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記者 段聰聰
中資銀行股份在新年開始后接連遭境外投資機構拋售,引發市場對外資撤出中國市場的擔憂。對此,境外媒體大都認為近期的套現行為源于這些境外金融機構的資金問題,但也折射出中外銀行合作過程中“預期與現實的落差”。
外資套現是為補自己窟窿
繼2008年年末瑞銀集團拋售34億股中行股份后,美國銀行和李嘉誠基金會分別拋售了56億股建行股份和20億股中國銀行H股,短短的10日內三家投資機構套現約320億港元,導致8日的恒生中國H股金融行業指數下跌5.64%。而據《華爾街日報》9日報道,蘇格蘭皇家銀行也宣布正在審視所持有的中國銀行股份,但“尚未決定是否出售”。
《華爾街日報》8日分析認為,外資銀行套現中國銀行股,是急于修復因金融危機而惡化的資產狀況,以填補自身的窟窿,和中國市場走向關系不大。據彭博新聞社8日報道,蘇格蘭皇家銀行考慮拋售中國銀行H股是為了沖抵去年高達70億美元的虧損。香港redford證券公司的負責人說,此舉和中國的銀行質量及前景關系不大,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機構需要改善資產平衡表。但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此舉對中國來說是雪上加霜,將加劇外資出逃的危險。高盛集團報告指出,蘇格蘭皇家銀行一旦真的出售中國銀行股份,會引起其他外資“跟風”。目前,高盛、安聯保險和美國運通合計持有著中國工商銀行7.3%的股權,它們同淡馬錫公司也可能減持中國銀行類股份。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梅君認為,外資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原因首先是一些外國投資機構本身的現金流有套現的要求,特別是瑞士銀行和美國銀行。美國銀行剛剛收購了美林證券,想必需要資金進行周轉。其次是它們的投資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他認為,外資的減持行為是合法的市場行為,無可厚非。而且,減持股份的境外投資機構都從中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從這一點來說,也有利于增加未來中資銀行引進外國投資的談判砝碼。
凸顯中外銀行合作的困難
上述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持有中資銀行股份始于2005年。在中國政府注入資金并剝離不良資產后,建行于2005年10月上市,美國銀行適時以約30億美元持有了建行9%的股份,瑞銀也在中行上市時以5億美元購入股權進行戰略合作。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外資銀行拋售中國銀行股,不是因為與中方合作伙伴的關系出現了問題。盡管雙方合作也存在著困難,但并非所有外資持股都面臨拋售,如荷蘭國際集團收購北京銀行16%股權的交易就相當成功,該公司去年10月份還表示打算將持股比例提高至20%。但是,“大規模地減持也凸顯出中外銀行合伙關系所面臨的困難,原因是預期與現實并不一致,彼此都對對方的表現感到失望”。報道援引波士頓咨詢公司邁克里斯的話稱,主要的失望之處在于技術幫助上,如風險控制體系。令中方銀行家常常感到不滿的是,具有豐富國際知識和經驗的外資顧問并不能解決本地的問題,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國內的情況。他說,這改變了中國銀行家對外資顧問能夠迅速解決問題的預期。
出售中國資產是短視之舉
英國《蘇格蘭周日報》11日刊登文章稱,蘇格蘭皇家銀行為償還債務,除了出售中國銀行股份確實沒有太多其他選擇。但此舉將給它帶來長期的苦痛,將來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將更加困難,付出更昂貴的代價。文章稱,該舉動在國內也存在反對的呼聲,“幾年后人們將指責銀行高層的這一短視之舉”。標準普爾公司出具的報告強調,即使其他外資也拋售中國銀行股,也不意味著中國的銀行健康出現問題,它們已做好經受沖擊的準備。
梅君認為,外資的減持行為在短期內可能對中資銀行的股價造成負面影響。比如,美國銀行是以低于市場價格的水平拋售建行H股的。不過長期來說,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的決定因素還是本身業績、成長性、宏觀經濟狀況,貨幣和財政政策,而不是短期市場因素。此外,中資銀行與境外投資機構的戰略合作與其所持有股權的比例沒有必然聯系,中資銀行本身的業務運作不會因為外資的減持受到影響。因此,中資銀行依然可以與不掌控股權的境外投資機構進行戰略合作?!?/p>
環球時報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