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晏明俐
工筆人物畫以其悠久的歷史,強健的生命力長存于世。這種有著悠久傳承的繪畫形式,從審美意識、品評標準、觀察方法、藝術語言、表現技法等都包涵著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系統。就技法而言,千百年來,從發展到成熟、充實到提高,以及變化和再發展,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早已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創作寶庫。人物的各種線描法、顏色的各種技巧,都是數十輩人的創作、實踐的總結,并且融入了民族意識和美學傳統。之所以要談創新,是這種程式體系的強大約束,往往使畫家的創造思想受到限制,我們要繼承傳統優良的東西,把傳統文化跟時代精神,跟社會生活狀態真正結合起來。
現代人高呼的“創新”,其實很多觀念都是在古畫中早有體現的,而創新,可能也只是把傳統的某些技法和觀念稍加變化,并糅合一些現代因素,使之更具個性化因素。我們分析當代一些優秀的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都無不包含著傳統因素在里面。因此,了解傳統便是創新的依據,發展工筆人物畫要繼承傳統,有繼承才有創新。由此,我想從工筆人物畫的用線、顏色設置兩個個方面來談現代工筆人物畫應繼承的傳統,并在繼承這些傳統的基礎上突破傳統以創新。
一、用線
中國畫藝術是線與墨的藝術,中國工筆畫的精髓是以線為主體的藝術,傳統中國工筆畫以線為造型的主要手段。線不僅僅是為了勾畫物象的輪廓,線的表現方式很顯著的顯現了中華民族繪畫的特色和審美意識,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內涵。線條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對構成空靈流動富有韻律節奏的中國畫的形式美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畫線條節奏高度的形式美成為東方藝術風格的代表,中國畫筆線運用的熟練和豐富內涵是其他畫種所無法比擬的,中國畫是線條的韻律。
早在原始彩陶和先秦金銀器上就出現了繪畫線條的雛形,戰國帛畫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古人用線條表現了物象的情態。線的表現方法在那時已經奠定了基礎。顧愷之,張僧繇在繼承先秦、兩漢線描的基礎上,吸取書法營養,進一步發展了筆線的技巧。我們從《女史箴圖》的摹本可以看到他如“春蠶吐絲”的高古游絲描,成功的用線條的流轉,線條的圓勁,呈弧形排列的線條簡潔、古樸,造成了一種富有韻律感的優美程式,在線條的傳情和美感上比戰國帛畫更進了一步。唐代的、張萱、周肪等繼承了顧愷之細密的畫風,加以發展,形成了“密體”。閻立本的畫法與顧愷之相去不遠,大多是圓轉的鐵線,在“游絲描”和“鐵線描”之間。歷經各代,工筆人物畫的表現手法中,線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歷代畫家創造的不同的描法,后人把他們總結為“十八描”,各具特點的線描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庫。
中國人物畫發展到今天,在承載傳統的內涵和變化之外,又賦予線新的意義,線不僅是結構,是中國畫的標志,也是物象的純化和升華,是畫家表情達意的語言。發展和創新現代工筆人物畫,對線的把握很是關鍵。時下的線除繼承傳統外,還應突破傳統的界定,把線與墨、光等緊密融合起來,開拓線新的方式。
首先,把握線條自身的審美價值。
線條講究自身的排列組合,內在骨氣有其獨特的美感。在線的把握上注重用筆的氣勢及用筆的變化。對工筆人物畫來說,以線條表現人物的氣質特征尤為重要。線忌僵滯,古代畫家對線有很高的要求,并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實踐,使中國畫的筆線有了高度的形式美感。現代繪畫中對線的排列組合及其運用可以充分分析傳統并加以運用,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獨特的用線方式。
其二,以線為表現物象形神特征的手段。
中國畫線描雖不能象西畫光影細致地再現物象,但卻憑線條的虛擬性和主觀能動性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抽象,而具寫意傳神的特質。在傳統的工筆人物畫中,線條對質量感的表現也是很出色的,如《韓熙載夜宴圖》中畫線細勁,轉折方硬,用輕柔的線條畫臉和手,用松動的線條畫須發,用挺拔的線條畫衣服,依次來表現不同的質感。在《明人肖像》中,用松靈蒼秀的筆墨勾勒皴擦,把老人肌膚須發的質感表現的非常充分。現代繪畫中同樣可以巧妙的運用線條的剛柔、松緊、方圓、轉折和頓挫等變化給人以不同質地的感覺。
以線造型是工筆人物畫最基本的語言,在繪畫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雖然許多工筆人物畫在西方繪畫的沖擊下,逐漸淡化了線的魅力,但作為發展現代工筆人物畫,繼承優良傳統的有效途徑,組織好線條或者勾好線條在現代工筆人物畫中仍然是必要的。傳統工筆畫中的勾線講究中鋒用筆,落筆、行筆、收筆力量均勻,追求流暢自然。
在繼承傳統工筆人物畫用線的優點的基礎上,現代工筆人物畫的用線的創新可以“夸大”線,借鑒寫意畫用線的奔放隨意和多變化,利用線條的婉轉、自如、強調線條的自由性和內在力度,以線的不同質感來表現對象的質感,并在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索、研究,創造出自己的用線造型的風格。同時,也可以“縮小”線,在繪畫中逐漸“隱”去了墨線,為了更好的表現對象的體積感和質量感,畫面中原來傳統的墨線只是用顏色的渲染來體現線的走向,或是用形體結構來強調一種線的“勢”,通過顏色的輕重來反映線條走勢的輕重,畫面中甚至沒有直接的墨線,但一定有線的感覺。現代工筆畫“線”的創新,無論是“夸大”還是“縮小” 線,傳統的線的優勢,在這里仍然得到了繼承。
二、顏色設置
傳統的工筆人物畫的設色雖從自然中來,卻不是自然色彩的復制,古人強調“以意賦色”對現今的繪畫仍然是適用的。謝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觀點,闡明了繪畫設色并不一定要酷似原型,但求類似而已。中國畫的顏色更多的是借色抒情、暢神達意,因此中國畫的顏色不一定是符合自然色彩的科學規律,但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其一,傳統的工筆人物畫在以意賦色的指導思想下撇開了因光源造成的色彩變化,采用平面色塊組合的表現形式,通過色塊的大小、冷暖、深淺、明暗和石色、水色的相互對比、呼應、襯托,以墨線協調統一。這是東方繪畫特有的處理方法。在以意賦色的理念下,畫家們為了表達情思,強化物象的神韻特征,追求理想的色彩效果,打破了自然色彩的約束,大膽的把自然物象的色彩加以強化或削弱,甚至改變物象原有的色彩。
其二,傳統的工筆人物畫追求單純、古雅和沉靜的色彩效果,因為中國畫強調裝飾性,而色彩的單純無疑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性。“五色繽紛易于雜亂”,中國工筆畫有色彩絢麗的特點,而傳統色彩艷麗的工筆畫卻不流于浮艷甜俗,其根本是因為注重色彩的格調,做到古厚、典雅、沉靜、明快,色彩“重而不濁,淡而不薄,滋而不燥,艷而不俗”。
其三,由于中國畫不受自然物象的制約,所以形成了多種色彩風格,色彩的風格隨時代審美要求的變化而變化,同樣也因畫家的審美情趣的不同而不同。敦蝗千佛洞北魏,西魏,隋唐,宋元等幾個時期的壁畫中,因時代的審美風尚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色彩風格。畫家的情趣和審美傾向不同也使歷代繪畫呈不同色彩風格,如閻立本以古樸凝重的色彩畫歷代帝王,張萱、周舫以濃艷典雅的色彩描繪綺羅人物;吳道子則開別具一格的“吳裝”;而李公麟則索性不著一色,使白描成為獨立的畫種。可見工筆人物畫的色彩運用方式是十分豐富多彩的,發展現代工筆人物畫,對傳統顏色的妙用不可不借鑒。
工筆畫中,用色十分關鍵,除認識和掌握傳統美術的色彩知識和色彩經驗外,還需加強對西方色彩觀的研究,把西方色彩理論和中國傳統用色方法融合起來,并不斷的吸收其他畫種在色彩上的長處,以形成更加豐富、多樣的色彩方式,使現代工筆人物畫更顯斑斕色彩,更具表現魅力。
現代工筆人物畫在色彩上的創新同樣是要繼承傳統的創新。現代工筆人物畫在色彩上的創新大致有兩方面:一是借鑒其他畫種色彩觀念和表現方式,如油彩、水粉、水彩等色彩的絢麗,突破傳統相對單純的色彩,以更加豐富的色彩來表現形體,畫面呈現出繽紛的色彩效果。二是引入新的色彩材料,比如巖彩、金銀泊、丙稀等等,新材料的選用都為現代追求質感和體積感的審美需求提供了新的表現方式,在視覺和觸覺上,都較傳統有突破,材料本身的質地美在現代工筆畫中得到體現,同時也更加拓展了顏色的表現空間。色彩的創新大大開拓了工筆人物畫的表現領域,但傳統“以意賦色” “隨類賦彩”的色彩理念仍然是適用的。現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運用,是較傳統更為豐富,但其顏色運用同樣是不受物象具體顏色的約束,而更多的是根據畫面氛圍的需要來合理運用色彩。傳統的色彩理念仍然是現代工筆畫要繼承的。
經過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工筆人物畫也形成了一個非常嚴密的體系,從技法語言到審美理念,都有自己的法則和規范。關于中國畫,或者中國的工筆人物畫要怎么發展的爭論,其焦點無非是傳統和現代的問題。時下人們的審美觀不斷更新,藝術也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才能準確反映時代精神、保持永恒生命力。工筆人物畫的發展需要繼承中國傳統工筆繪畫藝術之長,可以吸取中國水墨畫的寫意傳神,借水墨的隨意靈動為工筆人物畫注入生機活力;同時借鑒現代各種新觀念及西方文化藝術的優勢,借西方油畫的絢麗色彩為工筆人物畫開拓廣闊的表現空間。
今天,我們的視野是更開闊了,繪畫的樣式也比以前更多了起來,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形態意識的沖擊必然對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思想有一定的影響,于是有人說,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工筆人物畫的新天地,在我看來,這個說法是過分激進的。中國畫是在一條有界限的脈絡中繼承、沿襲和發展的。現代工筆人物畫談創新必須認真研究古人的東西,讀懂古人的東西,繼承傳統優秀的東西,保持傳統脈絡的始終通暢。假如我們對傳統沒有深刻的認識而談創新,必然是盲目的。作為中國畫家,首先要把繼承和研究自己民族的傳統放在首要位置。現代各種形態意識必然對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思想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對本民族優秀的文化,理應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對于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積淀,我們可以去掉很多糟粕,也可以汲取其他外來文化,但對于我們優良的傳統是必須要保留的。
工筆人物畫有其獨立審美情趣和廣闊發展空間,現代工筆人物畫的創新是不能背離傳統的,在繼承的基礎上來談創新,才能保持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脈絡始終通暢。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只有立足于本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周積寅,金建榮編.劉海粟談藝錄[M].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2]南羽編著.黃賓虹談藝錄[M].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3]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編.中國畫教學研究論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建融著.傳統的興衰[M].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李穎(1979.10—)男,漢族,湖北宜昌人,碩士,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裝飾系廣告教研室教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中國畫創作研究。晏明俐(1981.10—)女,漢族,湖北荊州人,碩士,鄭州大學美術系油畫教研室教師,主要從事油畫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