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榮瑞
我是湖塘橋實驗小學和星辰實驗學校兩所學校的法人代表,兩校共有137個班級,中層以上的干部有80余人。
要辦好這樣較大規(guī)模的學校,因素當然是多方面的。在我的心目中,除了外部因素外,學校內部有兩個標志性因素決定了辦學水平。其一是精英群體的數量和質量。我這里講的精英群體并不完全是以“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為標志的。所謂“精英”,應該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包括本校各學科挑大梁的中堅骨干教師、在本地區(qū)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教師、在省內外有知名度的名教師。這些精英,他們應該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專業(yè)特長,令同行刮目相看。其二是精英群體的合作水平。精英不一定指個人,更應該在精英人才的周圍凝聚一批人。群體每一個人都應有強烈的團隊意識,有合作競爭的積極意向。我們常看到教育界有些優(yōu)良人才,本人一旦成名,就疏遠了他(她)成長發(fā)展的教師群體,成為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墻頭花,這是學校管理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問題。
像我們這樣兩所在社會上有較高信譽度的學校,多年來積累了不少的優(yōu)秀師資。一方面,當年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云集這里。加上學校氛圍的熏陶,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快速成長,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原因,中層干部及校級領導還不斷地向這里流動。原來在初中或小學擔任過校級領導而在這里當教師的不少于6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假如我們不從學術方面引領,不形成崇尚學術的氛圍,優(yōu)秀人員都把發(fā)展目光盯在學校的干部崗位,矛盾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我校中層及其以上的崗位有這么多,但還是不可能滿足單一的官本位需求。當然我們可以對外輸送干部,但這種輸送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數量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要通過積極引導,強化教師的學術意識,削弱官本位意識;要在校內達成共識,教師的發(fā)展首先是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學校內部有兩種不同的專業(yè),一種是教育專業(yè),一種是管理專業(yè),這兩種專業(yè)都可能出人才。有些教師教育專業(yè)水平很高,但不一定是管理方面的人才,這樣的教師也應該在校內有較高的地位,因而發(fā)展學術型的教師是學術引領的主要目標。
學校也需要優(yōu)秀的管理者。學校管理崗位設定和干部配制,不是權力的分配。在干部的選拔問題上,不僅要把好人口關,通過教職工民主參與形式把教職工信任的優(yōu)秀人才選拔到管理崗位,更要在崗位上予以學術引領,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靠自己的學術水平建立威信才是真正的發(fā)展。他們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而且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
校長崇尚學術,就會做自己追求的事。我做的事可歸納咸三管:一管宏觀(涉及學校全局的重大決策),二管微觀(反映運行狀態(tài)的細節(jié)),三管“難管”(解決別人代替不了的問題)。
學術引領,學校也需要培育學術型的精英人物。打個比方,蘿卜煮蘿卜,做出的菜仍然是蘿卜。只有將蘿卜與牛肉或羊肉等其他高質量的食物同煮,才能做出非同于蘿卜的菜肴。現在很多學校,都知道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請些專家或學者來校講學,這是不錯的舉措,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請學者或專家來校不只是拍幾張照片,標明自己也在走向教科研;二是學者專家講完就了事,沒有學校內部的人員銜接。學者或專家是不能代替學校搞教科研的。他們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拓寬我們的視野,或對教科研工作做些指導。如果學校沒有幾位或一群精英人物作為校內的“領頭羊”,學校學術水平的層次是不可能提高的。對精英群體的培養(yǎng)既要有重點,也要舍得花錢。要讓他們更多地參與省內外的學術活動,讓他們承擔或主持重點課題的研究,讓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建立學術威信。精英群體的質量或數量得到有效的提升,校內自然會形成崇尚科學、崇尚學術的氛圍。倘若在一個學校里,搞研究、有水平的人得不到弘揚,而讓一些官本位意識強、會鉆營的人得勢,這個學校也就談不上有學術品位。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術引領就是營造一種適合人才成長的氛圍,讓有發(fā)展?jié)摿Φ娜嗽谶@樣的環(huán)境里充分、主動地發(fā)展。
我校從2003年起成立了“星韻教科研協會”。這個協會將以崇尚學術、推進學校教科研、促進學術型人才成長為宗旨,把兩所學校有志于教育科研的人員組織起來,整合成學校的科研力量,讓學術引領有組織保障。我校還組織學術性的專題研討活動,每學期安排15-20次。活動中,我們倡導“非行政”“非權威”“重學術”,讓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參加,自由發(fā)言,說真話。華東師范大學的一些學者多次來我校與教師對話,他們覺得這里追求真實,不訓假話,感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