃生的“家庭防火外出篇的注意事項”。“119博士”告訴人們在百貨商店、超市等各種公共場所,應當注意的防火事項和如何逃生等問題。
日本的防災宣傳冊被形象地稱為“口袋冊子”,多用漫畫藝術形式表達,形象而有趣味,使讀者既欣賞了趣味的漫畫藝術又學到了知識,避免了冗長、單調乏味的文字敘述。
日本在各地廣泛推行住宅防火診斷法,對高齡者家庭、障礙者家庭,由駐地消防機關或消防隊員、婦人防火俱樂部成員、自主防災組織志愿者登門服務,對其住宅的防災安全情況逐個進行點驗,檢查是否達到安全要求,并傳授相關防災知識。
日本非常關注災害高危人群消防教育,據日本住宅火災傷亡人數的統計,半數以上是65歲以上的老人,特別是伴隨著社會老齡化步伐的加快,住宅火災老人傷亡的比例還會增加。因此,2001年日本消防廳確立了新的“住宅防火基本方針”,特別把減輕老人受傷害作為目標,注重建立社區內嚴密的相互援助機制。
在2003年12月的消防審議會上,參眾兩院一致通過凡新建住宅,都有配備、使用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等防災器材的義務的提案。
針對獨居或者患病在家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日本消防部門專門開發了一套“緊急報警系統”。當老人家里發生火災或突患急病等情況,只需要使用者按一下隨身攜帶的發送器的按鈕,就能夠將指令通過接受器發送到最近的消防指令中心,在消防車、急救車出動的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安排最近鄰居協力員前往確認、滅火、護理等。
3.學校、幼兒園消防教育
日本兒童從小就要接受防災教育,防災教育內容已被納入國民小學生教育課程。日本學校的防災教育,主要是強化孩子的防火防災意識,教孩子如何防火,以及在遇到火災時如何逃生自救。教育的方式因不同的年齡段而不同,充分考慮學生的教育心理、生理特點。
對小學生消防教育的組織形式有:
呼救比賽。在教室里,讓小學生分別在測定噪音的儀器前高喊:“著火了!救命啊!”通過儀器測定看誰的喊聲洪亮,以分貝值最高者為優勝。
組織參觀消防隊。日本的消防隊有規定的接待日,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到消防隊參觀寫生,消防隊員們表演滅火救人,給孩子們教授防災常識,開展各種滅火救助、急救技能體驗。
組織觀看消防宣傳片,如防火防災知識、逃生、救護知識等內容的電影片、錄像片;組織開展消防繪畫比賽,在住地學校、幼兒園孩子中,征集消防題材的繪畫作品或者消防公益廣告作品;組織開展煙霧逃生體驗,學校組織孩子到市民防災教育館,體驗火場逃生自救,開展逃生模擬訓練;組織攀繩游戲比賽,模擬消防隊員的救助訓練項目,將一個結實的繩索水平拴在兩幢建筑之間,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組織孩子攀繩跨越,使其體驗逃生自救和消防隊員訓練生活;組織登高救人體驗,在消防隊員帶領和護衛下,組織小學生乘云梯消防車,體驗登高救人的感覺。
據日本有關規定,幼兒園、小學校每年至少進行2次防災避難訓練,中學校則每年至少1次以上。
日本還成立少年、幼年消防俱樂部。其中,少年消防俱樂部培訓的形式主要以組織開展初期火災的撲救、救急救助技術等實踐活動為主,旨在增強防火防災意識及學習相關知識技能為目的。
幼年消防俱樂部是以兒童、幼兒園小朋友為培訓對象,旨在增強其對消防工作的了解,減少玩火引發火災。主要培訓方式是組織觀看防災宣傳片等影像資料。
德國
1.“消防活動周”
德國在每年的“消防周”期間,都要確定一個宣傳教育主題,并圍繞主題開展活動。例如,德國2001年“消防活動周”在黑森州舉行,時間是5月18-27日,主題口號是“煙感報警器拯救了生命”,主要內容有:
消防器材及消防車展示。展示了從古老的消防裝備到現代化消防裝備的演變,有1863年馬拉式消防車、1903年蒸汽機消防車、各式各樣現代內燃機消防車。德國眾多的消防器材、裝備廠家在“消防活動周”期間展示了自己的產品。
舉行消防演練。在活動場地,專門設置了提供市民參與消防趣味活動的項目,由消防職員與市民互動進行。
煙感報警器報告會及演示。是專門為煙感報警器的參展商們推銷、演示產品而設置的活動區域。
舉行表彰獎勵儀式。表彰獎勵在本年度消防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
“消防活動周”開幕儀式上,由主辦地行政長官致辭,國家主管消防工作的內務部長宣布“消防活動周”主題口號,呼吁市民積極負責地安裝住宅報警器。德國消防協會主席宣布“消防活動周”開始,并強調安裝住宅火災報警器的意義。
2.少年兒童消防教育
德國開展兒童消防科普教育注重創新活動,培養兒童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德國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專門適合兒童開展消防教育的產品,即消防教育系列模型,簡稱BSK。模型包括一個消防屋、各種消防車、報警電話箱、消防測試臺、一個大的活動消防員假人,以及其他的場景模擬材料。這項趣味活動規定在30min之內建成一個小的消防安全村。所有的建筑小模型、木制小配件都是鉸接而成,拆卸方便。消防屋里還設有音響裝置、煙霧發生器,以增強現實逼真感。BSK系列還配有許多消防文字資料、消防科普彩圖、展板和播放消防知識的VCD等。
除此以外,德國的消防人員還到幼兒園、中小學校去給孩子們上課,或是組織學生到消防隊參觀,實地接受消防安全教育,體驗消防隊員生活。
法國
法國在舉行總統授勛儀式時,消防部隊的功勛人員將受到總統的親自授勛。管理國家社會治安事務的內政部長,每年也會親自主持安全會議,討論消防工作。從中央到省、市、鎮,法國各級行政機構均成立了安全委員會,分別由內政部長、省專員、市長、鎮長領導委員會的工作。省專員、市長、鎮長是地方消防安全工作的法定負責人,公共消防宣傳教育被納入各級行政工作范疇。
在每年的四季,法國巴黎各消防救援中心都會選其中一個星期天向附近學校的少年兒童開放。在這一天,消防隊會為孩子們組織各種形式的消防主題活動。首先是舉行隆重的列隊歡迎儀式,還要舉行消防隊員表彰頒獎活動,升國旗、樂隊奏國歌等。然后組織消防裝備參觀和操作演示、講解,觀看消防教育音像資料片等。當然最能吸引孩子們的還有各種文藝節目的表演、藝術展示活動等。中午還可以在消防隊與消防隊隊員共進午餐,一天的消防活動日,內容豐富多彩。
編輯寧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