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佩元
摘要:大學生們的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失業現狀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大學生失業;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7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107—01
一、大學生失業現狀
大學生失業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畢業以后的半年內沒有找到工作崗位,而且沒有接受繼續教育或培訓,且正在主動尋找工作的經濟社會現象。2003年是高校擴招后本科生畢業的第一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212萬,比上年增長了46%。從就業信息看,社會需求并沒有太大的增加。2007年全國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與2006年基本持平;而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增幅20%,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達到了559萬人。由此看來,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首先,1999年試圖以啟動教育消費為突破口實現刺激消費,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擴招”的重點先是本專科生,然后是研究生。大規模的生源擴張,本身就可以帶來教育行業對勞動力需求數量的增加;而較多的就業人口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可以暫時緩解對就業市場的壓力。其次,自去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增就業崗位和就業空間十分有限,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困難,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失業現象,這也是雙向選擇和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結果。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競爭導致優勝劣汰,失業現象是必然存在的。最后,失業的存在并不代表社會人才需求處于飽和狀態,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失業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磨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本文認為目前結構性失業占主導位置。
二、大學生失業原因
1.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造成的原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漸完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轉,企業擺脫了就業指標的約束,追求利潤最大化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目標,其對勞動力的需求取決于勞動成本和勞動邊際生產率的比較。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成為企業也就成為企業改革的目標。而大學生一般眼高手低、追求大城市和高薪福利待遇等情況,進一步加深了就業的難度。
2.大學生自身原因。從價值取向上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與行動較為獨立,對自己的人生思考也更多,許多大學生在畢業之際并未急于就業,而是處于一種觀望的狀態,在對市場進行考察的同時不斷地對自己重新估價。在失業現象中,大量存在著“自愿性失業”,或“選擇性失業”。他們愿意工作并且具備勞動能力,但是對已有的工作機會不滿意而寧愿選擇失業,繼續尋找工作。另外,大學生不愿意先去農村或西部地區工作,一是怕吃苦,二是擔心一旦進入較為低等的就業環境就難以攀升到高等的就業環境,阻礙今后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自愿性失業并不是無法就業,而是對將來教育收益最大化進行取舍的結果,他們更著眼于未來獲得的收入,而放棄目前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工作。
3.大學專業設置與實踐難以協調。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無法與實踐相結合,學無以制用。目前,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趨同現象日益嚴重,一個前景看好的專業,往往各個高校都一哄而起,竟相而上,造成專業設置競爭上的隨意性、盲目性,諸如目前的機械、電子、信息、管理等專業就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趨同現象。這不僅影響了有限的教育資源整體效益的充分發揮,而且也將加劇在一定時期區域范圍內畢業學生結構性失業的矛盾。
三、大學生失業對策
1.加強規劃引導。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現有教育資源情況,綜合考慮勞動力市場需求與供給的關系,加強規劃指導與調控,尤其要注意處理好面向市場所需的靈活性、保證教學質量所需的穩定性、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所需的超前性和學院辦學的效益性等四者關系。加強高等教育各專業之間格局,按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特點進行辦學、治學和管學,堅持著眼于世界和未來規劃高等教育發展,立足于國情搞好教育工作。
2.調整擇業心態。調整大學生擇業心態最重要是轉變擇業觀念,包括擇業標準,擇業途徑,心目中的理想職業設定,擇業地區選擇等的轉變。如今,許多大學生將“四院”:校園、機關大院、科研院以及醫院作為擇業首選。這種作為“天之驕子”只能從事穩定、優越工作的思想依然對當代大學生有較深影響,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待遇不好不去、職務不高不去的“四不去”現象普遍存在。專家指出,大學生要想實現充分就業,就業時要有“低就”心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壓力來自多個方面,有來自高校擴招后同類人才的競爭,有來自碩士、博士高學歷人才紛紛“下嫁”的壓力,有來自中專、職高等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的競爭。
3.提高綜合素質。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和道德等方面),是求職的最基本的條件,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彈性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知識的更新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大學生僅滿足于本專業范圍內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熟練掌握復合型國際人才應有的基礎知識,優化知識結構。因此,作為高校的大學生決不能放任自己,一味貪圖安逸與享樂,而應看清現狀,珍惜大學的黃金時間,提高綜合素質,增加成功就業的籌碼。
4.其它的措施和方法。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去,到第三產業去。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出現第一產業勞動力絕對減少,第二產業勞動力相對減少,第三產業勞動力相對和絕對增加的趨勢。另外,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參軍入伍。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蔣一鳴.從就業彈性看大學生就業現狀[J].甘肅農業,2004,(11).
[3]鄒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實踐與探索,2009.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