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訥
常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古被稱為“中華龍城”,詩人趙翼曾在這里吟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千古絕唱。如今,這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經濟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常州地處“長三角”腹地,南依太湖、北鄰長江,古運河、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鐵路穿城而過,區位優勢十分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常州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特別是近年來,常州大力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五大產業,努力打造輸變電設備等15個產品集群,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快速增長。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2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5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000余家。
常州作為新興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慢,粗放型企業占有相當比例,尤其是中小規模的高危企業數量眾多,安全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在發展與安全的雙重壓力下,常州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保持了常州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態勢。
常州市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構建特點有哪些,推進措施是什么?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常州市安監局長馮志明。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近年來,常州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常州作為新興工業城市,中小規模的高危企業數量眾多,安全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應對這種局面,常州市的安全生產管理基本思路是什么?
馮志明(以下簡稱“馮”):如何實現安全發展,我市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認真思考:怎樣做好監管工作,我們職能部門在積極探索。
自2007年以來,市委書記范燕青先后8次對安全生產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始終注重“抓基層、強基礎、強網絡”。市長王偉成2008年初提出了“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的重大命題和“突出主體、落實責任、創新監管、強攻薄弱”的總體思路。2008年3月,時任副市長的孫國建同志帶領相關部門,到周邊地區學習考察,深入各轄市、區調查研究,最終形成了基本工作思路。
這個思路是:形成一套機制,完整的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強化兩個責任,企業的主體責任和政府的監管責任;編織“三張網”,也就是突出企業主體責任的“內控網”、強化政府監管責任的“外控網”和滿足日常監管及應急救援需要的“技控網”;推行“四化管理”,達到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政府監管網格化、監管手段數字化、檢查考評規范化;實現“五個轉變”,從圍繞事故抓安全向依靠企業抓安全轉變,從突擊式安全檢查向常態化安全監管轉變,從重事后查處向重事前防范轉變,從壓降事故指標向注重基礎管理轉變,從單一部門監管向全面落實“一崗雙責”、各部門聯動轉變。
現在,全市上下正在共同努力,力爭實現“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實現全面好轉”的奮斗目標。
記:基本思路有了,政府是如何推動的?取得了哪些效果?
馮:2008年5月16日,常州市政府召開第五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的意見》《關于對安全生產長效管理實施考評的通知》和《企業安全生產達標考核辦法》等3個文件。2008年6月20日,召開全市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推進大會,全面部署和推動長效管理工作。
《關于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的意見》是一個綜合性的文件,比較系統地說明了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的必要性,規定了企業的主體責任、政府的監管責任、創新監管模式以及完善保障體系等內容,是實施安全生產長效管理的主要依據。《企業安全生產達標考核辦法》是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抓手,按照王偉成市長提出的“簡單明確、全面覆蓋、標準通用、便于操作”的要求,規定了企業安全生產達標的范圍、原則、責任、組織體系和政策保障等內容,并附有10個方面的百分制考核細則,便于企業和基層部門具體操作。《關于對安全生產長效管理實施考評的通知》明確了各轄市、區政府及鄉鎮(街道)監管責任,創新了考評方法,實現了對基層監管工作的量化考核和科學評估。
市政府3個文件下發后,各轄市區及相關部門結合實際迅速展開工作。從2008年9月開始,市安委辦歷時3個月分3次組織對全市57個鄉鎮(街道)進行巡查考評,同時抽檢57家企業。考評得分為優秀的鄉鎮(街道)31個,占54%;一級達標企業13個,占23%,其他企業也都達到二級標準。巡查考評顯示:各轄市區黨委政府對長效管理的認識高度統一,領導更加有力,各轄市區和鄉鎮(街道)監管機構、人員、裝備、經費都得到了較好落實。鄉鎮(街道)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規章制度基本建立,特別是基礎臺賬和“一企一檔”工作大大加強。管理網絡正在健全,工作“觸角”逐步延伸,對企業的監督檢查全面展開。企業的安全投入得到重視,內部機制更加完善,隱患排查整改高效組織。教育培訓力度加大,安全文化氛圍濃厚,全社會的安全意識普遍增強。
記:常州市為有效實施安全監管,編織了突出企業主體責任的“內控網”、強化政府監管責任的“外控網”和滿足日常監管及應急救援需要的“技控網”,這“三張網”的具體內容是哪些?
馮:構建“內控網”,突出企業的主體責任,這是實施長效管理的突破點。主要做法是落實“五項制度”:一是法定代表人安全承諾制度。這一制度的重點是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崗位安全操作規程,企業法定代表人要向政府和社會作出安全生產承諾,并簽署承諾書。二是事故隱患排查整改制度。每個企業都要建立崗位、車間、公司三級隱患排查治理和危險源分級管理制度,定期進行自查自糾,并實行“一患一檔、掛牌整改、責任追究”等措施。三是安全生產費用管理制度。高危行業的企業都要自行提取安全生產管理費用,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四是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制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等一些高危行業和領域的企業,依法足額繳納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全面增強企業防范事故和抗御風險的能力。五是企業安全生產準入制度。有關職能部門嚴把項目的設立、審批和驗收關,從源頭上杜絕不安全因素。
全市所有企業都要參加安全生產達標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進行分級,并明確了升降級辦法。通過工商年檢審核、工傷保險費率浮動和評先評優掛鉤等手段,督促企業參與安全生產達標考核。同時,在全市高危領域和企業嚴格實行分類分級監管,積極推行國家安全標準化認證工作,以達到更高水平的安全可控。
記:構建“外控網”的關鍵點在哪里?
馮:構建落實政府監管責任的“外控網”,主要思路是“三個基本”,即:建好基本隊伍,形成基本網絡,落實基本制度。
其關鍵點首先是建好基本隊伍。為了加強全市基層安全生產監管隊伍建設,2007年9月,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強鄉鎮(街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范化建設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求各鄉鎮(街道)統一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安管員。2008年5月,市政府下發的《關于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的意見》,又對鄉鎮(街道)一級安監機構建設作了強調,并在《關于對安全生產長效管理實施考評的通知》中加大對組織機構的考評分值,從制度和機制上確保基層有一支基本的監管力量。全市57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了統一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有的還增掛了監察中隊的牌子,與鄉鎮(街道)安委會辦公室合署辦公,統一組織協調基層的安全生產日常監管工作。
其次是形成基本網絡。在推進長效管理工作中,我們緊緊抓住鄉鎮(街道)監管機構建設這一中心環節,以橫向(行業、部門)到邊,縱向(行政單元)到底為著力點,編織監管網格,一個網格就是一個責任區。做到行業管理部門有專門機構和人員,各村(社區)根據企業數量配備安全生產協管員,達到全市“三級機構、四級網絡、全面覆蓋、責任落實”的要求。通過“網格化”管理,強化片區監管責任,持續推進分級分類監管、專項集中整治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三是落實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基本的考評考核制度,才能確保長效管理機制整體推進。年度考評設計成兩部分:一是年終考評,占年度總比分的40%,二是日常巡查,占年度總比分的60%,其中鄉鎮(街道)和企業的巡查比分各占一半。日常巡查考評分兩組進行,一組依據《常州市企業安全生產達標考核細則》對各轄市、區內企業進行巡查,計劃每年安排10次,每次在各轄市、區內隨機抽取5家。另一組依據《鄉鎮(街道)日常巡查考評細則》對全市所有鄉鎮(街道)進行巡查,計劃每年巡查一遍。每季度市安委會組織召開長效管理綜合考評點評會,通報季度考評情況,公布考評成績,分析點評長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落實整改措施。年底綜合日常巡查與年終考評的得分折算年度分值,以考評結果兌現獎懲。市政府列支150萬元用于年度安全生產長效管理(目標考核)獎勵。
記:構建“技控網”的原則和特點是什么?
馮:構建“技控網”,實現綜合監管數字化,是安全生產長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市政府安排65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常州市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暨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信息平臺。這個系統以“平戰結合、以平為主、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為原則,按照監管業務要求,將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重大危險源遠程監測預警系統、應急救援指揮信息支持系統有效集成,形成安全生產三層預防體系,彰顯實用性、可擴性、經濟性、高效性等特點。
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橫向涵蓋安監局行政許可、行政處罰、非許可審批、長效管理、重大危險源管理、企業隱患整改、企業安全檔案、事故統計管理、教育培訓管理、應急救援管理、信訪投訴處理等業務工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實現行政許可、非許可審批、行政處罰等網上流程化審批,并滿足與“三合一”網站數據對接的技術要求,接受市監察局、法制辦等部門的監督。
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縱向滿足市安監局、轄市(區)安監局和鄉鎮(街道)安監站三級機構的應用需求,三級機構的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安全監管等信息自動匯入安全生產數據庫,實現“一次加載、一數一源、一源多用”。通過安全生產數據庫,實現企業信息快速查詢、組合查詢、定制查詢等查詢統計,做到動態掌握各地區、企業的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重大危險源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對重大危險源安全技術參數、視頻圖像、安全狀態等進行24h動態監測,監督企業安全管理部門是否及時處置預警,消除隱患,實現對重大危險源(點)和企業安全管理狀況的雙重監督。其中包含三項功能:一是監測功能,對重大危險源安全技術參數實現采集、分析、處理和存儲;二是預警功能,采集監測信息安全參數時,發現重大危險源無數據、死數據或參數超出正常值范圍時,預警系統將立即通過聲、光報警或自動無線方式進行預警;三是督察功能,安監部門對企業處理預警情況進行督察,根據預警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及后果進行分析,對相關企業及安全技術參數進行重點監測,從而使遠程監控預警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監督管理系統。
應急救援指揮信息支持系統。該系統包含事故接報管理、重大危險源快速辨識、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應急預案生成、地理位置定位、確定疏散范圍及救援單位、應急專家庫、應急資源庫、應急等級信息發送、事故處置信息發布與備案等。
“重點危險單位”發生事故時,即時提供“重點危險單位”基本技術數據及周邊的道路、房屋、人員等信息,對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定位,及時啟動相應的事故應急處理預案,降低事故對人員、財產造成的損失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為提升安全突發事件的快速處理能力,這個系統接入“常州市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響應系統”,實現與政府應急指揮中心和有關部門之間的應急聯動。
信息平臺的建成,標志著常州市“科技強安”和安全生產基礎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實現了全市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數字化、應急響應網絡化、調度處理聯動化、應急預案集成化和指揮決策智能化的全新模式。
建立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機制是一種新的探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不斷完善機制、豐富內容,建立起以實現企業本質安全為核心的監管模式,形成“黨委高度重視、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群眾參與監督、社會廣泛支持”的工作格局。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形成合力、傳遞壓力,鞏固和發展全市安全穩定的局面。
編輯曉 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