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照
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科學靈活的使用教材,讓學生的知識經驗更豐富,這就取決于教材設計,但由于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如果像傳統課堂教學那樣嚴格執行教材的話,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怎樣讓課堂效果好起來呢?
一、巧變大場景為小情境,讓學生動起來
現在的新教材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對教材提供的情境如果不深入地思考、科學靈活的運用,只是生搬硬套,往往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合理的選擇與整合,真正起到為課堂教學服務讓教學效果好起來。
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周長一課,感受頗深。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籃球場是什么形狀的?
生:長方形的!
師:我們學校也有籃球場,你知道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嗎?(生都搖頭不知道!)
師:老師告訴你們,它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那么你們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嗎?想一想該怎么辦?
生:學生思考計算。
師:讓學生匯報集體交流。
……
雖然學生一開始感興趣,但是興趣保持并不長,教師告訴數字以后就開始枯燥的思考計算,學生參與程度不廣、思維興致不高,雖然教學任務也能完成但是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對此我在下一個班級作了這樣的調整。
教學片段二:
師:同學們這節課是什么課?(生齊答:數學課!)那就請大家拿出我們的好伙伴……“數學課本”!上節課我們知道了他的封面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他的周長指的是什么?誰能指給大家看看?
生:利用數學課本動手演示。
師:那么他的周長究竟是多少呢?怎樣得到他的周長呢?今天就利用我們的好伙伴來研究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板書:長方形的周長)大家可以運用手中的工具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用尺子量一量、算一算。小組內要注意分工、合作。(注意用毫米作單位!)
生:學生匯報交流集體討論!
……
從課堂反應的情況看學生的參與的熱情高并且興趣濃厚,小組分工有序,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筆記錄,然后小組討論計算忙得不亦樂乎!從匯報中看出他們在動手量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含義,這樣在經歷動腦思考、動手測量、用筆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發展。
這里我只是對教材的情境作了簡單重新整合,兩次教學效果迥然不同。教材提供的籃球場這一情境,雖然具有普遍性,但是他不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與探究興趣的保持!因此,我們在運用教材中情境時要注意思考,要以此作為自己的教學啟示,不能一味的死守教材不放,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他們的,并且又便于操作的小場景、小實物,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
二、培養良好審題習慣,越過習題的“慣性”設計
現在的新教材每節課都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針對性練習,課后批改作業時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錯誤,與課堂中現象反差較大。究其原因就是受習題設計慣性的影響,久而久之養成了靠“慣性”做題的習慣。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慣性”中走出來呢?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教材時要靈活多變,在平坦的習題“道路”上埋下溫柔的“陷阱”,讓學生的眼睛活起來!
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練習時,我是這樣教學的:大家剛才已經掌握整百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下面我們來練習,看誰掌握的好,算得又對又快!
師出示口算卡片:
4×200= 4×20= 4×21=
300×3= 30×3= 32×3=
2×300= 2+30= 2×33=
學生真的是對答如流呀!4×200=800!對!4×20=80對!…當算到2+30=60生還齊答:對!我故意接著算2×33=可是有了一個不同的聲音:“不對!不對!剛才的結果應該是32!”怎么是32呢?2×30=不就是等于60嗎?這時部分學生才回過神來。啊!不是乘了而是加了!哦!原來如此呀!那么,大家針對這一題剛才出現的錯誤你有什么想說的?“做題要看仔細!”“做題目要認真審題!”“我要注意以后不要被類似的所迷惑!”等等。真是溫柔的“陷阱”帶來了豐厚的收獲!這樣要比機械的練習與苦口婆心的嘮叨所起效果要好得多呀!
總之,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注意科學靈活的運用,教材上給我們提供的方式方法不能視為唯一,要注意選擇或以此為啟示去科學地建設教材、合理地開發教材,真正的做到使用教材活起來,讓課堂效果好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棋盤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