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記華
曾幾何時,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廣受質疑: 中國人個性內斂,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情,中國人對孩子負面評價多,正面肯定少,只會批評,不會表揚。中國家長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積極轉變思想,糾正觀念,結果一時間正面鼓勵泛濫成災,言必表揚。
兒子丟一下垃圾,我們脫口而出:“兒子,你真棒!”
女兒整理一下書桌,我們激動萬分:“女兒,你太能干了!”
兒子成功地解答了一道課外題,我們歡呼雀躍:“兒子,你很能干!”
父母們委屈地說:“這樣做不對嗎?及時肯定孩子的成績,這樣不是可以鼓勵孩子下次接著做嗎?”
過多的表揚會讓孩子上癮,像濫用藥物一樣,過多的表揚會產生耐藥性、會成癮。今天兒子做了一件事你很滿意,我們說:“兒子,你真不錯!”明天我們可以接著說:“兒子,你真不錯!”第一次聽,兒子覺得渾身是勁兒,聽得多了,這個話對他來說沒意思了,我們就需要加重”藥量“,想法設法發明創造一些新詞來表揚他。結束偶爾一次,我們的表揚沒有及時跟上,兒子做事就沒動力、不開心、不過癮。
不適當的表揚引發孩子焦慮情緒。如上例女兒整理書桌后,我們說:“女兒,你太能干了!”這在女兒聽來也許很不舒服,因為她整理書桌的時候把一支筆搞丟了,她一點兒不覺得自己能干。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她很可能會把自己的床鋪搞得亂七八糟向媽媽證明她不是很能干的孩子,進而緩沖自己的焦慮情緒。
那么,家長該如何表揚孩子呢?
★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對孩子來說易如反掌、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無須給予過多的表揚,如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只需讓孩子認識到生活在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義務為家庭做些事就可以了。孩子付出很多艱辛的努力才得來的成績,表揚要及時表達,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你的辛苦,看到你的成績。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以自己的感覺來衡量孩子的感受,如將對孩子來說實屬不易的事情被我們簡單化。
★就事論事,力求詳細
簡單的人格表揚有時會讓家長氣餒,正確的做法是表揚孩子做的事情,而不是他的人格。對成功地解答了一道課外題的兒子稱:“兒子,你很能干!”可能會讓兒子駐足不前,兒子對自己說:“老爸認為我很能干,但這道題碰巧是我以前遇到過的,我最好不要再做其它課外題了,我沒把握下一題做得出來。”而我們簡單的: “這道題做出來感覺很棒吧!”可能要好得多。
如上例: “女兒,你太能干了!”就是對孩子人格的表揚,如果我們只是對孩子做的事進行明確、詳盡的描述,效果截然不同。
媽媽:“原來亂七八糟的書桌不見了,書桌看上去很整潔。”
女兒:“是我整理的!”
媽媽:“書桌上還有很多灰塵。”
女兒:“我用抹布搽干凈了,它現在很干凈。”
媽媽:“謝謝你。”
女兒:“不客氣。”
媽媽的話讓女兒為自己的勞動感到高興,也不會引發女兒丟筆的不安。即使女兒沒有丟筆,媽媽一句“女兒,你太能干了!”也可能引發女兒的不安和懷疑,女兒可能會覺得我的好朋友比我能干多了,她們做得比我好多了,媽媽真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