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永
教師長假家訪,這項舉措也不是毫無道理。家訪曾經是教師與家長、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架起了家校聯系的“橋梁”。然而現在,家訪似乎變得陌生起來。有人說,信息時代不需要傳統形式的家訪,家校溝通的方式早已多樣化;也有人說,教師不能把家訪的傳統丟了,眾說紛紜。筆者猜想正是在傳統家訪漸漸淡出視野的背景下,福建廈門市教育局發出了班主任必須在國慶假期到學生家進行家訪的通知,這樣看來,其出發點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將通知中的“,必須”改為“建議”或“倡議”,并請學校根據各校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方案和實施措施報教育局備案,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現在教師的教學任務都比較重,要備課、講課、批改作業,還有班級日常事務管理以及偶發事件的處理,家訪會占用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種情況下,很多老師就會減少家訪的次數,或用“電子家訪”替代傳統家訪。時代發展了,信息交流多元化了,學生住得分散了……難道我們就不需要入戶家訪了嗎?筆者班上曾有這樣一個學生,因為對許多社會現象看不慣,又不愿和同學以及老師溝通,表現出了嚴重的自閉和抑郁癥狀,最后閉門在家,不愿上學和外出。我發現后,抽出課余時間,深入該學生家庭了解情況,并與其家長研究解決方案,一起對這個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最終使這名同學重返校園,回歸生活。這種情況下,如果依靠通訊、家長會等方式,肯定達不到這種效果。所以,傳統家訪在現代教育中仍然不可缺少。“電子家訪”雖然有著很多優勢,很多小事情一個電話就解決問題,不會耽誤教師和家長的工作。但是,傳統家訪應該成為“電子家訪”的補充,尤其是需要深入了解問題時。
在呼喚傳統家訪回歸的今天,教師長假家訪也屢見不鮮,只要你在網上搜索,利用長假進行家訪的新聞報道很多,但這些活動都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組織開展的。如筆者所在學校曾決定利用“十一”長假期間進行教師家訪活動,倡議每位教師家訪2個以上學生家庭,家訪對象以“五生”為主,即學困生、貧困生、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同時要求教師做好詳實家訪記錄,填寫相關表格,由被家訪學生家長簽意見后上交學校,歸入教師師德檔案。筆者覺得利用長假帶著孩子到農村,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順便去學生家里家訪,一舉兩得,又有何不可?即使學校不發出倡議,作為班主任的我也有這一計劃。學校的該項舉措是為了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當然也是為了更好落實教育局“千名教師萬戶行”活動,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探討新形勢下教育學生的新方法。架起“溝通”橋梁,爭取家長對學生教育的支持與配合,引導家長用正確的方法開展家庭教育,了解學生的家境狀況,做到自覺接受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師德行為的監督,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這可能是福建廈門市教育局發文要求教師必須在國慶家訪的客觀原因所在。
據當地教育部負責人介紹,國慶期間的家訪是“教育進社區、進家庭活動”的組成部分,是為了加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互動,努力使家訪成為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可見,其“出發點”自然是為學生好,為教育好。說實話,這一舉措,除了給教育局“教育進社區、進家庭活動”提供了必備的現場資料(教師家訪與學生家長的留影)外,恐怕很難看到真正有什么其他教育效果。
要求教師國慶假期家訪,暴露出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依法治校觀念的淡薄,既不遵守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也把其他法律條文置于一旁。在行政命令下推行的家訪,用“留此存照”匯報效果的家訪,很大程度上是走形式。因為家訪需要教師做大量的事先準備,家訪也要備課,要確定家訪目的,制定家訪的計劃,安排家訪的最佳時間,針對不同的家庭、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家訪。
為此,筆者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發出通知時要充分考慮教育教學規律和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治教”,要求教師將家訪到家制度化同時,并配套性地設置教師家訪補助津貼,將家訪到家列為教師教學評估的一項指標。建議教師家訪也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好家訪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