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艷晶 李恬靜
目前一系列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在國內很多高校當中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這一系列的變革對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出質疑,旨在建立一種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的嶄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都需要做與之適應的調整,對自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進行轉換。學生們需要盡快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也需要進行重新的定位。
一、角色轉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應運而生。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2007年9月,在歷經三年多的大學英語教改試點后,在總結全國各地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教育部公布了修訂后的正式版本。
(二)理論基礎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源于西方的“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是研究網絡、多媒體環境下或者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活動的主要理論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認為: (1)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同化、索引和建構當前所學新知識的過程; (2)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學習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3)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學生為自我控制的知識建構者,教學實踐的中心任務是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為達成這一目的,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有益的環境,幫助他們獨立地或集體地創造自己的見解。而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普及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提供了物質條件。在網絡環境下,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由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變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三)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暴露出的問題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是沿襲著僅限于“黑板—粉筆”的教師“一言堂”模式。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的負責人,教材選擇、課程日志、學習進度、教學方法以及考試評價等等所有環節都由教師個人設計和制定,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整個教學過程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喜好,教學內容也會由于教學設備的限制而變得枯燥無味。語言教學的靈活性、生動性和實用性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講解,重復的練習和單純的紙上談兵。這完全束縛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脫離了語言教學的本質。
二、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師的新角色
網絡環境徹底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很多缺陷。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平臺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和信息;學習過程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登陸平臺和老師同學進行學習和交流;教師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
為了適應這樣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教師角色必然要隨之進行很大的轉變。如果說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扮演的是一出戲劇的“主演”的話,那么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就應該退到幕后當“導演”了,真正站到幕前的應該是學生自己。同時,網絡環境下教師角色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及學生角色轉變,網絡學習環境特點,教材及教學軟件設計理念以及教學內容信息呈現方式等。國內眾多研究認為,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充分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導航者、評估者的作用。計算機并不是“獨立的導師”、“計算機并不能自由發揮作用”。教師角色應從單純的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走向多元化和復合化。
(一)電腦網絡的熟練使用者
在網絡環境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同時, 英語教師自己也要充分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如PowerPoint、Author ware等應用軟件,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在互聯網上大量搜尋資料,結合課本的配套教學光盤,進行精心編輯和整理,制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此外,他們還要能對計算機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運行質量進行評價,必要時能發現常見故障,掌握基本的處理方法,以應不時之需。
(二)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
浩瀚的網絡信息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但這些信息不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也不會考慮到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與知識結構。所以,如何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適應這個龐大而紛亂的網絡,是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新的任務。依據“建構主義”的要求,在網絡環境下,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僅是傳授語言技能和知識,更要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潛力,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通過語言習得,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系統化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體系。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學”向“導學”轉變。在微觀上,啟迪和促進學生外語知識的建構;在宏觀上,教師要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對學科知識的宏觀把握,引導學生將局部的零星知識串接成完整的知識系統,并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的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聽說讀寫能力,并使之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三)教學資源的整合者
在網絡環境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不是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的角色由教材執行者向課程研究者轉變,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是英語教師的基本功。這里的信息處理能力指獲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即搜索、接受、加工、使用信息,進行判斷,做好決策。海量的網絡信息存儲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網絡技術使各種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為不同國家和地域的人們網上協作學習帶來了方便,這也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了巨大的語言學習資料庫。但知識不是各種信息資源的簡單堆砌,只有擁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才能利用浩瀚的網絡資源研究課程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考慮各個教學環節,把知識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保持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的個性化學習。
(四)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助者、合作者
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的職責發生了改變,除了傳授知識外,教師應更多地激勵思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利用互聯網來獲取信息資源,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此外,在信息教育時代,知識權威會發生顛倒。曾經有人指出:人類學習和掌握電腦的能力往往與年齡成反比,從而就意味著人們掌握知識、信息的能力同樣可能與年齡成反比。過去依靠豐富閱歷的傳統知識權威,在信息時代已經受到了沖擊。的確,當代大學生在某些領域確實領先于教師,使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現在的教師應該與學生一道去探索,平等地與學生分享尚未獲得的經驗與知識,在精神交流與對話中,師生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
(五)教學過程綜合評價者
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只注重終結性評估,即期末考試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忽視了過程性評估和過程中的診斷性評估。從方式上看,以往注重他評,忽視自評。在新環境下,不論是評價內容還是評價方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如入學時對學生進行外語水平測試,有助于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進度。定期對學生進行單元測試,有助于了解學習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以幫助學生調整學習內容和進度,改進學習策略,并由此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輔導。在評估內容上,現在更加注重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新模式下教師角色轉換面臨的問題
(一)電腦網絡技術不過關
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電腦和網絡操作,有些時候還會碰到很棘手的電腦硬件和軟件的各種問題。這就給廣大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自己的課程順利進行,設計的一些特色活動如愿展開,就必須掌握很好的電腦和網絡知識,這對于大多數教師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教師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
(二)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夠
新的教學模式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于是很多教師開始會誤以為自己的責任較之以前減輕了,于是開始對學生放任自流,沒有給學生預留針對性的任務,也很少對學生的網上學習進行及時的監控和反饋。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不知道應該怎么學,學什么,甚至只是登陸平臺看一些電影來娛樂。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很不理想。網絡環境下,教師同樣應該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指導,而這種指導可能由原來的針對全班同學變成了分別針對每一個同學,某種程度上,教師的責任并非減輕而是更為加重了。
(三)過分依賴學習平臺,忽視教師講解
按照新的教學模式的要求,教師課堂的講解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有些教師可能會把自己的講義,課件連同讓大家討論的題目,課后的練習等等全部放到自主學習平臺上,傳統教室的課程某種程度上也變成了學生的自習課,省去了教師講解的環節。這樣一來,對于大部分同學而言,知識的掌握很難做到全面和深刻。傳統教室的課程應該同樣予以重視,雖然不需重復網絡學習的內容,但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檢測和評價。
網絡信息化時代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面對新變化和新趨勢,大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斷地加強自身學習和計算機網絡知識素養,才能更好適應新世紀的教學要求,實現教育部的《要求》,為二十一世紀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人才。在網絡環境下,雖然教師的主導地位發生了改變,但是并沒有降低對教師的要求,相反,網絡教學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廣大英語教師要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專業知識、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盡快融入自己的新角色并把它扮演好,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大學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志波, 徐榮博.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討.東北財經大學學報[J].2007(5).
[2]王金龍, 曾緒.淺談網絡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變.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2008(4).
[3]尹時花.談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的多元定位.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2005(12).
[4]朱雙平,王華.試論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定位.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J].2006(3).
(作者簡介:祁艷晶(1982-),女,漢,河北衡水人,河北金融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助教,華北電力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語教學與英語語言學研究。李恬靜(1975-),女,漢,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與英語語言學研究。)
本文為河北省教育廳課題: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轉換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Z0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