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偉
內容提要自1980年代以降,如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批評便一直是人們爭論探討的焦點。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導致了當代文學批評失去了對文學及其現象的有效性評價標準,并使之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而無所適從。我們應從觀念、學理和制度等層面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這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關文學價值論的理論探討由來已久,文章和專著很多,但真正將其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并且缺乏系統性。文學批評的價值論研究,是哲學意義的價值論在文學批評中的實踐和具體化,有著特定的視角和關注點。文學批評的價值重建應該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文學批評家自身的價值觀、文學觀的重建,以一種既適應時代的發展又彰顯文學精神的價值觀念觀照文學及其文學現象;二是把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文學批評置于社會文化的大系統中予以重建,以便激活文學批評的社會功用。文學批評的價值重建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文學自身體系的建構,而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建構,這是文學的人文性質的必然訴求。文學對人的知情意的表達、對人類精神的構筑、對整個社會文化的整合或解構,都是通過文學自身的價值重建或者文學通過審美中介對社會的價值體系重建實現的?!拔膶W價值體系重建的最終目的是文學更好地介入社會的價值體系,但是,鑒于文學活動具有自由的精神創造活動等特性,文學價值體系的具體形態將會是復雜的,它不能要求文學完全和立即介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體系,而可能對社會的情感系統、人的精神家園的建構發揮特殊作用,對社會的信仰體系、對人的誠信理念的建設發揮積極作用?!蔽膶W要想真正實現價值體系的重建,就離不開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文學批評的價值重建為文學的價值重建提供可靠的實證依據。
自從20世紀80年代社會一政治化的一元化批評模式打破以后,如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批評便一直是文學批評界和理論界爭論探討的焦點。誠如吳俊所言:“當文學批評不能體面從容地應對創作的挑戰時,批評的價值,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便會立即受到質疑,這也就意味著某些批評的規范(或文學的規范)已經不合時宜?!泵鎸@樣一種批評現狀,構建新的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屬于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一個子系統,能否走出當前價值沖突的困境,關系到我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合理轉型和有效建構。源于此,我們應該思考這些問題:價值沖突的根源是什么?到底應該怎樣構建新的價值體系?當代中國文學批評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它的意義何在?
一“病象診斷”: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原因
當代文學批評不僅反映和反作用于當代文學的發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時代更替的歷史進程。它的歷史雖然短暫,卻與我們當代人的文學現實休戚相關。在經歷了建國后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時期這樣與文學價值觀念變革相呼應的歷史階段后,如今,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又將其扯入各種文化和思潮相互交接和融合、相互碰撞和雜糅的混亂矛盾的場域中。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使得當代文學批評失去了對文學及其現象的有效性,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而無所適從。
每當社會文化處于轉型時期,文學批評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改變,會隨之發生價值體系的調整、解構和重構。20世紀中外文化特別是中西文化的碰撞為反觀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以什么樣的價值取向來觀照和反思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現實。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外價值觀的不斷碰撞將是一個不斷持續的話題。西方各種思想、思潮的盲目引入導致了自我價值觀的迷失,瓦解了原有的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特別是后現代文學的出現,它作為一個具有斷代意義的文學潮流,是全球化文化生活進入后現代狀態的一個重要表現。社會價值體系的形而上基礎的瓦解、“意義”內在原則的喪失,使文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現實危機: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多樣性與一元文化之間的張力,為個體提供了不同的文化選擇目標,人們在這種多樣性文化生活的熏陶下往往容易產生不同的價值理想,似乎選擇多了反而沒有了選擇。
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廣,大眾傳媒替代文字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壓倒一切的主導性傳媒,種種電子媒介瓜分了傳統的文學受眾。我們也時常看到市場化所帶來的這種惡性循環:“文學作品問世以后,大眾傳媒尤其是紙質媒體首先輪番捧出,然后找‘賣點做文章,專訪、幕后報道相繼跟上,而文學批評家卻不置一詞。于是,大眾就完全被報紙的品位和編輯記者的好惡所引導?!贝蟊妭髅叫枰獜氖袌錾险一厮薮蟮倪\行成本,并且盡可能獲取利潤,它的價值選擇更多地受制于市場,其評判的標準和基點唯有市場。但是,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價值不同于市場價值,它不是人們物質欲望的延伸,市場并不能完整地顯示文學價值,發行量和收入也不能作為文學價值的最后評判。
當代許多新的寫作方式,批評方式的出現,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生發了信仰危機。這種狀況的出現無疑從另一方面削弱了文學批評家的積極性。文壇看似喧嘩、繁榮,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文學批評價值標準,批評成了隨意表達自我、個人的情感宣泄的工具。文學和文學批評、作家和批評家、文學批評和讀者各自為營,根本談不上有意義的交流,文學批評又何以發揮自己的價值功用,起到引導文學創作、指導文學接受的作用呢?這種情形不利于文學的發展,使得文學批評走向了失去價值和意義的死胡同。文學批評由于缺乏具有主導性價值系統而引發了對文學批評現狀、發展方向和前途的焦慮、迷惘和期待。
二“開出藥方”:以價值論為出發點
馬克思所說的“價值”是一個極為普遍的概念,社會的一切領域都存在價值問題,它滲透于人的全部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中。文學批評也就是文學評價,“價值與評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未進入評價過程時也就是在評價之前或之外,價值只是以一種客觀的、潛在的形式存在著,而我們平常所說的價值,一般指經過評價活動而被意識到了的,被觀念把握了的價值”。可見,評價中存在著鮮明的價值導向。文學批評在整個文學活動中居于重要的位置,它承接著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并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價值論出發考察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現狀,并試圖對當代文學批評的困境作以學理性探討,這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文學批評客體自身的屬性構成了文學批評價值的基礎。文學作品中各種不同體裁、不同文體滿足了文學創作者不同的需要,各種文學思潮從不同的角度影響和促進著文學的發展,各種文學現象又以事實奠定了文學發展的軌跡。文學批評的諸多價值客體,其屬性紛繁多樣,可以滿足價值主體多方面的需求,所以文學批評本身所面對的就是一個具有多方面價值的“場”,它源源不斷地引出多元化的闡釋和各種話題。作為文學批評價值的客體,它的不
斷發展是促使文學批評不斷進行價值反思和價值重建的外在原因。當代文學所表現的對象、承載的內容、表達的方式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界限不斷擴大,固有的文學定義受到挑戰。更有人說“文學不復存在了”,如果文學存在的意義已經被消解了,那么文學批評的職能和意義也將不復存在。譬如“日常生活審美化”、“電子文學”的產生都導致了文學閱讀方式,文學接受、審美方式和標準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轉變,越來越復雜的文學現象使得傳統的文學批評失去了對文學價值解釋、評價的力度。從價值論出發,文學批評試圖從復雜多樣的文學批評價值客體中發掘出有意味的東西,這也是文學批評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二)文學批評主體的主觀需要構成了文學批評價值的主觀條件。價值由主體來評定依照主體需要來制定,是價值關系能動發生的必要條件。因為主體的需要因人、環境而異,所以不同的人對同-客體或同一個主體對不同的客體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價值關系,價值關系因此也常常變得混亂復雜而缺乏統一性。由此可見,主體需求的多樣化也是當代文學批評價值問題之所以這么復雜的原因所在。因此文學批評的價值準則也總是關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例如,新時期以來,不同的個體之間出現激烈的價值沖突和對峙現象,文學批評話語過于“私語化”,都可以看出文學批評走向個人發現的發展跡象。文學批評的性質就是在滿足主體普遍的價值需求的基礎上解讀文學作品、闡釋文學現象、歸納文學思潮和文學規律、指導文學創作更好的發展,引導文學接受者更好的理解文學的價值。
(三)文學批評發展的現實動因在于文學發展變革中所產生的矛盾。但是,促使文學批評發生內在機制的轉變則在于文學批評自身的發展中所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與文學現實之間的矛盾雙向互動,共同促進文學批評價值觀念的革新與轉變。從不斷更替的思潮、主義和不斷創新的方法論和原則的歷史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學批評在某種程度上追求自身的完滿和合理存在的意義就必定會不斷地在否定自己和他人的理論來構建自身的理論創新和發展,這也是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內在動力。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過程就是最大限度追求和闡釋價值客體的價值意義,并在其內在動力的驅使下不斷建構自身的過程。文學批評的價值客體和價值主體形成了不同的價值關系,它的價值實現活動“是指客體的存在、作用以及它們的變化同主體及其需要相適合、相一致或相接近”。這是一種在主客體統一基礎上的平等對話關系,需要在文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更新和發展。
文學批評的價值重建,不是憑空臆想的命題,它是文學批評實踐的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其意義在于:一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學現實,以期逐步形成合理、科學的批評價值觀,作為文學批評活動的基本準則,力求避免“捧殺”、“罵殺”等不客觀的批評。二是文學批評價值評價標準和理論體系,要貫穿于批評實踐之中,幫助批判者在價值多元化的大環境中形成正確的文學批評觀和科學標準。
三如何重建:原則與方法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關鍵在于“建”字,其轉型的關鍵在于傳統價值系統,即系統化的價值觀的顛覆與創新。
(一)原則
一個敞開的體系必須有這樣的特點:體系與環境之間有能量轉化,有物質交流。文學批評要進行價值體系的重建,就要避免以往的文學批評體系封閉和相對不穩定的缺點?!拔膶W批評作為價值評價的重要環節,如何在具體的批評時間中追求科學、公正、客觀,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也是價值重建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是一個包含多種層次的系統,不可能是單一的。而且這多層次的多種價值觀又各有其相對的合理性。因而能夠在一個系統中并存共生。其價值體系的重構也必須突出其系統性、整體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點從而避免先前一元主導、封閉的缺陷,真正促進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起到導引的作用,從而建立起文學批評的真正權威性。
“主體的特殊需求決定其特殊的價值觀念,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價值觀的多元化又勢必引起價值裂變和價值迷茫,這種裂變的深層本質實際上正是自我價值主體的放逐?!彼裕敶膶W批評要進行價值體系的重建就必須對價值的本質和意義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文學批評的價值本質也就是它的價值意義,這并非完全被動地受制于創作活動。“文學批評比文學創作更直接地溝通著社會公共意識與人們個體精神世界之間的聯系,實現著社會文化思想與藝術活動之間的相互轉換與促進,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揚進步文藝以引領文藝創作是文藝批評發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用的首要工作。”其基本層面上,文學批評必須要對創作活動、文學現象包括文學史問題做出回應,并提供比現象性描述更為深入的思考和論述。
此外,當代文學批評應該建立起整個文學批評系統和文學批評學科內的信仰維度。文學批評的價值迷失是整個價值體系重建的現實基礎,所以要辯明文學批評的內在構成中的價值主體與客體的地位以及屬性,也就是說必須先有一個明確的自我定位。不同文化的交流是為了獲得對我國文學批評來說同樣有意義的價值,因此,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必要原則就是要堅持價值的主體性,并為我們自身的發展和進步服務,否則,這種價值就是無用的,甚至是反主體、反自我的。
(二)方法
建立文學批評的信仰維度并不排斥文化的多元主義,而是建立在多元基礎之上的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
首先,在傳統文論與當代文學發展中尋找價值契合點。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要獲得長遠發展的生命力,就必須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資源寶庫。如果脫離傳統勢必會讓文學批評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傳統不可能完全被消解,如果否定傳統就相當于否定文學發展的歷史。
其次,傳統文論之所以稱為“傳統”,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資源已經不符合或者不能夠解釋當代文學發展的現實了,所以我們不能固守傳統文論資源而閉門造車。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放眼世界,關注西方新的文論資源。這也是當代文學批評注入新的理論元素的重要源泉。但是,“西方的式樣翻新的理論思潮往往是通過互相顛覆和揭短來開拓自己的新思路,并證明自己的合理性的。它們之間就充滿著互相矛盾或各執一端的價值系統。而且西方思潮得以產生的文化情境和中國接受者的現實文化語境之間,也存在著價值的差異和錯位”。因此,我們要合理吸收、借鑒西方現代文論資源。我們可以系統地整合文論的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多元與一元的價值元素,為文學批評提供合理性的標準,并通過多種形式把它灌輸到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之中,形成指導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的價值理念。
再次,文學批評的價值觀是一種批評準則,或是一種導向群體共同創作或接受的價值規則。這也是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需要尋求一個群體范圍內能夠被共同接受的價值制度。在這一方面,文學界一直
試圖探求一種權威的評價體制,“文學制度層面的引導和規范,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其它一系列的評獎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不能解決整體問題。主要原因是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一體化領導的方式后,還在尋求一種既有規范引導又能保證文學自由的途徑的過程中”。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的目標就是要適應中國當代歷史的發展要求、當今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F今,在這個層面如何確立一種既有規范引導又能保證文學的自由發展,避免當代文壇價值失范道德淪喪以求得重建價值規范,有著積極的意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文學批評必須選擇一種相對穩定的價值取向,需要具備—個對當代中國文學現狀的普遍適應性。我們須針對社會發展的不同情況確立起正確的方法原則,形成促進價值體系更新的合力。但是,“文藝批評的功能性缺失,即缺少應有的價值評判,沒有擔當起它所理應擔當的責任。”那么,文學批評要以什么樣的價值準則來衡量價值客體?現在它更應該用多方面、多角度的價值觀審視其價值客體。宏觀上來看,我們要采取審美與社會現實、歷史相結合的文學批評價值觀。文學在文化、心靈等方面的價值功能,使得文學批評的價值標準最終不能脫離文學現實和文學的審美特性;另外,“創作與欣賞,作為作者和讀者的一種精神實踐,內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性與價值選擇。實現過程也是充滿非常復雜的現象,它既反映文學價值實現的取向、程度,也體現著社會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的特征”。文學所反映的現實是與社會、歷史密切相關的,文學批評脫離了現實和歷史去衡量文學的價值會缺乏歷史和現實的厚重感。從具體來看,主體的特殊需求決定其特殊的價值觀念。任何“一個價值體系是不同的價值要求依據優先法則即價值核心所構成的,價值核心是價值體系的決定因素,諸多具體價值要求都服從這一價值優先法則而獲得自身存在的合理依據?!倍紤撚衅涮囟ǖ暮诵膬r值觀念和主導價值觀念。核心價值觀念和主導價值觀念是價值觀體系的基礎,它們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存在。核心觀念和主導價值觀念的缺失,會引起整個價值體系的瓦解和分崩離析,從而出現價值沖突和價值危機。新時期以來出現的價值迷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理論內核”,是某種特定價值的邏輯出發和判斷其是否合理的思想依據。因此,要重構一種新的價值觀體系,首先必須奠定好其核心價值觀念和主導價值觀念。文學批評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它就必須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核心。這種以價值核心為內容所衍生出的核心價值體系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性質、基本功能和基本方向,是價值體系中的其它價值層次、價值規范、價值訴求得以確立的合理性依據。
特殊的歷史文化造就了特殊的價值,而所有特殊的價值又都是真理與失誤、普遍性與有限性的辯證統一。對于我國文學批評的現實發展來看,馬列文論這一“運動著的美學”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長久以來,我國文學一直以馬列文論為評價機制,這是文學的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現在在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下,也有許多新觀念、新思想注入其中,讓我們有了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和更為多樣的方法論原則,我們可以在多元與一元中尋找到對應點和不同點來彌補價值體系的不足之處。因此,馬列文論在中國化的同時,其理論體系也在不斷的契合中國當下文學發展的現實,不斷地向更合理的方向完善自己。特別是馬列文論抓住了價值關系發生的共同點,也就是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以對人的生存境域的終極關懷為準則。這里的“人”不是作為個體的“人”,其“需要”也不是個人或者人的欲望,而是人類發展的需要。這個“需要”指向了價值主體對價值客體的終極價值需要上,是價值觀的核心因素,這一點不會因為歷史的改變而改變。它所關照的“自由的領域,是在必要的和外在目的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開始的”,是在“狹隘的動物生產領域的彼岸”,而“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類的特性”(《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堅持馬列文論的價值追求在后現代主義盛行的今天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對人的終極關懷和超越領域的關注讓以此為核心價值觀的價值體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
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一個耳標就是使文學批評的價值客體的屬性功能及價值主體的需要都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開拓和擴展,為文學批評的價值客體樹立起一個凝聚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念的信仰體系,為文學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因為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堅持價值的主體性,改造批評家的批評理念顯得特別重要。劉川鄂認為:“必須強調文學批評的價值堅守,樹立文學批評家的責任意識”;“今天的文學樣式雖然越來越多了,但文學之為文學的基本價值即非如此不可的價值、足以讓她偉大起來經典起來的價值應該重新討論和重新正視,這正是批評家的責任之一”。
四“回到現實”: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重建的意義
百余年來,中國文學理論和批評不僅把西方文學理論當作重要的參照體系和理論資源,而且從西方引入的各種理論資源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國本土的傳統文論之中。關注西方各種新思潮、新理論是開創我國當代文學理論和新局面的動力之一。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在西方文論全面沖擊的大背景下,對多元文化的追求也使得中國文學批評自身失去了其價值性存在的意義。這些后現代的典型特征,造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消解和價值取向的平面化和碎片化??梢哉f,當代文學批評喪失了傳統權威性的價值依托,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學批評實踐打破了文學和文學批評的邊界,文學批評淡化甚至喪失了自己的價值根基——傳統理論體系已經消解,而新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建成。從某種層面上說,價值的解體也意味著其存在意義的消失。所以許多學者都認為當代文學批評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重構”或者“重建”已經是當務之急。打破當代文學批評這種“混雜多元”的狀態以及如何根治“失語癥”也被擺上了爭議的平臺。但是文學批評的“失語”并不僅僅是“話語”權利的問題,它實質上反映了當代文學批評價值維度的信仰缺失和自身系統的不穩固。
價值系統是否需要重建,可否重建?答案是肯定的。馬克斯·合勒稱社會變革時期的價值體系重建是一個“價值顛覆”的過程,即傳統的價值觀念、意義消解與新價值體系重新建立的過程。每一次文學和文學批評價值觀念的變革都是伴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而重新構建的。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屬于社會價值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受社會和歷史變革的影響。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打破傳統文化的束縛,建構起新的價值觀提供了歷史機遇,但由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化,導致了“文革”中對文學批評的顛覆與破壞,文學批評在“革命”理論的包裹下一度成為政治的工具。在“文革”后的價值重建中,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傳統文化的認同減弱了,而對西方文化則盲目崇拜,導致了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中,產生了激烈的文化沖突,使社會群體的價值觀朝著多元的方向
發展,它在促進文學和文學批評的繁榮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深刻的價值危機。價值體系的重建就是要認識和解決因為價值危機迷茫而帶來的價值危機。
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這是因為人是發展的、時代與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文學作為現實的反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么,文學批評也不會有一個唯一正確、固定不變的價值準則。相反,文學批評的價值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的其它層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吧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是我國當代文化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之一,文學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文化的最有力的傳媒,理當為建設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出自己的貢獻,只有體現和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使作家的作品獲得深厚的歷史內容,從而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巨大作用?!?/p>
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有利于其批評立場的堅定,文學批評不能被動的隨波逐流,看西方流行什么價值觀念就以什么價值準則來衡量文學價值,而應該積極主動地介入文本和文學實踐本身,評定文學批評客體的價值,以符合我國本土國情的價值標準來連接文學批評主客體并與客體構成合理的價值關系。誠如許明先生所言:“價值重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要立足于中國的現實土壤,要針對當下的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現在的悲劇在于研究當下現實問題的理論不被認可,或者連研究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結論,結果是中國的問題卻變成了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城市文化等問題?!睘榇?,許先生大聲疾呼,“文學研究應‘走文學研究的井岡山道路。”文學批評的價值是在其主客體合理對話的基礎上產生的,其重建應在介入整個文學活動過程中重新確立自身價值意義。文學批評的價值應該作為一種審美、社會意識形態介入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重新建設。另外,在眾多理論、思潮的沖擊下造成了文藝標準的缺席和文藝史的斷裂帶和文藝存在沒有立場,沒有可參照性,沒有目標的批評現實。批評家在重建過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任。在當今浮躁喧嘩的文壇,我們不能以學術爭論代替學術研究,學術爭論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重建可能會對批評家提出更多的價值堅守的具體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要避免過去封閉、停滯的不足。要有接受和吸收新思想、新方法的勇氣,并科學理性地整合現有資源和新資源,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帶,不斷地發展文學批評。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深層部分,可以隨文化的發展而被揚棄、被補充、被發展。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是其發展的必然環節,它將使文學和文學批評重獲生機。
責任編輯: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