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龍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高舉著兩面大旗,一面大旗是校企合作,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討論過了;另一面大旗就是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本篇文章主要想對第二面大旗作一分析和討論。
討論職業資格證書,首先的問題是職業資格證書有什么作用,或者說為什么要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知道在學校職業教育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的作用和意義,才能清楚怎么實施更好,才能知道實施職業資格證書是否達到了制度的設計目的。就職業資格證書的作用來講,我認為不外乎有以下三種功能。
第一,它是行政準入或行政許可的技術手段。實施行政許可是職業資格證書最基礎、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所以以職業資格證書為手段來實施行政許可制度,是因為一些行業和崗位涉及了人身和公共安全問題,從我國較早實行準入資格要求的駕駛證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功能。駕駛證制度在我國的實施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是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最早的、為數不多的行業之一,這是因為車輛駕駛涉及了自身人身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問題,駕駛車輛一旦發生問題往往會導致車禍的發生,甚至是車毀人。在城市人口稠密區域,車禍的發生往往會造成多人傷亡的惡性事故,所以必須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防止公共危害的發生,這是實施行政許可的早期基礎。所以,在我國大規模實施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時,第一批主要是在加工運輸設備操作崗位,這些崗位存在著設備安全和人身安全以及小范圍的公共安全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0年第6號令《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的界定是,“用人單位招用從事技術復雜以及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工種(職業)(以下簡稱技術工種)的勞動者,必須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從20世紀末期開始我國還陸續在醫療、建筑等行業實施了準入制度,這些行業也都涉及到了這一問題。這一功能是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最基本、也是最基礎的功能。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許可的范圍在擴展,如教師資格證書、司法的職業資格證書,不僅僅是安全問題了,它涉及了社會公平、質量保證等方面。同時,證書考核的管理部門也在不斷增加。
第二,它是個人技術、技能水平的標識。我們說行政許可是職業資格證書的最基本功能,是因為它涉及了社會問題,但不是所有的崗位都會涉及到安全、公平等社會問題,有些質量問題完全可以讓市場去淘汰,為什么還要在許多行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呢,這是因為實施職業資格證書還存在著它的另一個重要的職能,那就是它可以成為一個人的技術或技能水平的標識。尤其是學校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中,許多崗位并不在行政許可的范疇,也就是并不涉及第一種職能所要求的問題。之所以不少人熱衷于考證,恐怕是要證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技術或技能的水平吧。學校職業教育熱衷于大力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否想通過這樣的手段來表明職業教育的成效和學生對技能掌握的水平。準確地說,這類證書不應該叫做職業資格證書,應該叫做技術或技能能力證書才對。要實現這樣的功能,并不是所有的崗位都能夠有效果,要發揮這樣的功能,必須在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需要復雜技術的崗位上實施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能。如果是在一些簡單崗位上進行實施這種功能的標識就沒有多少意義了,如計算機文字錄入處理員的分級證書,實在沒有多少意義,因為持有證書者在尋找工作時進行簡單的操作就可以看出其錄入的快慢和熟練程度,還需要一張證書來證明嗎,從這樣的證書上我們對一個人能夠鑒別出什么樣的技能和水平呢。就目前我國的情況看,由于復雜工作崗位往往都會成為行政許可的實施范圍,因此,在許多范圍內,證書的以上兩種功能都是同時存在的。
第三,它是勞動就業成本分攤的制度安排。我國從1999年就開始實行了勞動預備役制度,實行先培訓后就業的勞動就業制度,如果培訓不是免費的,那么毫無疑問是誰接受培訓誰拿錢,這樣崗前培訓成本更多地分攤到了就業者的身上,對于復雜崗位還可以存在一個能力標識的功能,對簡單崗位無疑是減少了企業崗前培訓的成本,為企業在員工上崗前不進行崗前培訓,不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找到了借口。一些培訓證書實際上就起了這樣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討論學校職業教育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問題,不妨對我國職業資格證書的實施歷程作一簡要回顧。我國技術工人等級制度源于1956年的《國務院關于工資改革的決定》,在這個規定中提出,“改進工人的工資等級制度,使熟練勞動和不熟練勞動、繁重勞動和輕易勞動,在工資標準上有比較明顯的差別。適當地擴大高等級工人和低等級工人之間工資標準的差額;做到高溫工作工人的工資標準高于常溫工作工人的工資標準,井下工作工人的工資標準高于井上工作工人的工資標準,計件工資標準高于計時工資標準,以克服工資待遇上的平均主義現象。同時,為了使工人的工資等級制度更加合理,各產業部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修訂工人的技術等級標準,嚴格地按照技術等級標準進行考工升級,使升級成為一種正常的制度”。從此,我國工人開始了利用技術等級確定工資級別的計酬辦法。在以后的時間里,技能等級并未能與工資嚴格掛鉤,往往是技術等級級別高于工資的級別,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時期,每年漲工資的名額是有限的。即使這樣,文化大革命期間也中斷了。
粉碎“四人幫”后,一些地方結合職工工資升級,對部分技術工人及學徒進行了技術考核。一些調整工資試點企業,先后按部頒技術等級標準開展全廠性的技術考核工作。1979年,當時的國家經委、國家勞動總局發出《關于進一步搞好技工培訓工作的通知》,要求迅速提高在職工人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恢復工人技術等級考核制度提到了議事日程。1983年4月25日,原勞動人事部頒發了《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暫行條例》(勞人培[1983]46號),這個文件在全面總結建國以來工人技術等級考核工作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對工人培訓和考核做出制度性規定,對考核種類、方法、組織領導等方面都做出了規定,恢復了考工升級制度。《暫行條例》將技術考核分為轉正考核、定級考核、高一級考核、本等級考核、改變工種或調換工作崗位考核5種。轉正考核主要針對學徒工,學徒學習期滿,要經轉正考核合格才能轉為正式工人;定級考核主要是對有試用期或熟練期要求的崗位工人,凡有試用期或熟練期而未定級的工人,都應在期滿后進行定級考核;經考核合格發給“技術等級證書”之后,才準上工作崗位獨立操作;高一級考核主要針對已定級的工人,已定級的工人經本人申請和班組推薦,可參加高一級的技術考核,作為調資晉級和使用的一項重要依據;技術工人改變工種,調換新的工作崗位,或使用新的先進設備時,都須先經過培訓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辦理。工人技術考核內容以國務院各主管部門頒發的《工人技術等級標準》為依據,包括技術理論的考試和實際操作的考工。1990年,當時的勞動部經國務院批準頒發了《工人考核條例》(勞動部令第1號1990年7月12日),其第六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職業學校、職業高中的畢業生,以及就業訓練中心和其他各種就業訓練班結業的學生,須經工人考核組織的錄用考核,方能擇優錄用”?!豆と丝己藯l例》把證書分為了《技術等級證書》、《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書》、《技師合格證書》、《高級技師合格證書》四種,技術工人按技術等級分別頒發初、中、高三級《技術等級證書》,對實行八級制工人技術等級標準的工種,其一、二、三級工為初級工,四、五、六級工為中級工,七、八級工為高級工,分別頒發初、中、高級《技術等級證書》。在實行新的工人技術等級標準后,工人技術等級考核和證書頒發一律按新標準規定執行。1993年,勞動部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開始分批組建職業技能鑒定站(所)。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提出,“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度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同年,勞動部下發《關于實行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勞動部將依據新頒布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工人技術等級標準》,會同國務院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并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規范》組織專家、名師編制鑒定試題”。隨后,多數行業部門下發了本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實施辦法。盡管后來有些變化,但技能鑒定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職業學校進行的技能鑒定絕大多數是按照《技術等級證書》進行的。
從實施歷程來看,學校職業教育所涉及最多的技能等級證書最早設計主要是針對在崗人員進行的。但對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來講,他們沒有任何的生產實際經驗,用某項或某幾項操作技能作為衡量指標是否就能代表具有崗位技術或技能的水平。目前在職業學校進行的技能考核中往往最低的都是中級工,還有相當多的高級工,培養技師已不是個別現象,這種衡量標準是否能夠達到崗位的要求?因為,盡管職業學校對學生進行了實訓,但實訓總是有局限的、有針對性的,主要針對考試項目進行,在崗位的類型、工作時間的總量和加工效率與速度等方面和在崗多年的人員之間有沒有可比性,在職業學校學習三年就可以拿到的中級工證書與實際崗位的中級工怎么相比,怎么個比法,企業會認為這些持有證書的畢業生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嗎?當證書不能成為一種能力的標識時,它就只能實現證書的第一種和第三種功能了。當不需要進行第一種功能制度設計時,只能起到第三種功能的作用了,在學校職業教育中實施這樣的證書制度對學校職業教育的自身聲譽并沒有任何好處。
目前,有些職業教育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巴不得所有的崗位都實施勞動準入制度,它真能對學校職業教育的招生和就業帶來機遇嗎,本人認為很難。因為在目前考核標準和考核管理制度下,許多短期的培訓機構都可以為他們的培訓學員申請到相應的證書。如果證書的作用僅僅是起到準入許可,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短期培訓而不選擇學校職業教育,因為誰都會核算自己的學習成本。
如果說因為資格證書的第一種功能而必須實施的話,這是學校職業教育無法回避的現實,是一種無奈選擇。而對于第二種功能,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學校職業教育的學歷證書也能起到這樣的標識作用呢,學校職業教育大規模推行技能等級證書,是否意味著技能等級證書比學校職業教育的學歷證書更能代表能力水平,我們的教學是否就是以證書為目標。當學校職業教育的學歷證書不能起到一種標識作用,不能說明什么問題的時候,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學校職業教育可有可無,學生來到職業學校進行的三年學習都不能表明和標識他們具有某種能力的話,學校職業教育的功能體現在什么地方。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學校職業教育,學校正規職業學歷教育沒有自己的教育教學標準和要求,沒有一個能高于技能培訓的一個教育教學標準。尤其是在中等職業教育實施一年的所謂頂崗實習后就更沒有了標準,一個連標準都沒有的學歷教學,怎么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承認。所以,制訂學校職業教育的教學標準,而且要能體現出正規的學歷教育的水平,是學校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
在我們高舉校企合作和證書制度兩面大旗時,是否考慮過兩者之間的矛盾問題。實施證書制度需要進行系列的實訓過程,更多地是需要校本模式進行,而在實施過程中卻是大規模地實施校企合作的頂崗實習,既然需要資格證書,這些頂崗實習就必然處于非法狀態,為什么職業學校的學生可以非法上崗,學生的安全保障誰來負責,法律的尊嚴在哪,我們怎么能夠設計一個違法的制度,這說不過去。目前,頂崗實習“成效”已經相當顯著了,近幾年我們對一些職業學校進行調查時發現,絕大多數的職業學校都沒有三年級的學生了,三年級的學生都去干什么了,在什么崗位上進行頂崗實習,可能只有學生們自己知道,學校是否都很清楚,我看也未必。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資格證書制度又從何談起呢,如果是二者都實現了,既完成了頂崗實習又拿到了技能等級證書,或者在頂崗之前就可以拿到證書,這類等級證書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如果這種證書不是行政許可所涉及的范圍,它還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說是行政許可所涉及到的范圍,這種證書的質量保障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之所以有人不斷主張大面積實行資格證書制度,是因為存在證書經濟學,各行政部門包括一些行業協會都想實施自己的證書制度,是否存在著利益的驅使下為了證書而實施證書的問題呢,存在不存在行政許可在被濫用,因為實施證書制度有利益存在,許多崗位的工作為什么不讓市場去檢驗,連一個插花都要實施準入制度,意義在哪,涉及到公共安全等問題了嗎,這是資格證書制度本身的問題了,不是本文的重點,但確實對職業教育產生著影響。如果有人對此感興趣,倒是可以推薦兩篇文章看看,其一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批判》(網址為:http://www.cs86.cn/article15327.aspx),其二為《利用對知識的崇拜造就壟斷和霸權資格證書制度須慎行》(網址為: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2-11/15/content_906022.htm)。近幾年,一些職業教育工作者極力為大面積實行資格證書制度而進行搖旗吶喊,是福是禍,真還說不清楚。
以上只是從功能上分析了學校職業教育實施證書制度的問題,下面還想簡單地討論一下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前面已經提到,駕駛證是我國實施較早的一種資格證書,近幾年隨著汽車進入個人家庭,駕駛學校生意異?;鸨?我們可以通過駕駛證的資格實施過程,來看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前幾天在《大河報》上看到一篇叫《駕校風波》的短文(《大河報》2009年11月12日,第24(B)版),大致意思是,有位老兄想買車,到駕駛學校去學習開車,筆試很快就順利過關了,每個周末都會準時到駕校學習,業余時間還拿同事的車進行練習,進步很快,然而到路考時間,他發現不少人給教練送禮,少則200元,多則500元,這時他還暗笑這些人“平時不用功,考試就發蒙”,路考過程中他發揮得很好,感覺教練也很滿意,可是到了結果公布,其他人都過了,自己卻沒有通過。由于通不過可以免費再學,這位老兄把年休假都調了過來,整天呆在駕校進行學習,可惜沒有過三天,教練把他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兄弟,您別練了,你的技術絕對沒有問題,下次一定過”,“你這樣練我們有點承受不了”,最后還倒送紅包,由此而停止了練車,隨后的考試也就順利過關了。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還是眾多駕駛學校中很平常的一例,的確還不太好講。但許多拿到駕駛證的人并不會開車,或者不敢在公路上駕車行使,遇到緊急情況不知道怎么處理,甚至成為馬路殺手,這是不爭的事實,前段時間在中央電視臺看到了一種新型職業:陪駕,可能也是一個佐證吧,近幾年惡性車禍不斷發生與此無關?恐怕也很難說得過去。如果駕駛學校的培訓目標不是怎樣教會學員學會開車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而是在培訓學員怎么才能更好地應付考核的要求,怎么操作才能考核過關,只要拿到駕駛證,他們的培訓任務就算完成了,這樣的培訓其目標已經被異化了,這種駕駛培訓學校更準確的名稱應該叫駕駛證培訓學校,因為證書獲得成了主要目標,而學員的駕駛技術和技能卻成了不重要的目標,能說是駕駛培訓學校嗎。
學校職業教育在實施證書制度過程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這里不想多作評論,近幾年證書的聲譽在下降可能比什么都能說明問題。
實事上,無論設計什么樣的職業教育教學制度,由于教學成本的壓力和在校學習時間的限制都不可能達到崗位熟練人員的要求和程度。即使發給學生一張技能等級證書,哪怕是證書的等級再高,企業也不可能把他放到高級人才和技師的崗位上去工作,這些拿到等級證書的學生,也不可能勝任和完成高端崗位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學校職業教育都以獲得證書為教學目標,教學是什么樣子,尤其是一些并沒有技術含量的證書,如果為了證書而實施證書,它將成為一把雙刃劍,它雖然可以推進學校重視實踐教學,它也會在實施過程中導致學校職業教育教學目標的偏離。
我們要實現人力資源的開發目標,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對學校職業教育和企業培養進行合理的、有效的、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社會分工,只有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才能使技工培養的整體社會成本最低、技工成長的時間最短。這就是下篇要討論的問題: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之七——技工成長誰的責任。
責任編輯 張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