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優群
摘要:從視知覺角度分析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材料語言,在目前的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是一個研究的新趨勢。本文首先闡述了視知覺的涵義及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內涵,同時從視知覺角度來分析了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材料語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視知覺角度 分析 現代公共空間藝術 材料語言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一、引言
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是以人為價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間、公共環境、公共設施為對象,運用綜合的媒介形式為載體的藝術行為。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尤其以公共雕塑已經成為了新的趨勢,它能夠美化城市環境、凝練地域文化、“補白”公共區域,常年不間斷地與市民交流,不斷地合成城市精神,無聲地傳播城市文化和特色地標。城市雕塑還通過刊載自己的圖片、報紙、網絡等媒介,形象地傳播城市的現在和歷史信息,不斷地重復宣揚城市的理念。從視知覺角度分析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材料語言,在目前的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是一個研究的新趨勢。
二、視知覺的涵義
視知覺是更進一步的從眼球接收器官到視覺刺激后,一路傳導到大腦接收和辨識的過程,包含視覺刺激擷取、組織視覺信息,最后做出適當的反應。因此,視知覺包含了視覺接收的基本要素,也包含了視覺認知兩大部分。簡單來說,看見了、察覺到了光和物體的存在,是與視覺接收好不好有關;但了解看到的東西是什么、有沒有意
義、大腦怎么做解釋,是屬于較高層的視覺認知的部分。
三、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是以兼容性為基本內核.在現代人文精神支持下的藝術語言的集合體。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概念包含兩個范疇。一是社會層面,公共藝術所存在的社會背景受到來自于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要素的影響,社會的背景特征影響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概念的形成。伴隨著時間的發展,其概念包含了來自不同地域和歷史時期的宗教、政治、計會、審美、藝術、環城生態多方向的內容。另一方面,從具體的物化形態的角度來看,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涵蓋了一切置于開放空間中的帶有公共特性的、以社會字體力服務對象的藝術形式與藝術活動,傳統認知的壁畫、雕塑、建筑、工藝品、水景、城市景觀、建筑裝飾物以及外放性的藝術活動、造型藝術、攝影藝術,乃至影視制作,都屬于公共藝術的具體物化形態。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以被視作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概念,它主要是指 20世紀50外代以來出現的一系列藝術社會化現象。現代公共空間藝術很重要的一個節點是公共性,它可以把各方面的參與者都結合在一起。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公共”特質,是相對傳統藝術的文化觀點而言的。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場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創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間當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藝術品,而不能成為公共藝術。公共空間是一種人文關懷。公共空間的內在本質是人,例如它必須以人的體量為基礎,以促進人的交流為目的。現在有些城市的街道和廣場尺度巨大,空空蕩蕩,人站在那里感到自卑,渺小,那就是否定人性的。公共空間還有政制意味。天安門廣場也好,廈門的會堂也好,中軸線,對稱,高度的秩序感,體現了權威。還有另一種公共空間,例如碼頭,公園,停車站,自由雜亂,生機勃勃。顯現,這些公共空間都有其內在的、精神上與視覺上的性格指向。現代公共空間藝術就是要在這種公共的區域中形成體現這種性格指向的視覺焦點,或是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約定因素的精神性產品。雖然公共藝術品是經由藝術家之手完成,但它首先必須得到這一公共區域的精神認同。人對地域的認知、社會文化的表達、實質空間中的造型結構、材質與環境的互動、人文活動及心理情感因素,均應視為現代公共空間藝術創作的內在動力和涵義。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作為一種公眾場合中文化藝術的傳播媒介,體現看公共領域的精神屬性,從而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從視知覺角度分析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材料語言
“運用適當的技巧去處理適當的材料,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需要,并獲得純真和美的效果”。這是丹麥現代設計運動先驅者克林的重要設計原則。當前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也就是強調材料的質感和光影效果的運用新材料的發展賦予現代公共空間藝術豐富的物質基礎,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質地特征,就可獲得千變萬化、不同風格的藝術效果。
在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材料不僅影響藝術造型的強度,加工工藝和方法,同時還影響和制約著公共藝術設計構思,決定公共藝術的形態、色彩肌理。此外,材料的視覺功能和觸覺功能還決定了觀賞者的心理效應。材料處理得當,才能順利地把公共藝術品所表達的意境呈現出來,因此,掌握材料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表現方法是營造優質公共藝術的重要環節。材料按照物理化學屬性來分,可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和不同類型材料所組成的復合材料。從用途來分,又分為電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更常見的兩種分類方法則是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傳統材料與新型材料。
在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通常要使用到的材料包括木材、石料、金屬材料等。木材是比較容易加工的材料,在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使用比較廣泛,不同的木料有著不同的特點,例如紅木,材質堅硬,不易加工,不易干燥,握釘力強,膠結、油漆性能好。水曲柳:材質略硬,花紋美麗,耐腐、耐水性能好,易加工,韌性大,膠結油漆,著色性能好,具有良好的裝飾性能。椴木:材質較軟,有油脂,耐磨、耐腐蝕,不易開裂,木紋細,易加工,韌性強。適用范圍比較廣,可用來制作木線、細木工板、木制工藝品等裝飾材料。在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運用木料能夠給人以親切、舒適、自然的心理感受。石材具有耐腐蝕,美觀大方、品味十足,能夠給人沉重冰冷感,能夠讓人產生隔膜感,同時石材的選質選擇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效果,石材在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使用的也比較廣泛。金屬材料屬于人工材料,現代,種類繁多的金屬材料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金屬材料呈現的金屬色彩,能夠給人陽光、積極向上的材料語言,目前已經成為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新寵兒。
材料在在現代公共空間藝術中運用,要符合審美的要求。材料的選擇搭配必須滿足裝飾美化的要求,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恰當地選擇匹配、材料的質感、線型和色彩。在質感選擇上要注意:以公共雕塑來說,雕塑是以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巖、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西方雕塑中的石質材料多選用石灰巖、花崗巖等硬度極高的石材,而在中國見到最多的是玉石雕刻,從這樣兩種不同材料上所具備的語言性上來分析,不難發現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上的差異性。玉石本身是一種有生命的材料,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就是說明的這樣一種觀念,在中國多用該種材料則充分的反映了中國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觀念。玉石是一種礦物質,在人的開采和加工之后成為了精美的藝術品,長期與某一人相配,則會漸漸融入該人的氣質、品位,與該人合為一體,成為他的身體的一部分。
在中國比較常見的藝術品中還有一種為陶器,陶器也是在制作者長期的制作中形成的,在中國有一種說法“陶冶情操”就是說的這樣一種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器中多反映的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素材,但是中國古代冶煉的青銅器則多反映一些神獸之類的題材,如夔龍紋,饕餮紋等。這一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古代藝術家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到不同材料在語言上的差異,如:青銅表現神獸這種人類似乎無法顛覆的力量,充分利用了青銅材料的語言性。同樣,在表現生活的主題中,陶這種使人感到親切、溫暖的材料則充分發揮了陶的語言特質。
經過總結,對于材料語言的運用可以概括為:高材精用,中材廣用,低材高用。高材即高檔材料,不宜過多使用,用多了反而顯不出高級的特點來,而且造價也高,不符合國家基本建設的有關精神。中材即中檔材料,價格不是很貴,也具有現代材料的質感,可大面積使用,以體現時代感。低材是被人忽視的一些看起來比較落后的材料,如傳統的園亭飾面材料玻璃瓦、竹藤及古老的紅土磚塊、鐵、木、石等,但是低材料運用得當也可達到高雅的境界。
五、結語
材料是現代公共空間藝術實現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能激發設計思路。從視知覺角度分析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材料語言,這是一個研究的新趨勢,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這是一個很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軍利.公共藝術的材料語言表達.美與時代.2009(2).
[2]陳希文.公共藝術應體現自然的、和諧的環境整體性.美術大觀.2009(2).
[3]石琇.設計符號學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研究.藝術與設計.2009(1).
[4]鐘遠波.公共藝術的概念形成與歷史沿革.藝術評論.2009(7).
[5]馬小勇.公共藝術的多維發展.藝術評論.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