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到了全面發展,雙語教學乘著改革的春風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理論的完善化,制度的合理化,立法的成熟化等等。但同時它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問題,由于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的薄弱、教育經費的缺乏、理念的淡薄等問題,使得雙語教學在實踐中的推廣力度不大,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的雙語教學不完善,甚至沒有實行雙語教學,所以我們在喜悅其既有成績的同時更要深刻認識現存問題,并要在吸取經驗基礎上繼續努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來進一步完善雙語教學,使它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在新時期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上譜寫出新的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新的貢獻。
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雙語教學的發展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現代化建設的序幕。這使當時瀕臨崩潰的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不僅獲得新生,而且不斷革新和發展,取得舉世公認的顯著成就,尤其是“雙語教學”更是迎來了創立和發展的良好機遇,在國家制定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的支持下迎來了騰飛的時代。其發展大致可分為探索、實驗研究、模式化運作三個階段:
(一)探索階段:主要指十一屆三中全會到80年代。在這個時期,雙語教育的探索似乎比較零亂,從內容上講,各民族學校分別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雙語教學計劃和模式;從范圍上講,經驗雙語教學的范圍也及其廣泛,涉及50多個少數民族和許多不同層次的學校。所以這一時期的雙語教學存在著“內容雜而多,且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和成熟的運作模式”等不足,但它卻為以后的雙語教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在1979年5月召開的“全國民族院校漢語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成立的“全國民族院校漢語教學研究會”(于1985年更名為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此后研究會成為了雙語教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依托和紐帶,并且其研究成果形成了雙語教學學科的理論體系,推動了雙語教學的發展。)更使雙語教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和其作為一門學科的初步形成的標志。
(二)實驗研究階段:主要是指80年代至九十年代。在這一階段雙語教學進入了發展的春天。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國力增強,教育在民族地區被空前重視,雙語教學也迎來了春天。
首先是學術上的研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民族教育科研機構和民族高等院校積極投入雙語教學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學用語的使用,雙語言雙文化的關系、雙語教學的科學模式等領域的研究。如中央民族大學在彝族地區,新疆師范大學等在維族地區開展了雙語教學的相關實驗。由于教育科學理論和專業人員的介入,雙語教學的發展開始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道路并形成了中國特色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理論體系。與此同時,一些高校、科研機構也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層次的通曉“民漢雙語”的教師,編寫了一大批適用的雙語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其次是政策法規上的進步。1980年以來,中央下發了一系列關于雙語教學的文件、批示,雙語教學的法律地位也得到確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雙語教學花開遍地。如1987年,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也作出3項決定:一是成立州民族教育改革辦公室;二是州民族教育改革辦公室要以雙語教學為重點,進行民族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實驗;三是將改革實驗所需經費納入州財政預算。
再次是相應的配套體制的完善。1988年,一項旨在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國內少數民族人員)的漢語水平國家級標準化考試(簡稱HSK)誕生,這一考試被延用至今。如今,在一些民族地區,企事業單位招聘人員時,對HSK的要求猶如內地企業對員工的英語要求一樣,是很多用人單位列出的“基本條件”。
(三)模式化運作階段:這一階段是從90年代以來至今。在這段時期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教育模式開始建立并不斷得到完善。民族雙語教學在各民族地區成功實驗的基礎上,開始了模式化的推廣與運作。2002年7月,國務院還下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指出:“大力推進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正確處理使用少數民族語授課和漢語教學的關系,部署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工作。在民族中小學逐步形成少數民族語和漢語教學的課程體系,有條件的地區應開設一門外語課。要把‘雙語教學教材建設列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予以重點保障。”。據統計,我國目前實行雙語教學的學校有1萬多所,占民族地方中小學的10%左右;實行雙語教學學校的在校生600多萬名,占民族地方中小學少數民族在校生的40%左右,使用的民族語言達60余種,民族文字
29種。另外國家每年編譯出版民族文字教材3599種,總印數達I億多冊,保證了民族地區教育教學的要求。
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雙語教學發展經驗
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中,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緊緊的抓住了這個寶貴的發展時機,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問題,我們在不斷的努力解決不同時期的不同問題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理論經驗:強化雙語教學理念,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持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看出,國家的歷代領導集體在現實中根據具體情況不斷的提出新的理論,制定出新的指導方針,與時俱進,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所以我們必須要繼續依靠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不斷創新才能夠解決雙語教學在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
(二)實踐經驗: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始終重視民族特色,堅持自主發展與重點扶持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我們一定要非常重視民族的特殊性,并且始終要把民族教育事業作為一項特殊的事業來考慮。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表明民族教育一定要具備民族的特色。因此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無論是在制訂學校發展戰略和探索制度創新上,還是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中,都要堅持其民族特色,辦學理念一定要鮮明體現民族高等教育特點,一定要從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實際出發,要立足于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要為民族地區發展服務。而“自主發展是民族教育發展的內在條件,是實現民族教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缺少這種內在條件,民族教育發展便失掉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失掉了實現發展的目標和內在動力,也就失掉了民族教育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三、我們面臨的時代任務
少數民族雙語教學風風雨雨走過了三十余載,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路成長,引領著民族教育的不斷前進,雖然取得讓人矚目的成績,但還沒有完成歷史所賦予它的使命,在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文化交流開放化的環境下,如何能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的雙語教學,我們還要很長的時間去探索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我們應當在以下幾點下工夫。
(一)加強少數民族對雙語教學本質的認識。雙語教學可以形成語言的內部轉換機制,使學生從其他文化的 “內部成員”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觀點,從而給學習者提供相應文化的感性認識,使語言符號與其文化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自己文化與他人文化的適應中,感受樂趣,增強對多元文化認同感,進而豐富學生生活內涵,提高雙語教學的質量。所以我們要努力讓各少數民族同胞認清它的本質目的,加深他們的雙語教學理念,從而主動的去參與雙語教學計劃,努力配合它的運作,變被動為主動,使雙語教學的優勢得到最大的展示。
(二)在教學模式上要有一個創新,要實現學習和生活中的“雙語”化。傳統雙語教育模式的普遍特征是只按所定的學時授課,而忽視了它的教學效果和目的。所以我們要樹立“雙語教學是一個民族走進國家整體現代化而進行的教育”的意識,尤其是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內容,將各少數民族文化精華或特色融入學校現有課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觀點和本土意識。我們要在學校的教育中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和行為模式,以雙語的實際運用能力為重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實現學習和生活 “雙語”化,并構建適合實際的雙語課程體系和富有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另外,社會各個部門也要攜起手來,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完善雙語教學政策法規,促進少數民族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制定了許多相關政策來促進雙語教學的發展,具體有:
1984年10月1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就做出了相關規定如凡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應使用本民族語文教學,學好本民族語文,同時兼學漢語文等。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也作出了此類規定。1992年的 《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也指出雙語教學。1995《教育法》第12條規定:“漢語言文字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 。2002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大綱》(試行),明確規定了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的 “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材編寫”等問題。
我們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堅持宣傳國家政策法規,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同胞了解國家在“雙語教學”方面的法規和最新的政策規定,一方面就是為了確保能把這些政策應用到實踐中,更好地有利于“雙語教學”在本地區的推廣,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能及時反饋這些政策法規在實際運行的效果以便于及時做出調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都決定了雙語教學在實際運作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只有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才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全民參與到“雙語教學”中,使雙語教學得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常永才.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研究:歷史、成就與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
[2]張德祥.加強領導 強化管理 深化改革 扎實做好民族教育工作.中國民族教育,2005.
[3]陳立鵬.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立法的內容及特點.貴州民族研究,2005.
[4]韓剛.教育公平與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
[5]常永才.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與民族教育學學科的發展.江西大學學報,第33卷.
[6]哈經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族教育,2008.
[7]阿思根.雙語教育:理念與模式.時事觀察.
[8]蔡愛民.我國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戰略及政策研究.教育新視野,2007.
[9]哈經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族教育,2008.
(作者簡介:張小燕(1984—)女,漢族,河南信陽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