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方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中國農村原有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已逐漸不能滿足現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而本文基于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分析了現階段農村醫療衛生保
障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行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再建設的新途徑。
一、根據不同地區的現狀建立合理的需求表達機制
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合理與有效表達是解決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問題,重構有效保障體系的基本前提。對于農村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而言,一方面由于中國地區廣泛,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衛生醫療狀況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此模型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廣大農村地區。價格計點模型的有效運用的前提條件是該地區人口數量有限或數量規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考慮到信息收集的統計成本與保證需求表達的準確性,以村或是鄉級單位進行逐步推廣更為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價格計點模型的投票選擇機制是建立在廣大農民能夠充分自由的表達意愿的基礎上,這必然要求與之相配套的相關執行部門能夠公正有效的搜集與聽取群眾的意見。因此,完善農村的基層政府的代議制度勢在必行。
二、完善基層公共治理機制
需求表達機制的構建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基層公共治理機制基礎上。首先,應當完善民主選舉、民主代議等制度。在中國農村,對公共服務的積極的社會參與仍然處于萌芽階段,而民眾的積極參與對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的規劃、執行和運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我國,需要引導公民積極參與,建立公共服務提供中的政府與公眾的磋商機制,當存在對醫療服務的參與需求時,可以將它作為改善服務提供的動力加以利用,包括將群體的行動正規化。
其次,還應改進相關技術,在農村,對政策和公共服務提供項目的系統評估,包括對過程、影響和成本效益的全面評估。因此,應積極建立中國農村公共衛生系統的垂直管理和問責制度,輔助需求表達機制和醫療衛生服務的有效供給。
此外,政府在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時,除了加大財政投入等方式外,還應與財政預算制度改革、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以及基層相關事業單位改革等結合起來。國際經驗表明,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和它們支出責任之間巨大的財政缺口會造成低效率。不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激勵機制,引發資源的不當分配,從而影響有恰當激勵的高質量服務的提供 。在中國,轉移支付的均等效果有限,地方財政缺口大,特別是縣鄉財政狀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尤為困難。要完善中國農村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就必須得完善農村基層政府的公共治理機制,從基層預算改革出發,積極推進縣鄉體制改革,明確劃分財權與事權,使農村基層政府的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加大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使之將政府支出職責的重點回歸到公共服務的提供上去。
三、改變政府衛生經費城鄉分配不合理現狀
第一,采取政府衛生投入向農村傾斜的政策。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大大落后于城市,公共衛生服務提供嚴重不足,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城鄉衛生經費分配嚴重失調,農村衛生經費極其不足造成的。要徹底扭轉城鄉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提高整個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的績效,采取政府衛生投入向農村傾斜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從2003年到2010年,中央及省、市(地)、縣級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衛生投入,增長幅度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并主要用于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包括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經費、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資金等。這些舉措將有助于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的發展。
第二,政府由補貼醫療機構逐漸向補貼患者轉變。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的衛生投入主要集中在服務的供給方,而對衛生服務的需求方補貼較少。這種補貼機制是適應傳統時期農村普遍缺醫少藥的現實情況而建立起來的。而目前,困擾農民最主要的是沒錢看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因此,應轉變原有的補貼模式,除對少數醫療機構缺乏的偏遠地區,政府加大對醫療服務機構的資金支持外,政府轉而補貼服務需求方,支持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增強農民購買醫療服務和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農村財政研究會.農村公共財政問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編著.改善農村公共服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陳錫文,韓俊,趙陽副.中國農村公共財政制度[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