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莉麗
法國最重要的新藝術音樂家馬肖說過:誰要是不動感 情,他的作品和歌唱就是虛偽的。我國古代唱論也非常注重對情感的要求。清《樂府傳聲》中寫道:“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之情尤重。……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币磺兴囆g都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聲樂演唱藝術尤其如此。聲情并茂的演唱是聲樂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演唱作為音樂的表演門類之一,其本質是人們情感的表現,演唱者通過運用熟練的發聲技巧,以真摯的情感、優美的聲音生動地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內容來感染觀眾,引起其感情共鳴。
一個好的演唱者會通過塑造真摯、生動、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撥動人們的心弦,讓人隨著音樂的旋律律動,感受著歌者飽滿的激情?;蛳矏倸g愉,或悲傷愁苦,或平靜深沉,或慷慨激昂。它給人的教導與啟迪也是潛移默化的,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能得到觀眾的認知與認同。重中之重,莫過于一個“情”字,對歌曲情感的真實感受讓演唱者充滿激情,演唱時真情的自然流露感染著觀眾;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反過來又影響著表演者,從而達到演唱藝術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獲得歌中之情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演唱者要深刻理解聲樂作品的內容和主題,體驗作品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情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情、神態等。
歌唱的情感培養,必須是建立在對作品的完全熟悉的基礎上。演唱者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容、主題思想、風格特點,要了解創作者的生平、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同時要仔細閱讀歌譜,分析曲式的結構,掌握好基本節奏和速度,以及細微的變化,并要認真研究歌曲所要表現的音樂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對歌曲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把音樂作品要體現的東西完整地表達出來。歌唱既要唱聲,又要唱情,只有聲情并茂的歌聲,才能正確揭示歌曲的情感內涵,才能產生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來演繹。要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分析,尋找誘發聲樂表演的內在體驗依據,喚起類似于一度創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認識激發出主體心中“情感的火焰”。
如《陽關三疊》,它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郁。在演唱這個作品時,歌唱者要注意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再如藝術歌曲《黃河怨》,歌唱者要勾畫出一個失去丈夫、兒子,倍受日本鬼子蹂躪的婦女驚痛凄斷的悲緒,欲哭無淚的呻吟,以體現女主人公悲痛無望的內心。特別到最后高潮時,聲音要高亢有力,將悲憤激昂,血債血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悲恨情緒充分地宣泄出來,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演唱歌曲時,要探討作品的意境及詞曲中提供的富有個性特征的曲調和詞句,揣摩詞曲作者隱藏在歌曲中跳動的脈搏及作品的動機、主題、背景、段落、句讀,使歌唱者一接觸到作品,就能打開自己的心扉,用積極的體驗去進行二度創作,把自己的情緒融會貫穿到作品中,用自己的全身心,把自己的靈魂投入到歌唱中去,只有這樣歌聲才能打動聽眾的心,才能把一部好的作品完整準確地演繹好。
其次,注重與觀眾和伴奏的情感交流。
在演唱過程中,除了通過作品內容、語言、咬字、吐字上培養歌唱者的情感外,還要注重主體與演唱合作體及觀眾之間的交流。它包括了演唱者與伴奏者的內心溝通。從聽音、悟情中去體察伴奏者的內心感受。同時要求伴奏者通過其伴奏聲來傳遞自己的體驗,反過來,伴奏者又從歌唱者的歌聲中悟到歌唱者的情感語氣、語調,來補充自身的情感養料。這種情形下的歌唱者與伴奏者之間的默契交融必然會產生情緒共鳴。歌唱者就能把自己演唱的作品表達得完整,感染聽眾。
歌唱者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演唱時,能調動觀眾的情緒,變被動為主動,激發自身的創作信念和創作熱情。面對觀眾期待興奮的眼神,歌唱者越唱越投入,越唱越好,臺上臺下融為一體,氣氛熱烈感人。這無疑能使歌唱者把自己要唱的作品唱得更加完整,更能大大地調動自己對作品的情感表達。
總之,歌唱藝術的表現魅力是蘊含于“情”之中的,所謂“一聲歌到情融處,毛骨蕭然六月寒”,真正高超的歌唱技術只有在和情感完美的結合中, 才會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單位:常德市文化藝術研究所)
責任編輯: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