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峰
[摘要]農戶貸款互保協會的出現在化解農村金融瓶頸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以遼陽市為例,分析了遼寧農民互保協會貸款中存在的風險管理漏洞、互保協會形式過于單一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農村 互保協會 貸款 風險防范
一、農戶互保協會發揮的積極作用
1.有效解決了農民專業戶貸款難瓶頸問題
2009年之前,5萬元以下的小額農貸的發放無法滿足農村專業戶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農民專業戶貸款互保協會”應運而生,它通過農民自發組建17個專業協會,協會與信用社簽署合作協議,通過協會成員互保,使最大貸款額度放大至50萬元,貸款借償便利,循環使用,協議有效期三年。同時能夠有效解決辦理抵(質)擔保手續繁瑣、費用高等問題,促進了支農貸款的投放。
2.為農村信用社帶來了發展新機遇
目前,很多城市金融機構重返農村,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貸款互保協會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戶貸款無抵押擔保、信用貸款又不敢放的問題,分擔了信用風險,極大地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鞏固其了傳統市場。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金融機構信任農戶、主動“想農民之所想”的經營思想,從而建立起信用社與農民群眾的和諧關系,積累了寶貴的無形資產。
3.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專業互保協會貸款有助于推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及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它依靠聯保協會成員互助聯保作用,聯保戶在經營過程中能相互關照、相互傳授技術、相互幫助解決困難,推動農民專業戶向經營規模化發展,壯大產業集群,生產經營取得最大的規模化效益,從而奠定了還貸基礎,資金的良性循環,從資金扶持上幫助地方政府落實了產業結構發展計劃。
二、農村互保協會貸款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1.農村信用社的相關管理機制有待改進
目前,農村信用社內部的一些管理體制還與開展該項業務的要求還存在差距。①信貸管理系統權限設置不合理。隨著遼寧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系統成功上線,該系統中并沒有該產品的業務種類和50萬元的權限設置,致使已經簽訂協議的聯保客戶中有35戶、資金需求1540萬元無法取得貸款;②產品價格上處于劣勢。目前,該種貸款的年利率7.965%,商戶貸款年息10.2%;明顯高于農行貸款6.9%的年利率。
2.貸款的風險防范存在漏洞
第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較高。第二,個人貸款在貸款期內循環使用,如果未逾期,依照矩陣式管理方法,從五級分類的角度均屬正常貸款;即使發現經營項目全行業出現危機,實際風險分類不準確,造成信用社也沒有辦法及時發現。此外,一旦不良貸款發生,索要貸款的司法執行成本過高。
3.形式局限于專業化協會
首先,形式單一,覆蓋面積十分有限,且不利于推廣。目前的互保協會主要集中在佟二寶、柳條等養殖專業戶部較集中、生產成規模的鄉鎮8處村鎮,成點狀零星分布,互保協會的項目種類僅限于9種。這種模式還難于有效推廣,因為跨地區、跨項目的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無法覆蓋區域更大的、項目多樣化的互保協會;其次,協會組織自身發展還有待完善,其會長和常設理事會成員多與基層村鎮干部重疊,貸款的行政干預色彩較濃,組織容易受到基層行政組織的操縱,農民群眾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未能充分體現。
三、進一步完善農戶互保協會貸款的建議
1.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強化自身管理
完善信用社自身管理,是這種創新模式更好的發揮其作用的基礎。①要強化服務意識,以“篤學、厚德、自強、濟世”的經營理念教育廣大員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②信貸管理系統程序設計要體現因地制宜。為了繼續支持經濟發展,信守承諾,并且在下一個年度做大做強專業協會互保貸款,省聯社在信貸管理系統中應給予部分基層信用社更大的權限。③改進服務態度,減少客戶讓渡成本,彌補貸款利率較高的不足。尊重農民,感動農戶,創造更多金融便利;同時,為客戶提供教育儲蓄、國債、理財等綜合化服務。
2.改進貸款風險防范措施
協會互保制度與五戶聯保相比,將個人貸款額度由5萬放大至最高50萬元,同時沒有增加財產抵押措施,如果說五戶聯保貸款額度在5萬元以內,一旦欠款,可以用家庭財產償還,有一定保證;那么協會擔保貸款的風險要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措施加以防范。①根據農戶的資產規模和實際需要發放貸款,嚴把貸款發放關,防范經營上的短期行為累積風險;②貸款發放要尋找合適的時間切入點,要研究養殖產品的價格變動規律,貸款使用期與產品的價格成長期和穩定期保持一致,避開價格低谷;為規避行業風險,此種貸款合同有效時間應縮短為兩年;③改革此類貸款的五級分類方法,通過觀察客戶的經營狀況和市場變化,根據其經營是否受到重大影響,及時調整其分類。④監測貸款使用進度和資金流向,深入農村走訪,確保資金符合貸款用途,減少投機行為。⑤大力推廣農業保險,實施“信貸加保險”模式,為貸款加上雙保險。
3.實現互保協會形式多樣化
首先,探索農民互保協會的多樣化發展新途徑,擴大其受益面積,由點到面,最終實現全覆蓋。其次,可以將單一的養殖協會向多種經營的農民協會發展,在同一協會內,將相同經營項目的農戶組成互保小組;還有,優化農戶的分組方式,既體現“強強聯合”,在信用人品都相互認同的情況下,還要體現“以強帶弱”的理念。還有,可以考慮由村中有實力的農戶、村干部和教師等組建專門的貸款擔保協會,對一般農戶進行擔保審核,作為專業互保協會的補充機制。
4.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實踐證明:多數普通農戶的信用意識是很好的,是遵守傳統道德約束的。但是,他們又具有很強的從眾心理,互相觀望。這就要求,一方面要有強制手段去制裁個別賴賬釘子戶,政府、司法部門協助金融機構堅決維護金融債權,降低執法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鄉鎮信用意識的軟約束,開展“信用村、信用協會評比”,建全農戶信用征信體系,對欠貸的協會和村鎮限制放款、適時降低收信額度。
參考文獻:
[1]董曉林,吳昌景.四大擔保模式化解農民貸款難[J].農業經濟問題,2008,(9).
[2]肖宗富.激勵機制與創新路徑:農業擔保公司個案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2).
[3]胡士華,李偉毅.農村信貸融資中的擔保約束及其解除[J].農業經濟問題, 2006,(2).
[4]周小川.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思路[J].經濟學動態,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