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長期以來都是一個最時髦卻又最混亂的話題。它是解決公司在公司法的制約下,在市場經濟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只按傳統的公司法無法得以解決的一系列新問題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在公司治理結構中,高效率的委托代理關系,事關公司內外多方主體利益的保障與維護, 事關公司誠信有序的管理與運營,事關資本市場的監管與完善,意義非同小可。
公司治理按治理手段可劃分為內部組織結構與外部市場機制,也稱公司內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公司內部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股東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所構成的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經營者進行監督、約束與制衡。公司外部治理則涉及到一個特殊的概念——“利害相關者”。支撐現代公司資產概念的不再是唯一的貨幣資本,人力資本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公司的設立與運營匯編制成一張股東與非股東的利害關系網,股東之外的社會主體對于公司的存在同樣具有利害關系。這些股東之外的社會主體便是所謂的“利害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
二、企業黨組織建設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一)企業黨組織應該成為公司治理主體之一
我們可以試著把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主體理解得更寬泛一些:利害相關者包括但不限于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政府和社區,企業黨組織、工會組織可以并且也應該成為公司外部治理的主體。理由有二:第一,公司治理的本質是監督、激勵與制衡公司經營者,以維護股東和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而《公司法》規定在企業設置黨組織,初衷也在于保證企業發展的政治方向,維護國家和職工的利益。用公司治理的觀點來看,這里“國家和職工”屬于“利害相關者”的范圍,公司治理和在企業設置黨組織的二者目的同樣都在于維護國家和職工利益。第二,監督與制衡是我們黨組織的傳統優勢,在尊重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職權的前提下,讓企業黨組織參與到監督、激勵與制衡公司經營者中來,參與到公司治理中來,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優勢,節省了企業的資源,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二)企業黨組織參與公司治理體現了中國特色
當今世界各國公司治理模式各有其特點,如英美國家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以外部監督為主,股權過于分散,董事會內部設立不同的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往往兼任董事會主席。我國《公司法》第19條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活動提供必要條件。為企業黨組織參與公司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這在各國立法中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是我國一大特色。
(三)企業黨組織建設和公司治理相互促進
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工作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以中外合資企業為例,中外合資企業強調所聘員工經濟人身份,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隨著新經濟組織的出現,員工流動性大,忠誠度比較低,企業凝聚力向心力比較弱,企業的文化僅作用于經營生產活動,客觀地影響企業的長久發展。反過來公司治理成功,特別是企業黨組織成功地推進公司治理,維護了股東和包括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社區在內的利害相關的利益,也就提高了黨組織的威信,在公司職工中擴大了影響,有利于擴大組織隊伍,實現自身發展壯大。
三、公司治理背景下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的建議:
(一)處理好黨委和“新三會”的關系
新三會,是指常態公司治理機構中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就公司治理而言,“新三會”當中,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對象,股東會是公司治理的主體,監事會則也是監督的主體。新三會是公司制企業治理機構的主體框架,在創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必須堅持。黨委會與“新三會”的關系處理首先應保證國企黨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權。決策前,董事長(總經理)應提前向黨委報告磋商。其次,要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在參與國企領導班子的選配時,做好考察和推薦工作,這也是國企黨委在企業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職責和企業決策科學化的有力保證。
(二)把企業黨組織和加強工會建設相結合
工會組織與黨組織具有內在的天然的聯系,工會工作對黨建工作起著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特別是在“維權”方面更是如此。在公司外部治理中,職工作為利害相關者,權益若受到了經營者的侵害,往往首先選擇通過工會或者是黨組織調解,因此有必要把工會工作與黨的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切實加強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工會組織建設,不斷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提高黨在非公有制企業的影響力、戰斗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李維安. 公司治理[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 王立學. 中外合資企業黨組織建設的思考[J].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作者簡介:陶云峰(1984-)男,江西萬年人,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