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華 趙乘蘭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期,大學生在大學特定的環境里,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矛盾,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如不加以控制,久而久之勢必將其引入歧途,引發各種不良行為問題,因此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疾病的成因
(一)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國際競爭愈演愈烈。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和我國加入WTO,整個社會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傳統觀念正在悄然變化,人際關系更加復雜多變,各種思潮、觀念不斷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導致大學生認識上出現模糊,觀念上出現困惑,信仰失落,人格扭曲,價值觀偏離,行為失衡,誘發心理疾病。
(二)家庭原因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養尊處優,事事幾乎都是父母包辦,這種簡單的生活經歷往往成為導致大學生人格不完整的因素。他們依賴性強,承受能力差,稍有不順,或遭受挫折就表現出焦慮、急躁、無所適從。對于一部分先富起來家庭的個別大學生,往往更表現為游手好閑,不思進取或不知道怎樣進取,利用家里提供的較好的物質條件,到處尋找精神刺激,追求高消費,迷戀網絡游戲,處處以我為中心,看不慣一切,也瞧不起任何人,眼高手低,高傲、自負、自閉。
(三)學校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已走過了那種“走進象牙塔,鐵飯碗搬到家”的時代,他們在校既要承擔繁重的課業壓力,還要承擔來自多方面素質提高的壓力,以面對社會的競爭。這個時代是考證、考級、考研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看重“持證”率的社會氛圍中,可以想象得到大學生的壓力是多么沉重,壓力的增大,必然導致緊張、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而學校為了使自己培養的學生具有更大的社會競爭力,具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就必然想方設法給學生施加壓力,制定各種政策以應對。
(四)大學生自身心理原因
由于從高中進入大學, 生活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 遠離家鄉和親人,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 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 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 遇到困難往往難以適應。另外, 在高中期間,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沉重的心理壓力所困擾, 生活內容十分單調, 全力以赴把考上大學作為首選目標, 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 生活閱歷很少, 因此, 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進入大學以后, 一些原來感到 “自我良好”的大學生在競爭中相形見絀, 時間久了, 心理障礙逐漸形成, 嚴重者發展成為心理疾病。
二、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一)社會上要提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社會對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大眾傳媒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正面宣傳為主方針,反面的東西不可過多過濫,以防產生負面效應。另外,現代化科技發展,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逐漸進入社會生活中,網上不健康的東西沖擊著大學生思想,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沖擊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學校是直接教育學生的場所,在防治大學生心理障礙中起著最重要作用
1、加強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比較系統的心理衛生教育,使大學生學會如何排除和克服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自覺矯正和排除障礙。
2、進行心理調查分析,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運用心理測試手段對學生個性、氣質等方面進行全面測試,準確地描述學生各種心理素質狀況,整理成檔案形式,及時排除障礙,以確保他們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應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家庭、學校、社會應積極配合,防止更多大學生患上心理疾病,同時對已有病患的學生進行治療。社會上要提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學校是直接教育學生的場所,應更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應挖掘和培養大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始終保持與培養積極情緒,能善待成功和失敗,真正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袁永和.大學生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2).
[2]孔燕,江立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張丹丹.當代大學心理問題研究綜述[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7(2).
[4]王建瓊.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因素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5(2).
(作者單位:湖北省教育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