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宋 妍
摘要:本文從人格教育的內涵入手,討論了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影響因素,在分析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人格教育的關系基礎上,論述了校園文化建設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的作用,著重強調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服務于大學生人格教育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教育;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0-05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253-02
1.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以塑造人格、優化人格、促進人格健康發展,最終形成健全優良的人格為目的一種教育活動。它包括個體的自我教養和外界教育兩個方面。因此,人格教育的主體既是人們自己也是社會、家庭和學校。高等院校的培養對象是青年大學生,大學生的人格教育自然應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既要倡導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格行為,如忠誠、樸實、感恩、勤懇等,又應該加強守信、創新、文明、修養等現代人格行為的培養。一個優秀人才所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藝術審美素質的全面發展正是人格教育的目地之所在。
2.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家庭的差異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大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影響。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野蠻、無禮、惟我自尊、蠻橫胡鬧等。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人格養成的起點,是塑造人格特質的基石。
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而這種相似性又具有一個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一直被人們所認可,它對人格的形成與發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價值觀等。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文化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認同,不同的文化環境會造就不同的人格。
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人格教育
校園文化指的是由歷屆師生傳承和創造的校園生活方式、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活動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高校校園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校園物質文化為大學生人格教育提供優良的物質保障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其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既包括校園內可見可觸的客觀存在物,如各種建筑物、圖書資料、教學科研設備、文體活動設施、校園網絡等教育教學硬件設施,還包括雕塑牌匾壁掛等可觀賞的環境布局。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既是學校校園文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生員工的素質和創造能力。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一個有自己的特色與個性的校園文化環境,會使置身其中的學生發自心底產生自豪感、自信心與上進心,既能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又能夠陶冶情操,同時也是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基本保障。
3.2 校園制度文化為大學生人格教育提供政策導向
高校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體現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運行機制。管理有序、秩序良好的校園制度能夠規范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發展和價值取向,它起著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境界的作用。校園制度文化的內在和形式,以及所構成的文化氛圍,會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種規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氣息的環境力量,起著制約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使每個成員都受到必要的制約,自覺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為大學生人格教育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
3.3 校園活動文化是大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載體
校園活動文化主要是指大學生自主參加的文化娛樂活動、科技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體育鍛煉活動等。大學生通過參加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具有啟迪、感染學生的作用,而且滿足了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多元化要求。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主旋律的思想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服務祖國、建設祖國的信念;科技創新活動,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引導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知,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學術交流活動,能夠使大學生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活躍思維,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美育教育活動,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各種商業創業大賽和商業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問題,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創新、創業意識在學生中的傳播,進一步促進學生們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總之,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是對學生的心靈凈化和情感熏陶,能夠在心理和實踐技能上給大學生們以有益的促進,是大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能,成為大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載體。
3.4 校園精神文化是大學生人格教育的持久動力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優良文化傳統、人文精神、校風學風、治學理念等。它是一種內在的、潛存的文化,具有示范、導向、凝聚、激勵、熏陶等功能。它最終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內化行為完成人格的塑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趣,促進自身的思想觀點、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改變,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大學生通過對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領會,在文化交流交往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正確省察,這也正是校園精神文化對大學生人格教育提供持久動力的外在體現。
作為成長中的高校學生,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更容易促進大學生群體對于主流社會文化和共同文化價值觀的認知。大學生最為思想活躍的年輕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并進而對于新事物產生價值認同,但是對于新事物的熱愛也容易產生各種問題,社會上的新事物就如同花園中的植物,不僅僅有美麗的鮮花,在花叢中更有刺人的毒草,增強大學生對于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程度有利于提高對于這種社會負面事務對于大學生成長的影響。作為大學生身處其中的文化環境,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健康合理的文化氛圍中,在人與環境的不斷交流過程中,主流價值觀和健康的人格觀逐漸深入人心,成為高效大學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4.結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生人格教育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發展,校園文化對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文化修養,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斷獲得良好的人格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校園文化建設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也要為人格教育積極服務,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切實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們塑造良好的人格,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波,黃晉太. 論人才的成長及其人文環境建設[J]. 中國高教研究, 2001,(01).
[2]管劍. 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初探[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6,(S1).
[3]石峰. 試論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5).
[4]夏唯畏,程單劍. 論大學生人格教育的新思路[J]. 滄桑, 2007,(06).
[5]陳競秀. 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模式探究[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20)教創新導刊, 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