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從審計組織體系上看,我國目前已形成由政府審計(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及民間審計(社會審計)構成的審計監督評價體系。三種審計鼎足而立、并駕齊驅,各有側重、時有協同。在過往的各個歷史時期,它們基本上適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同程度地發揮了其制約與促進的作用。但是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與缺陷,加之入世以來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諸多較大的變化,內部審計在獲得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就企業的內部審計而言,目前的基本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在于:
一、內部審計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沒有納入企業重要活動
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受冷落,現階段的中國,部分企業把內部審計置于“可有可無”的狀態。內部審計沒有真正發揮它積極的作用是我國內部審計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領導對建立內部審計機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內部審計部門是和其他職能部門平行的機構,沒有獨立性,更不用說權威,內部審計被看成“聾子的耳朵”。很多企業是應主管部門要求,為了應付上級而設立審計機構,有的企業則為了上等級、裝門面,致使許多企業內部審計形同虛設,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一席之地,企業必須在對外開拓市場的同時,對內強化管理,而充分有效地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又是我們進行科學管理的重要方式。內部審計本身具有強大的監控和服務功能,它不僅能及時對內部制訂的政策、制度、計劃的執行情況和執行效果進行檢查、反饋、跟蹤,還具有防止舞弊的保護性質、協調各職能部門的調解性質,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新形勢下形成的風險管理功能、創造企業價值功能及提供管理咨詢功能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為現代企業“第三只眼睛”的作用,能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穩居市場的制高點。但是,迄今為止,還有部分企業未能認識到內部審計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認為內審可有可無,使其作用遠遠未得到真正發揮。
二、內部審計的觀念、方法落后
內部審計觀念落后是內部審計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仍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上,經營審計較少,管理審計基本上沒有涉及。內部審計的目的停留在查錯補漏上,沒有轉變到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效率上來,只是保證企業的現有價值,沒有起到增加企業價值的作用。以事后監督為主,沒有把事前預測把關、階段監督檢查和事后審計查處并重起來,沒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系統網絡化迅速形成,工作的方式方法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無紙辦公成為現實,內部審計作為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理應實現網絡化,而我國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還停留在手工操作測試階段,致使審計工作嚴重滯后,起不到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監督、服務作用。
三、內部審計不夠規范,其業務無準則可循
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是導致內部審計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有關審計工作的法律已頒布兩部分,其一是關于民間審計的《注冊會計師法》;其二,是關于國家審計的《審計法》;而內部審計的法規只有審計署頒發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也先后制定了《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及10個具體準則,但這些法律法規還遠遠不能滿足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化的需要。這就導致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民間審計法規配套建設地位的差異,造成內部審計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內部審計混亂,當內審人員碰到具體問題時感到無章可循,甚至無所適從。
四、內部審計人員構成參差不齊,素質不高
任何工作都是人的作為,工作成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員素質的高低,內部審計也不例外。從內部審計隊伍的組成來看,一方面是專業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財務審計人員對會計知識比較熟悉,對管理領域則不太了解,工程審計人員對自己的專業比較熟悉,對其他專業則很少涉足,高水平復合型的人才很少,提出管理上的建議、撰寫大型的專題調查報告明顯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內部審計人員由于知識結構和業務素質不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在對政策理解有偏差,對企業的管理流程、作業流程不熟悉,對管理上不完善的環節把握不住,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從而制約了審計職能的發揮。
按國家審計的有關法律法規,審計部門應配備審計師、會計師、工程師、律師,但絕大部分企業僅有會計師,使得審計只從憑證到賬面查找問題,難以從實際工作的深層次上發現問題,因而提出的建議或為領導提供的決策依據缺乏現實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不利于加強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內部審計的建設應得到多方的關注和努力,統籌兼顧,多管齊下,全面推進內部審計的健康發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一)樹立現代管理理念
我們應當對內部審計的本質和作用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重新對其進行定位。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內部審計在本質上是國家機關、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等單位的內部工作,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應當成為各單位的內在需要。面對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我們應當認識到,內部審計的作用是對風險或控制環境提供獨立的評價。從這里看內部審計的作用就是幫助管理層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幫助”,不是調查也不是檢查,是協助領導層。所以說,內審的作用應該是積極主動的。
另外政府要轉變觀念,在逐步退出對企業內部審計的行政干預的同時,要求企業改變其傳統管理方式,健全自我約束、自我監控機制,把內部審計置于企業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服務于企業自身的高度
(二)注重引入現代審計技術和方法,加強審計管理
隨著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為加強審計管理,需要大力推廣現代審計技術和方法供內部審計部門借鑒與使用。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實行業務控制的自動化、計算機化,實現風險的事前、事中防范,以減少審計監督的強度,避免道德風險;審計部門則應當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審計軟件,加大計算機輔助審計的比重。如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能較好地滿足審計工作中對數據采集、計算、判斷、分析等要求,利用統計抽樣、數學模型、投資分析等數字加工技術方法,靈活多樣,適應審計對象發展的需要,可大大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我們還可以利用外部專家服務。根據內部審計機構的需要,聘請在某一領域中具有專門技能、知識和經驗的個人或單位提供專業服務,并在審計活動中利用其工作結果。
參考文獻:
[1]王玨.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問題淺探[J].經濟觀察,2004.
[2]李慶山.強化內審工作促進企業發展[J].內蒙古財會,2005.
[3]李佳宏.搞好內部審計之我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5.
[4]趙運釵.內部審計與舞弊控制[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6.
(作者單位:鄭州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