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清 景 宜
摘要:為了有針對性地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本文根據自編問卷調查了大學生對輔導員職業性質、性別、專業背景、素質及工作重心五方面的期望。調查得出,大學生期望輔導員是專職的、具有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背景;期望輔導員擁有人格魅力大的素質以及能做好學生學習、生活等各種引導與指導工作。
關鍵詞: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期望
中圖分類號:G642.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 (2009) 32-0155-03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因此,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會促進培養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繼中發[2004]16號文件,及教育部24號部長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后,有不少專家、輔導員群體都探討過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的必要性,也積極地提出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方法,如明確輔導員的權責范圍、制定考評體系、幫輔導員減壓等。但大學生作為輔導員直接的工作對象,他們對輔導員有什么期望,對輔導員的工作要求有哪些。
本次調查研究正是帶著上述思考而展開,以期折射出大學生對輔導員的期望,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政治素質,提高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了江西省某市幾所普通高校的400名學生進行,共發放400份問卷,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396份,有效率99%。
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總共396名大學生,其中,220名男大學生,176名女大學生;理工類學生208名,文史類學生188名。
(二)測試問卷
調查根據自編問卷逐題呈現,主要調查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您希望你們輔導員是:專職?兼職?②您期待你們輔導員是:男?女?③您認為輔導員應有什么專業背景?④您對輔導員素質要求首選?⑤您希望輔導員工作主要放在哪一項上?

(三)調查程序
以抽選的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使用統一的指導語,要求被試仔細閱讀指導語按要求完成問卷。問卷填寫采用無記名方式,要求學生作出真實評價。
(四)數據統計
數據統一錄入電腦,使用SPSS13.0進行頻數統計后,進行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比率的配合度檢驗(c2檢驗)。
二、調查結果

(一)大學生對輔導員職業性質期望的調查
由下表1看:不管是總體選擇情況,還是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兩個變量的選擇情況,選擇“專職”的人數百分比都遠遠高于選擇“兼職”的。
對總體選擇情況進行c2檢驗,結果:c2=52.88,p<0.005,選擇情況有十分顯著的差異,說明大學生期望輔導員是專職的。
(二)大學生對輔導員性別期望的調查
由表2總體選擇情況看,大學生期望輔導員是“男性”的人數百分比高于“女性”,但選擇情況的差異并未達統計學意義。
性別變量選擇情況看:男女大學生對輔導員性別期望選擇情況有差別。經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男女大學生期望輔導員是“男性”的選擇情況差異顯著,z=-1.98,p<0.05,說明女大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是“男性”;期望輔導員是“女性”的選擇情況也有顯著差異,z=3.25,p<0.01,說明男大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是“女性”。

專業變量選擇情況看:文理大學生對輔導員性別期望選擇情況也有差別。經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文理大學生期望輔導員是“男性”的選擇情況差異顯著,z=-3.90,p<0.01,表明文史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是“男性”;期望輔導員是“女性”的選擇情況差異也顯著,z=3.75,p<0.01,表明理工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是“女性”。
(三)大學生對輔導員專業背景期望的調查
由表3總體選擇情況看,大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百分比最高。
性別變量選擇情況顯示:男女大學生對輔導員專業背景期望選擇情況有差別,經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男女大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人文”專業背景的選擇情況差異顯著,z=2.05,p<0.05,說明男大學生更期望輔導員具備“人文”專業背景;期望輔導員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選擇情況差異也顯著,z=-2.63,p<0.01,說明女大學生更期望輔導員具備“心理學”專業背景。
專業變量選擇情況顯示:文理大學生對輔導員專業背景期望選擇情況也有差別,經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文理大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選擇情況差異顯著,z=-2.39,p<0.05,說明文史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具備“心理學”專業背景。
同時,專業變量選擇情況還顯示:10.58%的理工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理工類”專業背景。說明輔導員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務育人工作,不僅要有“一腔熱血”的干勁,也要對學生專業有所了解。
(四)大學生對輔導員素質期望的調查
由表4總體選擇情況看:大學生期望輔導員“人格魅力大”的百分比最高。
性別變量選擇情況顯示:男女大學生對輔導員素質期望,在每個選項上選擇情況都有差別,進行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男女大學生期望輔導員“人格魅力大”的選擇情況差異顯著,z=3.80,p<0.01,表明女大學生更期望輔導員“人格魅力大”;期望輔導員“業務能力強”的選擇情況差異也顯著,z=2.97,p<0.01,表明男大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業務能力強”。
專業變量選擇情況顯示:文理大學生對輔導員素質期望,在每個選項上選擇情況也都有差別,進行二比率差異顯著性檢驗:文理大學生期望輔導員“人格魅力大”的選擇情況差異顯著,z=3.21,p<0.01,說明文史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人格魅力大”;期望輔導員“業務能力強”的選擇情況差異也顯著,z=3.35,p<0.01,說明理工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業務能力強”。
(五)大學生對輔導員工作重心期望的調查
統計結果顯示:不管是總體選擇情況,還是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兩個變量的選擇情況,大學生期望輔導員的工作重心依次是:做好學生學習、生活等各種引導與指導工作;做學生的思想疏導、心理輔導工作;做事務性管理工作。但各項選擇情況的差異并未達統計學意義。
三、結論與分析
(一)大學生期望輔導員是專職的
在教育部24號部長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第六條指出:“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輔導員的配備應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每個院(系)的每個年級應當設專職輔導員。每個班級都要配備一名兼職班主任。[1]”
中發16號文件中也提到: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2]。可見,國家和大學生都期望高校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有更多專職的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輔導員。這與本次調查結果一致。
(二) 女大學生和文史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是男性,而男大學生和理工類學生的期望相反是女性
這可能是受性別角色刻板觀念的影響,我們一般認為男性更多地表現出獨立進取、自信樂觀、勇敢聰明、操作能力強、有主見、有抱負、有優越感等特質,而女性則更多地表現出細膩敏感、善解人意、待人和氣、溫柔、愛哭、脆弱、需要安全感等特質[3]。可見女生依賴性較強,膽量較小,獨立能力較差,由此女大學生更期望具有“獨立、自信、勇敢、有主見、有抱負”特質的男性輔導員來輔導,以彌補她們性格中的缺點。而男大學生的期望剛好相反,他們“獨立進取、自信樂觀、勇敢聰明”,所以更期望具有“細膩敏感、善解人意、溫柔”特質的女性輔導員來輔導,以幫助他們更健康的成長。
(三)大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背景,也有一部分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背景
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渴求在自我成長中獲得指導,渴求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也可能因為輔導員要想成為青年大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幫助大學生完善人格,提高修養,首先要保證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第十七條就提到要對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化輔導與培訓。這與大學生的期望一致。
可見,學校應盡可能地選拔有心理學、教育學或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背景的人才作輔導員;也應經常性地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以滿足工作對象的需要。
(四)大學生期望輔導員具有“人格魅力大”的素質
這與張雷[4]的觀點一致,可能因為輔導員工作有很強的服務性,加之大學生都已成年,有一定的判斷力,所以輔導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更多要依靠輔導員的個人智慧和人格魅力,而非權力。
調查結果也顯示,女大學生和文史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人格魅力大”,而男大學生和理工類學生更期望輔導員“業務能力強”。
根據新精神分析理論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于成年早期(18-25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愛的品質[5]。大學生想順利渡過該階段的“心理危機”,發展親密關系,培養愛的品質,他們會努力按照父母或老師從小對自己的教育要求和性別期待來塑造自己,也會盡力在成長中尋找榜樣。父母或老師教育男孩要堅強、勇敢、獨立、操作能力強、有主見等;而教育女孩要乖巧、體貼、謙遜、斯文等,所以,男生更期望“業務能力強”的輔導員,而女生更期望“人格魅力大”的輔導員。
(五)大學生期望輔導員“做好學生學習、生活等各種引導與指導工作”、“做好學生的思想疏導工作”
這與《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對輔導員的工作要求是一致的:認真做好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務育人工作。然而,現實并非如此。正如一位在輔導員一線工作的老師說:“學校的所有職能部門都可以向輔導員布置任務,輔導員處在一種被多重管理的狀態和學校管理的最底層。”繁雜的事務性工作,讓輔導員根本沒有充分時間開展深入細致的學生思想工作。難怪有人形容輔導員是“保姆”,吃、喝、起、居都保管。這種現象不僅讓輔導員找不到工作重心,缺乏職業成就感,而且也讓學生忽略輔導員的存在,甚至對他們的工作反感。
因此,各高校應加強對輔導員工作的研究,特別在輔導員的選拔、配備、培訓等方面,注意聽取學生的心聲,從學生身、心發展以及興趣指向出發,有“的”放矢地開展各項工作,充分發揮輔導員隊伍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4號部長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3]強海燕.性別差異與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3.
[4]張雷.勝任力視角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27):56.
[5]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0.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