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又稱生命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死刑作為一種古老的、最嚴厲的刑罰方法,一直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直到十八世紀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貝卡里亞提出廢除死刑以來,死刑的存廢之爭已經持續了兩個多世紀。我國現階段仍然保留了死刑制度,它對于打擊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預防犯罪起到了積極的作
用。但是隨著刑法理論的發展和人權觀念的普及,在我國要求減少死刑乃至廢除死刑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一、我國死刑制度的現狀
現行刑法總則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這表明立法者首先想從適用條件的規定上限制死刑。其次,總則第49條規定,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并且刪除了原刑法典中對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犯可判死緩的不妥規定,這從死刑的適用對象上進一步作了限制,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人文關愛。其三,新刑法規定的死刑核準制度從其制度設計看,它有利于嚴格限制死刑的實際適用數量。雖然相比較而言,我國現行刑法較之79刑法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然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表現在:
(一)死刑罪名較多,適用范圍較廣。據統計,我國共有68種罪名可適用死刑,從罪名的分布來看,刑法分則的十章中,有九章都規定有死刑,占章數的90%。此外,從罪名的單一性和選擇性上看,單一罪名有46個,占65.7%;選擇罪名有24個,占34.3%。①
(二)死刑適用對象過寬。據刑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對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這體現了刑事責任能力的要求及人道關懷,但基于同樣的理由,對過于年老者(一般以70周歲為限)、精神病患者以及新生兒的母親是否適用死刑卻沒有明確規定。
(三)死刑判決易受外界干擾。死刑判決直接關系人的性命取舍,理應嚴格遵照司法獨立、罪刑法定原則來定罪量刑。但我國除了法律之外,實際影響死刑判決形成的還有其他政策性因素,如政治、民意等。
(四)在死刑緩期執行制度上,法官被賦予過大的自由裁量權。死刑緩期執行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將死刑分為必須立即執行和可以緩期執行兩大類。但是在區分什么時候是必須立即執行,什么時候是緩期執行時,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由法官視情況而定,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我們知道,我國法官的素質良莠不齊,讓他們在沒有具體標準的情況下裁定一個人的生死,一方面有些勉為其難,另一方面,由此極易滋生法官的腐敗行為。
二、死刑存廢之爭
死刑是以剝奪犯罪人生命為基本內容的刑罰。它是憑借從肉體上消滅犯罪分子的手段來懲罰犯罪,從而達到防衛社會的刑罰方法,因其是刑罰體系中最為嚴厲的一種刑罰,所以又被稱為極刑或生命刑。正因為死刑的嚴厲性和巨大的威懾作用,歷史上各國統治者無不重視死刑的適用,把死刑作為對付危害其統治最嚴重的犯罪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死刑剝奪的是人之最寶貴的權利——生命權。因此人類在適用死刑的過程中,隨著對死刑認識的不斷深化,死刑是否正當受到了懷疑,在西方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廢除死刑觀點的是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200多年前,貝卡利亞出版了一本至今仍響徹刑法學界的著作《論犯罪與刑罰》,從而一場轟轟烈烈至今仍懸而未決的死刑存廢之爭由此爆發。
(一)死刑是野蠻時代的血腥復仇。有人認為死刑“是出于本能的報復,非基于人的理性……其否定個人的人性和人權的價值,強調國家權力的絕對性。”②
(二)刑罰不是復仇和報應。刑罰應是使犯罪者識別自己的罪行,找回迷失的責任心,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盡早回到社會。即刑罰不是以惡制惡,而是志在教育,改善犯罪者為社會服務。正如漢文帝時期緹縈上書所言:“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后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由也?!雹垡虼?給他一條悔過自新的退路,可免除更大危害,對社會整體利益是有益的。
(三)死刑對犯罪者不足以發生威嚇作用。意大利法學家切薩雷卡貝卡里亞認為:隨著刑場變得日益殘酷,這些心靈也變得麻木不仁。④所以與其用死刑的暫時威嚇,不如用勞役或終身勞役的戒鑒作用大。
(四)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貝卡里亞認為:“體現著公共意志。憎惡并懲罰謀殺行為的法律,自己卻同樣搞謀殺,它為了阻止公民做殺人犯,卻安排了一個公共的殺人犯?!雹萃瑫r,被害者及其家屬的損失并不能因死刑而得到補償,但是,如果用犯罪者在期刑中的勞動所得來補償受害者,不失為一個亡羊補牢的好辦法。
(五)死刑違反憲法本質。憲法是國之根本大法、母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及其集中體現。憲法是用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連生命都無法保障,還有什么權利可言。
三、我國死刑制度的命運
(一)廢除死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1、從全世界來看,死刑的廢止已是潮流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從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個國家廢除死刑。截至2003年1月1日,世界上已有76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律上明確廢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15個國家廢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軍事犯罪或戰時犯罪除外),還有21個國家在實踐中事實上廢除了死刑(過去10年內沒有執行過死刑,并且確信其不執行死刑的政策將繼續下去或者已向國際社會做出承諾不再使用死刑),三者加在一起是112個國家,這其中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俄羅斯等。相應地,保留死刑的國家只剩下83個,即使是保留死刑的國家對死刑也持嚴格限制的態度。現在歐盟等廢除死刑的國家已經禁止將有判處死刑危險的犯罪分子引渡給管轄國。
2、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死刑與現代文明相違背
死刑是原始社會血腥的以血復仇制度遺留、演變的結果,馬克思曾經清楚地指出,死刑是往古的以血還血、同態復仇習慣的表現。況且,死刑真正發揮的現實功能是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民眾的報應心理,而這種死刑的報應觀念已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要求。正如貝卡利亞所言,“現代文明的要義在于每個人的生命都很重要,社會不能為懲罰犯罪人而再損害一個生命,否則國家就充當了公共殺人者的角色。”⑥
3、從我國承擔的國際義務來看,我國死刑立法應與國際接軌
我國于1998年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約》中規定:“人人固有生命權,個權利理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權?!边@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對生命的高度視和充分尊重,即“取締死刑有助于加強人的尊嚴與人權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加入該公約的備階段,理應從中國實際出發,逐步縮短國內法與該公約限制死刑態度之間的差距。
4、從刑罰的功能、目的來看,死刑與法理相悖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刑罰的功能是懲罰、剝奪或限制犯罪能力。刑罰的目的就是預防犯罪和改造犯罪。預防犯罪分為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種。在特殊預防中,作為從肉體上消滅一個人并以此來杜絕其再犯罪的死刑,并不是理想效果。1988年聯合國關于死刑與殺人率之間聯系的研究報告表明死刑不具有比終身監禁更大的遏制效果在存在死刑的國家和廢除死刑而以無期徒刑作為最高刑罰的國家,死刑的威懾力與無期徒刑的威懾力是一樣的。而且從肉體上消滅罪犯,使得罪犯沒有悔過自新的機會,這與刑罰以預防教育為目的是相悖的。在一般預防中,雖然對罪犯處以死刑對其他社會成員來講起到了一種強烈的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以身試法。但是,這種強烈威懾作用感覺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處死罪犯的場面盡管可怕,但只是暫的印象很難對人產生長期的影響。
(二)目前我國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
1、從我國的基本國情看,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惡性犯罪時有發生,社會治安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犯罪呈現國際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走勢,保留死刑有利于懲治這些犯罪,從而維護國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
2、從古到今在中國民眾中存在著強烈的報應觀念以及對死刑威懾力的迷信思想,一直有“殺人償命”、“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說法。殺人者必須抵命,這符合大眾的心理特點。在我國,廢止死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來自民眾的認識。
3、從物質條件看,廢除死刑之后,對犯罪分子處以無期徒刑,增加了刑罰的成本,給刑罰執行機關的人力、物力、財力帶來壓力。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根據中國國情,廢除死刑并不是朝夕之間的事,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我們現在迫切需要做到的是對適用死刑進行嚴格限制,以達到在將來社會條件成熟時全部廢除死刑的目的。
四、我國死刑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雖然我國目前還不能廢除死刑, 但是由于我國死刑制度中還存在著很多缺陷, 我們可以在死刑的立法方面逐步作出修改和完善, 以最終達到與世界死刑制度的接軌。
(一)調整死刑政策
這是推進限制死刑的基本前提,死刑政策只向有利于限制死刑適用的方向發展,限制死刑的力度才會有成效,而我國要改變目前的死刑政策,必要有國家決策層領導的介入,根據我國以往的經驗執政黨對立法的建議能夠在立法變革中發揮著舉輕重的影響力,決策者如果能在死刑立法中采取斷措施,則可分步推進嚴格限制死刑適用的過程。⑦
(二)大幅度消減死刑罪名
立法機關應順應時代潮流, 取消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設置,將死刑只限于戰時犯罪和有故意致人死亡情節的暴力犯罪。取消絕對確定的死刑設置, 將之作為可選擇的刑罰之一。同時, 通過立法技術的設計, 將我國刑法中的死刑條款降至最低。司法機關應在自己的職能范圍內消減死刑的適用, 尤其對不具有致人死亡的經濟犯罪( 含職務犯罪) 、財產犯罪和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盡量不判處死刑。先從司法上將死刑的適用量降到最低限度。
(三)擴大無期徒刑的適用范圍或加重財產刑和自由刑
死刑壓縮和消減后, 可把原來適用死刑的一些犯罪用無期徒刑或用加重財產刑和自由刑來替代。無期徒刑對犯罪分子的懲罰同樣十分嚴厲, 他將造成犯罪分子終生的痛苦, 這種刑法比死刑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樣一方面減少了死刑的適用范圍, 另一方面對犯罪分子懲罰的嚴厲程度并沒有降低。另外, 也可以把原來適用死刑的犯罪特別是經濟型犯罪用加重財產刑和自由刑來替代, 如可延長有期徒刑期限, 把有期徒刑的期限從 15 年提高到 20 年或 25 年, 數罪并罰由最多不超過20 年提高到 30 年等, 這樣做可實現少殺長判, 既減少了死刑的適用又不降低對罪犯的懲罰。
(四)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對象
我國的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 不適用死刑。”這是對特定的對象不適用死刑作了具體的規定。根據國際人權法作出的。對已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不得適用死刑。明確限制, 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刑法也都作了這樣的限制, 我認為我國刑法也可借鑒, 在死刑的適用方面應該增加。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犯罪不適用死刑。的規定, 因為老年人本身是弱者, 生命已經不多, 只判相對較長的自由刑, 就可以消除他們對社會的威脅,同時也可降低中國的死刑適用率, 另外, 在死刑的適用對象方面也符合了死刑的國際標準。
(五)設立長期刑
既然死刑在中國不能立即廢止,考慮到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統一,在目前,筆者認為,比較可行的方法是改革我國的刑罰制度。我們可以增設30年以上的長期刑,并且在設長期刑時,不能適用減刑,假釋等刑罰制度。一定要保證罪犯在獄中呆夠25——30年,當罪犯被釋放時,他的犯罪激情徹底沒有了,如果這項制度可以實行,那么死刑在審判機關的適用自然會減少。另外,筆者還認為被處長期刑的人出獄后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不可忽視。因為,一般而言,他們出獄時年齡都在50——60歲,如果他們沒有經濟來源生活無著,又沒有一技之長,很有可能再次犯罪。鑒于此,政府在這方面應予以重視,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防患于未然。
(六)引導民意, 培養人們的寬容意識
復仇是死刑得以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 因而死刑的最終廢除, 有待于復仇心理的淡化乃至最終消除。而要做到這一點, 應當在社會上宣揚寬容之心。在一個缺乏寬容的社會里,死刑必然有存在的心理基礎。如果我們的國民普遍學會了寬容和理性, 那么死刑這種殘酷之刑就自然無立足之地了。
總之,死刑的廢除是世界刑罰發展的趨勢,中國應擺脫歷史留下的糟粕和惡念,多理性,多寬恕之心。立法和司法應走在民眾前列為百姓做引導,使社會朝著更合理、更文明的方向發展。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所說的那樣,中國現階段,廢除死刑的條件還不成熟,也不符合現行刑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要嚴格遵守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等刑法基本原則,一方面注重發揮死刑的威懾作用,對于罪刑極其嚴重,犯罪情節惡劣,罪不容赦的堅決殺掉,另一方面堅持寬嚴相濟的方針,可殺可不殺的堅決不殺,中國現階段不可能廢除死刑,我們要做的就是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
注釋:
① 陳澤憲.論嚴格限制死刑適用.刑事法學.2003年第2期.
② 胡去騰.死刑制度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版,第76頁.
③ 班固.漢書.刑法志..中國法制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頁.
④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⑤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⑥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⑦ 吳大華、王 飛.限制死刑的理性思考.政治與法律.2005年第3期.
(作者簡介:李德華,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公路管理段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