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給災區(qū)人數(shù)眾多的幸存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面對災區(qū)大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如何安撫其情緒及進行心理矯治,成為教師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汶川大地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B845.6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 (2009) 32-0160-02
一、學校心理危機三級干預體系的建立
災后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從事心理工作專業(yè)人員通過交談、疏導、撫慰等方式,幫助心靈遭遇創(chuàng)傷的患者進行調(diào)整,幫助當事人從危機狀態(tài)中走出,盡快恢復正常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治療方式。災難發(fā)生后,學校迅速組織心理學和社會工作專業(yè)的老師制定了大學生心理干預援助計劃,建立了學校心理危機三級干預體系。
第一級是針對全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針對災后師生的精神狀況重點開展師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主要采取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盡快恢復原來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
第二級是針對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開展個別或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有明顯創(chuàng)傷、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參與日常活動;采用個別或團體治療提供情緒支持、建立溝通橋梁,讓學生描述、刻畫所遭遇到的情況以及他們的感受,協(xié)助他們面對所遭遇的危機事件;鼓勵他們真實地評估自己的處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使他們重新建立心理的歸屬感。
第三級是對處于危機狀態(tài)學生的積極干預:對于出現(xiàn)明顯心理障礙,瀕于崩潰的學生,要優(yōu)先給予救助,首先讓他們直面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解開其心中疑慮,同時對其進行心理支持和鼓勵,可以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放松訓練、認知行為治療和必要的藥物治療,避免發(fā)生意外,幫助他們盡快擺脫痛苦。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案例分析
學校心理危機三級干預體系建立在對全體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和區(qū)分的基礎上。地震發(fā)生后,學校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院領導、學工部、輔導員、學生會四級聯(lián)動,對全體學生逐一進行甄別后大致劃分了普通人群和重點人群:
我們對重點人群采用“穩(wěn)定情緒”、“放松訓練”、“心理輔導”技術(shù)開展心理危機救助。下面梳理出幾個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一:
5.12地震發(fā)生時有2000多名同學在教學樓上課,他們較長時間親身感受強烈地震的恐慌,同時產(chǎn)生無法逃生的絕望感,所以普遍出現(xiàn)心理病癥,包括焦慮、恐慌、畏懼夜晚、以及不明原因的生理問題等。
經(jīng)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學生最需要的是心理疏導和情緒重建。由此我們運用目前在美國實施多年且頗具成效的“危機事件壓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簡稱C.I.S.M.)模式,對這2000多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我們把C.I.S.M.的實施簡化成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傾訴階段:我們要求學生敘述他們的名字(可圍成小團體進行,隨機劃分的小組成員不一定互相熟悉),說明在這次地震中發(fā)生什么事情。目的是提供他們對地震經(jīng)驗的再造,并針對此事件表達出適切的事實。我們詢問的問題是:他們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經(jīng)歷了些什么?看見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和做些什么?同學們紛紛主動發(fā)言,把地震的親身感受說出來和大家分享,初步減輕了對地震的神秘感和恐懼感,也認識到并不是自己獨自一人在感受著地震。
第二步是思考階段:我們要求這些學生共享當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尋常事件時,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什么?大多數(shù)同學們在陳述中提到了對生死的重新思考,我們及時展開對生命價值的大討論,引導談話遠離地震主題,進一步給同學們減壓。
第三步是反應與癥狀階段:反應階段涉及分享當場、現(xiàn)在與事后的感受,這包括事件后所經(jīng)驗的任何生理的,情緒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征兆或癥狀。我們詢問學生: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將其從這次地震所產(chǎn)生的意外中刪除,那將會是哪一件事?或問他們:當時你最強烈的感覺是什么?災后至今,一直持續(xù)困擾你的感受或行為有哪些?大多數(shù)同學表示無助、恐懼是地震當時最強烈的感受,有人說沒有和親人朋友見上最后一面覺得最糟糕,我們一一記錄每個同學的感受,并由老師進行一對一的面談。
第四步是教學與再保證階段:在征兆和癥狀被表達出來,學生將得到再保證,意思是說,老師將以肯定與支持的口吻說明,學生所出現(xiàn)的這些都是正常反應,并再補充一些或許尚未表達出來的額外征兆與癥狀。在這階段中我們也提供了正向的因應方式,特別是一些已經(jīng)浮現(xiàn)出來的。
經(jīng)過四階段的心理干預,大多數(shù)同學認識到自己在地震中并不是孤立無援的,心理疏導和情緒重建后心中的恐懼感減輕,焦慮癥狀有明顯好轉(zhuǎn)。針對個別出現(xiàn)生理問題如痙攣、頭痛等的同學,我們把他們送往心理疾病醫(yī)院進行診治。
案例二:
小Y,女,大三學生,家住平武縣。由于平武縣在此次地震中受災嚴重,而且由于地震后與家鄉(xiāng)通訊中斷,小Y無法和家人取得聯(lián)系,心中萬分焦急,又無法回家探望,出現(xiàn)從開始逢人一張嘴就淚水漣漣發(fā)展到自言自語、茶飯不思,在明知道通信中斷的情況下三番五次到系里詢問家里情況,最后行為出現(xiàn)異常。
針對小Y由于急切與家人聯(lián)系焦急過度而導致的行為異常,我們心理干預小組首先和她進行了溝通,在確認她很想現(xiàn)在就跟爸爸媽媽講講話,來表達自己的思念、擔憂之心后,我們做了一個情景模擬。
我們當時就在社工實驗室做了一個假的一個人,擺了一把椅子,在椅子上披了一個衣服,對小Y說把眼睛閉起來,這就是你的媽媽,你撫著她的背你跟她大膽的講,你想講什么你就講什么。
在大家都離開實驗室后,小Y沉默了一會兒,極度的思念讓她開口說話:爸爸媽媽對不起,我真是一個不孝的孩子,你們在關鍵時刻、最需要我的時刻,我居然無法回到你們的身邊,我自己只在學校里顧著抗災、抗災,把你們給忘了,我現(xiàn)在真是生不如死。一邊哭,一邊講,那真是痛哭流涕。
這個時候我們讓老師們一個人扮演他的爸爸,一個人扮演她的媽媽,同時跟她講話,有一個老師是認識她的,他扮演他的爸爸,跟她講:孩子,其實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你無法離開學校,這不怪你,都是抗震的要求,爸爸媽媽絕對不會責怪你,你對爸爸媽媽是如此的孝順,我們也一樣很掛念你,相信地震很快就會過去,我們很快會團圓的。
通過這樣的交談,扮演爸爸的老師就講那么一句話,她是來回來回講的。整個過程我們進行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訪談后,小Y覺得輕松了很多。心理輔導的第二天,她基本能獨立活動了,而且參與了學校抗震知識宣傳等工作。在通信中斷幾天后,小Y跑來給我們說她和父母聯(lián)系上了,抖擻的精神、滿臉的喜悅告訴我們這次及時的心理干預是成功的。
案例三:
小T,男,藏族,大一學生,家住安縣,在這次地震中他唯一的姐姐遇難。當?shù)弥@個不幸的消息后他的生理需求完全消失,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也不再去過問其他親人的情況,對尚在醫(yī)院中的父親也不聞不問,這些都是有違正常人的反應的。
家人的遇難使小T處于極度的悲慟絕望中,并產(chǎn)生一系列嚴重的心理、生理行為異常,我們對小T的心理干預分為幾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我們派專人給小T生活、生理上精心的照顧,盡量體現(xiàn)個性化、細節(jié)化,讓他感受到關愛;第二階段:我們引導小T將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宣泄出來,在這個階段里,最主要的是傾聽,傾聽之后,我們幫助小T認識、面對、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關鍵所在;第三階段:災難真相出來后,我們幫助小T及時和其他家屬聯(lián)系上,使他們相互取得心理支持。同時,我們讓小T的朋友鼓勵他進食,以避免因身體不適加重悲傷。小T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恢復得比較緩慢,目前仍是沉默不語、離群索居,但是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下一步我們的工作是讓其與家人取得聯(lián)系,安排住院治療。
三、災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與心理受傷者語言交流要講藝術(shù)
安慰者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去撫慰受難的心靈。心理干預人員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拯救者,而只能定位是共同的親歷者,是不愿意退縮的陪伴者。平日里很多聽起來安慰的話,其實都是無用的,而且很多還會起到反作用。比如說:“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么。”“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遭遇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幸存者的體驗是撕心裂肺的,你這類輕飄飄的話會令他討厭,死去的親人是無可替代的,幸存者更渴望與他們同甘共苦。
另外,必須提出的是,在心理危機干預中,工作人員往往會采取隱瞞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慰,這是不利于心靈康復的。研究表明,只有自己從殘酷現(xiàn)實中走出來才能徹底醫(yī)治精神創(chuàng)傷,沒有經(jīng)過此類經(jīng)歷的人往往長期生活在陰影之中,從而導致抑郁癥和各種心理障礙。
(二)心理危機干預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
工作人員要下力氣尋找此次震災中頑強與災難抗爭,積極、樂觀、自信的榜樣,盡快用文字、圖片、影像各種形式展現(xiàn)并宣傳;搜索唐山大地震資料,展示震后家園重建過程以及新唐山的面貌,展示震后受難群眾的現(xiàn)狀,展示他們自強、自立、自我奮斗的事跡。用榜樣的力量鼓勵災區(qū)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情緒易受影響,要讓他們看到重建家園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顧麗萍,許百華.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干預策略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7,(1).
[2]朱海娟.心理治療中相通的干預機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10).
[3]葉浩生.心理治療領域的本質(zhì)論與社會建構(gòu)論[J].心理科學,2007,(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