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冉 何 靖
一、新律師法對刑事公訴工作產生的突出影響
每一次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的修改完善,在使律師這一法律的執業人員所享有的權利在一步步得到完善。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對律師法作出重大修改,使律師在整個刑事訴訟中的權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對于長期困擾律師界的“三難”問題即:“會見難”、“閱卷難”、“調查取證難”給予了明確的規定,為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力保障的同時,也將對檢察機關的刑事公訴工作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審查起訴階段律師即有權復制訴訟文書和案件材料。新律師法第三十四條規定,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與案件有關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而原有法律規定律師在這階段享有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范圍從技術性鑒定材料擴大到案卷材料,從這不能不說對公訴部門的工作提出了嚴重的挑戰。由于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查閱公安移送的證據卷材料,因而可以知道全案的證據弱點。同時,律師還可以提前了解案件相關證人的證言或者其他同案犯的供述。
同時,律師有申請司法機關收集、調取證據或自行調取證據的權利。新律師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受委托的律師根據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律師自行調查取證的,憑律師執業證書和律師事務所證明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與承辦法律事務有關的情況。原律師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律師承辦法律事務,經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同意,可以向他們調查情況。也就是說律師在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取證時,不必經他們同意,只需憑律師執業證書和律師事務所證明就可以,使一直以來流于形式的律師在刑事案件中的取證權得到了明確的法律保證。
這樣一來,會產生以下一個問題,即檢察機關所獲得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律師可以查閱、摘抄和復制,但律師自行調取的證據,檢察機關去無法獲得,勢必造成檢察機關和律師在證據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律師在法庭上突然出示其自行調取的證據,將使公訴機關非常地被動。
二、我國現有證據展示程序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有的刑事證據開示存在許多缺陷,導致不能適應新的庭審方式,司法實踐中出現訴訟活動動作不順暢的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降低了訴訟效率,妨礙了公平競爭。控辯雙方相互隱瞞主要證據,很難發現案件的客觀真實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控辯雙方很少進行證據交流,辯護方從控訴方所得到的證據材料也非常有限,這樣就會導致庭審中雙方都會提出一些令對方措手不及的證據,不利于雙方進行充分的質證、辯論。如果一方因此而申請延期審理,就會造成拖延訴訟,法庭的不間斷審判原則得不到貫徹。同時也增加了法院對證據的調查、核實的負擔,降低了訴訟效率。
第二,控方進行指控難度的加大。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并未規定辯護方向控訴方開示證據的義務。然而,如果庭審前不組織控辯雙方進行證據交換,難免會造成辯護方在審判過程中突然拋出一些具有很強證明力的證據,而檢方對此毫無防備,從而陷入不利境地,喪失訴訟中的主動權。對于一些案情復雜、舉證困難的案件,辯護方如果進行證據突襲,必將會給控訴方帶來很大的挑戰,不利于懲罰打擊犯罪。由此可見,沒有證據開示制度的對抗式庭審機制只能帶來控辯雙方非正常的對抗和資源浪費,這與當初設立對抗式庭審機制的初衷背道而馳,建立證據開示制度勢在必行。①
三、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構建
(一)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概念和理論基礎
證據開示(Disclosure of Evidence),是指控辯雙方在庭審前相互展示證據的一項制度,它是發端于英美當事人主義對抗制的刑事訴訟。在英美對抗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以及法官消極的中間仲裁者地位,決定了證據開示殊為必要。證據開示制度在英美刑事訴訟中無疑已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證據制度。所謂刑事證據開示,是指刑事訴訟的控辯雙方,在開庭審理前,將各自掌握了的一定范圍的證據材料向對方展示的制度。②它的核心要求是,在辯護方提出合理申請的情況下,法庭可以要求指控方在審判前辯護方可以查閱或得到其掌握的證據材料;同時,在法律規定的特定情況下,法庭也可以要求辯護方將他準備在審判中提出的證據材料向指控方予以公開。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借鑒了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即控辯式的對抗模式,其以控審分離、控辯對抗為特點。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重要基礎是控辯雙方力量的相對平衡。
在現代刑事訴訟構造中的控辯平衡,實質是要實現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平衡,因為刑事訴訟在本質上是發生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一種權益沖突。由此在國家與個人之間引發了一場訴訟,控辯平衡就是強調在刑事訴訟中國家與個人之間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在相互對抗中勢力均衡,在相互發展中走向合作。
合理的訴訟構造,必須體現控辯平衡的理念與原則,即應當使控辯審三方構建成一個以法官為頂點、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結構”的理想圖形,這種平衡不僅體現在庭審中,也體現在庭外訴訟準備階段。“程序必須體現出生動形象的外表,否則人們就看不見她” 。因此,訴訟的科學程序要求控訴與辯護雙方在形式上應保持平等對抗的格局即平等武裝,這是保證訴訟客觀、公正的前提。
(二)建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試探
1、明確證據開示的主體,確立雙向開示制度。雙向開示,即控辯雙方均向對方開示己方證據。英國在1996年制定的《刑事訴訟與偵查法》中將證據開示責任的雙向性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在我國,證據開示的責任也應該是雙方面的,即既包括檢控方向辯護方開示證據,也包括辯護方向檢控方開示證據。有的觀點認為,我國刑事訴訟中應實行單向開示即僅由控方向辯方開示證據。其理由是,控方的證據開示是辯護律師先悉權的自然延伸,檢察官負有向辯方開示證據的憲法性義務,而辯護律師取證的權利和能力較之公訴方都更為有限,何況案件提起公訴也是建立在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規定辯護律師向公訴方開示證據沒有必要。筆者認為, 由于新律師賦予了律師全面的閱卷權,導致了控辯雙方信息的不對等,因此證據開示制度必須規定辯護律師向控方開示其通過調查取得的證據的義務。司法實踐中,辯護律師庭上突然出示其獲取的關鍵證據對控方突然襲擊的情況并不少見。筆者認為,只規定控方向辯方開示證據,而不對辯方作出同等規定,這對控方是不公正的。控辯雙方實行雙向開示原則,有利于保障訴訟公正進行,提高訴訟效率,符合國際刑事訴訟證據開示制度發展的趨勢。
2、明確證據開示的范圍。
對于控方而言,應確立全面開示原則。檢察機關應向辯方開示所有的證據,在我國,檢控方的證據開示范圍應包括(1)凡是在偵查、起訴過程中獲得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所有證據材料,都應列入證據開示的范圍,這些材料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檢控方將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材料,另一部分是檢控方不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材料,這些材料通常是一些可能有利辯方而不利控方的材料;(2)證據開示的例外情況,對涉及國家機密或可能對其它案件的偵查造成明顯損害的,檢控方可以不開示。這里存在一個利益衡量標準,在英國是“公共利益豁免”,在我國則應該接受法院的審查。
對于辯方而言,開示范圍應包括辯護方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所有證據,只要包括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特別是下列檢控方尚未掌握的證據:(1)有關被告人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2)有關被告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證據;(3)有關被告人的行為不符合指控犯罪的犯罪構成的證據;(4)有關被告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5)在法律推定事實案件中,能夠推翻推定事實的證據;(6)能夠證明被告人具有法定的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的證據。因為律師受被告人的委托,必然要維護委托人的最大利益,對委托人不利的證據辯護律師當然不會刻意去搜集。如果是不利己的證據,當事人是不會交于法庭審查的,也就無需證據交換了,因為它本來就沒被一方當證據使用。
此外,還應規定證據開示的時間、次數、地點以及相關的保障機制。這些還有待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探討以及向其他國家借鑒。
注釋:
①何家弘.外國犯罪偵查制度[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6-30.
②龍宗智.刑事訴訟法學論文集[C].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07—208.
(作者簡介:孔冉,女,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檢察院。何靖,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