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碩
目前,不少城市正在興建一種新型的大學園區,即大學城。所謂大學城,就是將若干個大學聚集在一處,形成一個以大學為紐帶,集教育、產業和生活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特定的區域。當前正在建設的大學城和剛剛建成的大學城,一般屬于“規劃建設型”,即政府和學校積極主動地根據市場和教育發展的規劃建立大學城市。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為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誕生了不少國內知名學府。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獨立學院興辦,秉承武昌獨特的高等教育區域優勢,大學城如雨后春筍般在武昌區與江夏區邊界興建,如湯遜湖大學城、黃家湖大學城,大花嶺大學城。本文以上述大學城為例,分析新建大學城的優勢,先天不足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若干建議。
一、大學城的優勢分析
大學城的興建在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優秀人才的同時,也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雙贏。大學城有它的優勢,但它的先天不足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卻往往被忽視??偟目磥?城外的大學城具有以下種種優勢:
第一,具有土地資源優勢。由于是發展教育,各地大學城的征地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學城一方面能以低價征購到較寬裕的土地,另一方面還可預留發展用地,為將來學校的科研和教學空間拓展提供有利條件。
第二,具有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優勢。新建大學城一般在城郊選址,周邊多為農村,隨著轟轟烈烈的大學城建設、數以萬計的學生及教職員工的涌入,必然需要一系列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同時帶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入服務行業,成為城市居民。如大花嶺大學城地處武昌區與江夏區交界處,其建設加快了江夏區城市化進程,建立起江夏區與武昌區的連接紐帶。
第三,具有資源共享優勢。新建大學城由幾所甚至十幾所高校集中布置,有利于節約土地,同時可避免基礎、公用事業的重復建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大學的生活區建沒和物業管理完全社會化,大學城中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等完全共享,教師可互聘互用,校際可交叉選課,這樣,不同學校校風、學風和辦學風格可融會貫通,形成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形成開放的人文環境。
第四,具有促進商業、旅游業、地產業的持續發展的優勢。投資大學城的商業,存在著生意上消費集中,競爭對手少的優勢。各個大學城的建設都是高起點、高投人,都號稱生態優先。同時,隨著大學城的建設,周邊地價飆升,房地產業隨之興盛起來,帶動城市經濟的增長,對拉動內需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二、大學城的劣勢分析
大學城的先天不足和發展中帶來的問題,卻是不可忽視的。
第一,短時間大規模建設大學城必然占用成片的土地,甚至是農民耕地。個別房地產商乘機進行圈地行為,致使國土資源流失。大規模的基建活動,導致大量的資金投人,而將來還貸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現在的高等教育投資人必將導致將來極大的還貸壓力。
第二,城外大學與城內大學交通成本較大。新建大學城中獨立學院占多數,而獨立學院有部分兼職教師來自母體校。由于獨立學院附近沒有教工生活區或沒有良好的配套設施,老師多數居住在母體校校園或周邊,而獨立學院與母體校較遠的距離就必然造成大量的師生穿梭在兩個校區之間,耗時耗力,加大城市交通量,給教學帶來不便。以大花嶺大學城為例,位于大花嶺大學城的武漢大學東湖分校與武漢大學直線距離約9.8公里,對于一名教師,他每天往返要耗費近1.5小時。這種經常性的時間耗費,對于一名有著繁重教學科研任務的高校教師來說,是不值得的。
第三,資源難于被城市完全共享,大學城內資源共享可在校際之間共享,但大學城建在城市的郊區,新建的圖文信息中心、科學館等一系列城市公共建筑遠離城市中心,不能與城市居民共享,如果這一系列高投人的社會資源都不能與社會分享,就違背了大學城資源共享的初衷。尤其到了寒暑假,學生放假回家,大學城就會成為真正的空城。
第四,大學之間資源難以共享。由于大學城內大學多為新建的獨立學院,作為投資方,首要的目標就是收回投資,實現利益最大化。同時,獨立學院之間競爭壓力激增。這就導致各個學校僅僅關注自己學校的發展,而忽視作為一個整體的大學城如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于是,大學內圖書館,室內運動場嚴格的使用權限制,造成了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原本可以共享的設施卻被重復建設。
第五,不利于學生緊密聯系社會。大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面向社會的,尤其是面向城市的,所以在城市中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到城市的各個環節進行社會體驗和進行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大學城就成為一座真正的“象牙塔”。而新建的大學城絕大多數位于城外,進城不方便,缺少與城市的交流,與社會脫節。然而這一點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
三、對于大學城建設的建議
第一、規范土地使用,杜絕“假投入,真圈地”現象。應大力整治只圈地,不利用的現象,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對失地農民妥善安排,使其迅速融入大學城經濟圈。
第二、加大大學城與中心城區的交通設施建設。加大大學城的對外交通建設力度,不僅有利于大學城學生緊密聯系社會,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大學城與城市的一體化進程。這樣,大學城設施才能有效地被市區市民享用,大學城商業也能擺脫“井底之蛙”的尷尬處境。
第三、政府加大對大學城內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針對大學城內各個大學將各自資源使用大多局限于各自學校的師生,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政府應該加大對大學城內基礎設施興建的力度,充分發揮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同時,公共物品的使用的高效性也將給各個大學重新考慮資源共享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