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恩良
和諧的教育必定是過程和結果的有機統一,但和諧也往往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長遠的追求。所以在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過程與結果的輕重和取舍就成了“兩難問題”。
教得好與考得好
有些教師擅長過程:他們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方法新穎,公開課是他的拿手好戲,論文發表是他們的家常便飯,我們謂之以“骨干教師”,但骨干教師的學生也不一定考試就考得好。
有些教師擅長結果:他們上不來什么公開課,寫不來什么大文章。但他們懂得靜下心,懂得沉下去,懂得花時間,我們謂之以“埋頭苦干”?!奥耦^苦干”的教師教學讓人不敢恭維,但考試成績卻是數一數二。
當然我們誰都希望是“苦干”加“巧干”,但關鍵是當“苦干”和“巧干”割裂的時候,教學與考試分道的時候,我們是要過程還是要結果,如果我們有一個優秀教師的名額,究竟獎勵教得好的呢?還是獎勵考得好的呢?
作弊與表揚
田徑比賽,有些學校用初中生代替小學生,有些學校借用其他縣區的體育尖子生參加比賽,結果學生獲得了好成績,團體獲得了好名次,學校得到了好榮譽,校長得到了好名氣。而有些學校呢,卻是憑借學校的有限資源,憑借教師的努力,苦干了一場,結果卻是“名落孫山”,沒有回報,沒有表揚,想想真是冤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下次比賽還是應付應付較為明智。
學科質量抽測,有些校長向教師動員,教師向學生動員:為了學校的榮譽,請同學們相互關照等等,結果呢?當然是“苦干”不如“巧干”,“巧干”的學校平時的后進生都不見了,考試都及格了,當然教師臉上有光了,校長臉上有彩了,但學生的心理卻暗淡了:原來這就是教師們真正的“誠信”教育。家長的反應卻是高漲了:原來優秀學校可以這樣煉成的!而“苦干”的學校呢?通過辛辛苦苦的努力,不及格的學生減少了,優秀的學生增多了。應該說考出了好成績。但因為“巧干”的學校水漲船高,所以考得好還是變成了考得不好。
面對作弊與表揚、誠信與批評,到底是該批評還是該表揚呢?
優秀率與合格率
每年七月,隨著中考和高考的落幕,隨之演繹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情景劇。考得好的學校是鞭炮聲聲、橫幅漫天、領導慰問、獎金多多;考得差的學校是低調行事、臥薪嘗膽。可是每年七月小學也要進行畢業質量抽測,卻從來沒有社會的掌聲、獎金的刺激、鮮花的爛漫。仔細一想,原來小學考的是合格率,一些后進生,永遠都是小學老師心中的牽掛,但到了中學這些后進生,卻都成了鮮花的陪葬品了,原來中學考的是優秀率。在這種背景下,有些小學教師開始懷念未實施義務教育和就近入學以前的歲月,那時考進重點初中也是掌聲雷動、威風八面啊!
既然中學驕傲的是優秀率,我們小學還需不需要把合格率苦抓不放呢?既然中學都有升學獎,為什么社會和政府不可以給我們小學也搞一搞優秀學生獎勵呢'到時中學也會明白他們成功的背后也有我們澆水、施肥的功勞。
面對優秀率和合格率我們為什么會如此厚此薄彼呢?我們的教育到底需要培養的是全體建設者,還是少數社會精英?
教學與管理
到底是教學為管理服務,還是管理為教學服務?從理論上說當然是管理為教學服務,但實際上,從教學者向管理者飛躍,是每個教師不懈追求的發展目標,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指標。
所謂教而優則仕。認真教學,從普通教師變成骨干教師;認真付出,從骨干教師轉型為學校中層干部;認真琢磨,從中層干部上升為學校領導;認真研究,從學校領導走向機關大院。這就是一個教師的成長曲線圖。
當然我們希望教學和管理也能實現和諧的統一,讓教師們既教得好,同樣管得好;既管得好,同樣還能教得好。但很多時候卻往往是事與愿違。
所以現實中還存在著這樣一條曲線圖:那就是從教學入門到教學精湛,從教學精湛到教學疏散,從教學疏散到教學荒廢,這是教師行政化后的教學衰退曲線圖。為什么教而優則一定要仕呢,選仕就一定要教而優呢?為什么教師就不能專業化培養呢?
誠然教師需要專業化,其實校長更需要專業化。一個老校長走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新校長又開始摸索前進了。三五年后新校長變成了老校長。隨之他又走了,一位新校長又開始摸索前進了……
總之,過程與結果,猶如魚和水,相附又相依。用結果作為過程的導向,用過程作為結果的詮釋。但過程與結果,有時又如魚和熊掌,兩者必須取舍。小學階段我們到底是用犧牲全部的過程來換取暫時的結果,還是用暫時的結果來換取全部的過程呢?這就取決于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