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一丁 孫夏文 薛 龍 劉 勇 楊 嘯
社區戒毒模式是指司法行政機關在社區戒毒戰略思想指導下,優化配置社區矯治工作機構與司法資源,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工作運作,針對吸毒成癮者建立的一種科學的矯治工作系統。建立科學、合理的社區戒毒模式是實施社區戒毒的重要保障。
一、我國社區戒毒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兩年多的社區戒毒工作過程中,禁毒社會工作者遵循專業價值觀,運用個案、小組等工作方法,為吸毒成癮人員提供生活關心、戒毒康復幫助、就業指導、法律咨詢服務和行為督促等多項服務措施,在降低復吸率,預防犯罪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更好的銜接起戒毒過程中的介入階段、戒斷階段、解除階段,解決包含其中的若干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社區戒毒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介入階段
1、過渡時期出現拒簽協議,不按時報道的現象。介入階段是將吸毒成癮人員引入社區環境中,開始社區戒毒工作的過渡時期。矯治工作者需要取得服務對象的基本信息,與戒毒人員簽訂社區戒毒工作協議書。然而,實際工作中,一些人戶分離,袋袋戶口(戶口從原戶籍地遷出后便一直沒有再報入其他地區的服務對象)的吸毒成癮人員常出現“下落不明”的情況,少數吸毒成癮人員拒絕接受社工們的幫助,認為這是一種對人身自由的干涉。
2、執行主體不夠明確。在對吸毒人員的戒毒過程中,有許多機構隸屬于不同主管部門,政府,派出所,教育,司法,民政,衛生等戒毒部門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整體互補協調機制,有限的戒毒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這些都是禁毒工作得以貫徹落實的重要保障和動員社會力量的重要渠道,社區與戒毒機構的協作配合不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戒毒康復工作的效率。
(二)戒斷階段
1、戒毒計劃模式化,缺乏針對性。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吸毒成癮人員也不例外。在開展社區戒毒工作時,社工們卻往往是“一把抓”,在簡單了解服務對象的情況后,生搬硬套工作手冊上的流程圖,試圖憑借以往工作上的經驗,“一視同仁”的進行個別談話與教育,缺乏戒毒計劃上的針對性,重點性與差異性。
2、社區戒毒工作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在社區戒毒社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員過去是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在戒毒工作中總是沿襲以前社區矯正的“老路子”,舊方法。雖然熟悉戒毒工作的流程,但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除此之外,社工的工作性質也很不明確,他們不僅承擔著對吸毒成癮人員幫教,安置就業,社區監管等工作,還要走街串巷的對學生,外省市的務工人員進行宣教,幫助貧困的吸毒成癮人員領低收入,社會保障金和其子女的助學基金。
3、戒斷方法乏善可陳,強制力度有待加強。在實踐工作中,談話法幾乎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戒斷方法,對吸毒成癮人員進行心理指導為其排憂解難,指點迷津固然重要,但事實上吸毒成癮人員軀體上仍然未完全解除毒癮,復吸率自然居高不下。法律的空白,人力資源的有限,社區氛圍的缺失也為社工們做好社區戒毒的工作增添了幾分難度。公安部門在委托戒毒對象后一般也不再涉及對他們的管教問題,“有問題才出面解決”的工作模式使社區戒毒工作失去了強制力的保障。
4、日常管理獎懲機制需進一步完善,缺乏經費保障。吸毒成癮人員的日常管理缺乏必要的監控,約束和幫教措施,將吸毒成癮人員暴露在幾乎是唾手可得的毒品和所謂朋友的慫恿教唆面前。大量的事實表明,吸毒者此時極其容易在思想上放松對毒品的警惕,會為自己尋求各種借口復吸。社工工作經費上的捉襟見肘,政府公共財政體系在社團還缺乏自主招募能力的情況下沒有下撥適當的款項,也使得社區戒毒工作步履艱難。此處僅以北京晉安區為例:戒毒社工的工資待遇參照社區干部標準發放,社工工資費用和事務性經費由區、鄉財政解決。其中每名吸毒人員每年800元工作經費,每名社工每月工資1000元(含醫保、社保、意外傷害保險),每個鄉鎮(街道)社區戒毒(康復)工作開辦經費3萬元,用于購置必需的辦公設備等,以上費用區、鄉兩級按照各50%比例負擔,確保社區戒毒工作有效開展。但是事實上這樣的經費在實際工作中就很難得到保障。更不用說在上海、北京這樣高消費水平的城市,如此低的社工工資還是否有人從事社工這一職業。
5、戒毒成果評估標準不統一。目前,對社區戒毒者的定位存在著差異性。例如,犯罪者,違法者,病人以及需要者等等,這不但影響著人們對社區戒毒者的看法,而且也影響到相應的戒斷標準,此外,每個社區戒毒工作人員的心中對待不同吸毒成癮人員也有著自己的看法與定義,這樣在社區戒毒期滿后,就很難根據普遍科學的標準規范衡量不同吸毒成癮人員的戒斷程度與社工的工作業績。
(三)解除階段
社區資源匱乏,戒毒人員再就業難。吸毒成癮人員戒斷成功后,因為職能部門與相關部門在聯系工作中無政策體系的依托,結果在解決戒毒人員的就業問題時往往只好靠情面,拉關系。懷著重新開始生活決心的戒毒人員面對社會的偏見和人們的歧視,無奈而痛苦的再次走近毒品,走上靈魂的不歸路。
二、完善我國社區戒毒模式的實踐途徑
(一)介入階段
對于新增的吸毒成癮人員,可以先按居住地與戶口所在地的不同進行簡單分類,然后走訪他們的居(村)委會,了解其主要的社會關系。在簽訂社區戒毒協議書時,公安機關應當指派一、二名社區民警,加大對吸毒成癮人員的控制力度,避免拒簽的情況出現。此外,特別要關注人戶分離與袋袋戶口的吸毒成癮人員,避免戶籍地與居住地之間缺乏銜接,難以掌握情況的出現。有關部門也必須在法律角度上給予充分保障,制定、修改、完善有關的法律條款。
(二)戒斷階段
首先,針對不同群體的吸毒成癮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戒斷計劃。戒毒社工在從事戒毒工作中不妨借用一些心理學的測量量表,以了解不同吸毒成癮者的人格特征、情緒穩定性、性格內外向的程度、有無智力缺陷與器質性障礙和心理防衛的程度。并通過進一步的走訪、談話,掌握其在戒毒所,社區中的表現,選定需要“重點關注”的戒毒人員,利用“推拉原理”(把他們從毒魔手中拉出來,再把毒魔從吸毒者心中推出去)幫助開展社區戒毒工作。
其次,深入開展社區戒毒社工隊伍的建設,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工資待遇,明確工作性質。社區戒毒工作的社工們在工作中同時扮演著天使與園丁的雙重角色,為生理上需要照料,心理上倍受煎熬的吸毒成癮人員提供幫助,帶去溫暖。所以要對社工們的工作賞罰分明,建立起嚴格的評價體系,細化每個或多項工作任務,并由戒毒成癮人員的家屬填寫意見反饋表。另一方面,組織社區戒毒工作者參加與工作內容相關的學習培訓,使他們懂得如何適當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技巧,基本熟悉低保、貧困基金的申請辦法。組織各區縣的社工相互交流,促進研討。適當獎勵工作勁頭足的社區工作者,以減少人才的流失。
再次,豐富戒毒方法,建立三方協作聯動機制。
(1)集中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社區戒毒工作者可以把個案作為戒毒工作的首要方法。通過傾聽、尊重、共情、熱情、積極關注等談話技巧,獲得社區戒毒人員的信任,為戒毒工作打下基礎。也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戒毒人員參加集體教育,包括觀看反應毒品有害健康的影視作品與圖品展覽等相關法制宣傳活動,或是舉辦由自愿者參與的戒毒沙龍,陽光行動。
(2)整合地方資源,因地制宜,博采眾長。戒毒工作之所以放在社區內開展是因為某些地方省市的社區已發育的相對成熟,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為社區戒毒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依托,市民素質不斷提高也為戒毒工作的深入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力。不同社區可以在借鑒學習西方社區戒毒模式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地理、經濟等條件,做好戒毒工作。例如,浙江溫嶺石塘鎮的海上戒毒法,涼山彝族利用家族儀式禁吸戒毒,上海寶山社工站的“新生會”與上海仙客來保潔公司合作成立戒毒人員的就業基地。 這些例子說明在學習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國情的社區戒毒方法。
(3)恰當的使用美沙酮替代療法。美沙酮替代療法是一種替代和遞減的綜合脫毒治療方法。有些學者認為美沙酮療法的出現會使吸毒合法化的現象出現,但筆者認為這似乎有些危言聳聽,擴大這種戒毒方法的影響范圍并不是對每個戒毒者都適用此類療法,而是為了讓主觀上不想接觸毒品卻無良法戒除的吸毒者獲益。這種已“小毒攻大毒”的保守療法看似不得已而為之,但事實上卻是再借鑒了國外成功案例后的謹慎選擇。
(4)使用三方聯動機制解除毒癮。即社區戒毒工作者要加強與派出所民警和戒毒家屬成員之間的聯系。公安部門應當定期回訪、檢查吸毒人員的恢復情況,將其作為重點人口管理對象,要求他們定期檢查身體并匯報情況。而社區戒毒社工,家庭鄰里都應起到監督吸毒人員改過自新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最小的社會單元,因此吸毒違法行為最容易被家庭成員所察覺,社工與吸毒人員家庭的密切聯系可以提高戒毒的效果,防患于未然。
最后,政府加大投入,解決經費問題。政府在出資購買社團的服務后,便將戒毒工作的重心交由社工們負責實施,而社團作為非盈利性的民間組織很難自主創業,戒毒工作則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形。對于社區戒毒這一具有前景的禁毒工作,政府不妨再劃撥一部分特定的款項用于籌劃和創建多形式的康復場所,招募一批有這方面專長的醫療工作者,學校師生與心理咨詢師。 一方面分擔了社工們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沒有經費開展教育活動的窘境出現。
(三)解除階段
由于吸毒成癮者戒斷后工作問題一直未能落實,社區戒毒工作者在此投入了過多的精力,為毒癮戒斷人員提供再就業渠道。建議上海有關部門參照解決殘廢人問題的有關做法,給那些確有決心和行動徹底戒毒者以就業謀生的機會。可以指定原單位接受改過自新的戒毒者,簽訂試用期間的特殊勞動合同并附以各項幫助教育的輔助條款,原來沒有單位的政府可以指定有關企業單位接受這些人員。
參考文獻:
[1]施紅輝等主編.毒品成癮矯治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蔡燕強主編,戒毒矯治康復手冊[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3] 林化賓主編.痛擊毒魔——禁毒理論與實踐[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4]姜佐寧.預防與控制物質濫用的動向與研究展望[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
本文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勞教管理系“社區戒毒相關問題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負責人:錢一丁,成員:孫夏文、薛龍、劉勇、楊嘯,均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2006級社會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