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良
案例
每當進入秋季,學校周圍老百姓經常反映,說學生在上學和放學的途中,有損壞、偷拿蘿卜或水果的現象。學校政教處對此非常重視,每次都要進行調查和了解,對查出的個別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進行嚴厲的處罰。但是收效甚微,學生偷盜行為還是屢禁不止。于是政教處決定改變教育方式,分班級進行了一項比賽活動。活動內容與要求如下:參與者分成幾個小組,向周圍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或蘿卜。在規定的時間里,得到數量最多者為勝。由于活動設計新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活動結束后,給獲得優勝的小組頒發獎品,并要求各小組派代表發言,談談對此次活動的感受和想法,總結本小組獲勝或者是失敗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組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時,提到了由于平時養成了隨意偷取水果的習慣,導致老百姓不給自己水果,聲稱以后將改正這一行為,老師對各組進行簡要的評價后,就各組的總結提出改進建議,幫助他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此次活動以后,學校很少再聽到關于學生偷拿或禍害人家果實的反映。
該案例突破了傳統的德育模式的束縛,初步解釋了何謂現代德育,如何進行現代德育,以及現代德育對德育主體的要求等等德育中的重點問題,對新課程理念下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借鑒。
1道德牽引——自我認識
案例中,德育工作者改變了傳統的德育灌輸和指責式的教育模式,通過活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牽引,引領學生有意識地融入社會生活,在真實的社會中認識、比較、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有效措施。通過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認識教育,引起、喚醒、激發學生潛在認識和社會真實存在、社會真理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督導學生進行反思和再認識,激起已有道德認識的重新建構。
2價值決斷——自我選擇
傳統的德育,是一種管理、控制、約束的德育,忽視了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是一種純粹的成人對兒童的管制,是一種霸權主義式的德育。在這種預置的前提下,兒童正如一部機器,任由德育工作者(成人)去操縱和控制,完全沒有自我發展的自由和選擇。這種所謂的德育,是一種畸形的德育,這種建立在不平等前提下的強加意志,往往是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在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兒童心理的愿望,在孩子們的愿望和需求的前提下,實施有效的教育,使他們在愉快的心態下獲得成功,道德修養得到升華。
3行為踐履——自我體驗
道德教育的目的歸根到底在于改善個體的社會行為。在德育活動中不僅應該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更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學生自我道德認識和評價所產生的情緒情感體驗,是對自我思想、言論、行為作價值判斷時所產生的道德情感和體驗,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善于引導學生在行動中檢驗自己的道德情感,適時地指導學生提高道德認識,提升道德情感,要注意通過審美和創設情境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體驗自我放縱的痛苦和戰勝自我的喜悅。使學生在德育踐行中始終能自主、自由地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
4反思總結——自我評價
學生固有的道德行為的轉變和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學生的“認識一選擇一行為一評價一再認識一再行為”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對自我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的選擇、道德行為的后果進行分析和反思,總結這次道德踐行的得與失,對與錯。與社會規范、社會要求進行對比分析,哪些行為和結果是社會主流價值允許存在的,是促進社會主流價值存在和升華的;哪些是社會主流價值所不允許存在的,是違背社會主流價值的,對社會道德規范起破壞和顛覆作用的。
通過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道德認識、道德選擇、道德行為進行重新的思考和總結,促進學生原有認識的重新建構,使之自主地向社會道德要求和規范靠攏,形成自身內在的對道德規范的真實理解。
5輔導矯正——自我超越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形成個體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而道德行為的變化又總是根源于認識、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變化。學生在認知、情感、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德育必然是一個參差不齊、良莠不分的結果。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對其進行輔導和矯正,完成學生從德育認識到行為的自我超越,優化德育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