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勇
【摘要】 目的 探討臍帶繞頸對臨床分娩中的影響及分娩方式的選擇。方法 對本院395例臍帶繞頸分娩過程及結局的分析和研究。結果 395例臍帶繞頸經陰道分娩312例,占79%,其中陰道助產51例,占陰道分娩的12.9%;剖宮產83例,占21.1%,其中胎兒宮內窘迫34例、活躍期阻滯37例、第二產程延長12例,無1例發生新生兒死亡。結論 臍帶繞頸是孕期常見的一種現象,大多數孕婦可以順利經過陰道分娩。只有嚴密觀察產程,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斷,才能有效減少母兒死亡和并發癥,減少剖宮產率。
【關鍵詞】臍帶繞頸;診斷;陰道分娩
臍帶繞頸大多是因為臍帶過長導致臍帶纏繞在胎兒頸部的一種現象纏繞1~2圈者居多,3圈及以上少見。纏繞緊者可影響臍血通過而造成胎兒缺氧,甚而死亡,所以近年來臍帶繞頸在臨床上越來越引起產科醫師的重視。現將本我院395例臍帶繞頸分娩結局加以分析和討論。
1 臨床資料
1.1 發病率 本院2007年6~12月分娩總數2150例,其中臍帶繞頸435例,其發病率為20.2%,其中40例產前B超診斷為臍帶繞頸,在無宮縮情況下,患者選擇剖宮產結束分娩,此40例不作為本文統計范圍。
1.2 年齡與胎產次 年齡21~25歲的185例、占42.5%,年齡26~30歲的203例、占46.7%,年齡30~40歲的47例、占10.8%。初產婦342例,經產婦93例。
1.3 臍帶繞頸周數與臍帶長度 臍帶小于30 cm為臍帶過短,>70 cm為臍帶過長。本組病例臍帶最長108 cm,臍帶繞頸1周308例,繞頸2周74例,繞頸3周及3周以上13例,其中臍帶長度在40~75 cm之間繞頸最多,共349例、占88.4%,臍帶越長繞頸周數越多。產前診斷臍帶饒頸305例,產后診斷為90例。
1.4 分娩結局 395例中經陰道分娩312例,占79%,其中陰道助產51例,占陰道分娩的12.9%;因胎心變化助產33例,其他原因18例。剖宮產83例,占21.1%,83例剖宮產中胎兒宮內窘迫34例,活躍期阻滯37例,第二產程延長,抬頭下降阻滯12例。
1.5 產時胎心變化 整個產程中胎心無變化的249例,占63%;胎心出現減慢134例,占34%,134例中105例為可變減、29例表現為持續減慢;胎心變快8例;胎心不規律4例。產程中出現胎心變化共146例,其中115例胎心變化均發生在活躍晚期及第二產程,此時胎頭下降最快,是臍帶受壓及相對過短的危險期。
1.6 新生兒評分 據Apgar評分法:1 min及5 min分別進行評分,評分8~10分基本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本組病例新生兒1 min評分基本正常350例,輕度窒息38例,重度窒息7例。5分鐘評分均在8分以上,395例無1例新生兒死亡。
2 討論
2.1 國內外報道臍帶繞頸發生率在13.7%~20%[1],本院統計發生率為20.2%。臍帶繞頸的原因與臍帶長度有關,臍帶長度<30 cm,無1例發生臍帶繞頸,臍帶越長,發生臍帶繞頸的概率越大,繞頸周數也越多,此外,胎兒有較大的活動范圍也易發生臍帶繞頸,或繞體,孕期曾多次行臀位外倒轉者,較易發生臍帶繞頸。
2.2 臍帶繞頸在孕期多無明顯癥狀,臨產后胎頭下降,臍帶繞頸后可移動部分的臍帶變短,由于臍帶牽拉,臨產后可出現以下情況:①影響胎先露銜接和下降:臍帶繞頸可使先露活動不銜接或雖然銜接但不能正常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產程延長或阻滯,特別是第二產程胎先露下降受阻,需陰道助產或剖宮產;②胎兒宮內窘迫:臍帶繞頸周數過多或纏繞較緊時,可使臍帶受壓,血液循環受阻,胎兒頸靜脈受壓,胎兒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甚至圍產兒死亡。胎心變慢134例,胎心變化均發生在活躍晚期及第二產程,此時胎頭下降最快,是臍帶受壓及相對過短的危險期。為了及早發現胎心變化,有條件的醫院在分娩過程中可行全程胎心監護,無條件的醫院最好在活躍晚期及第二產程中每次宮縮過后聽胎心一次,能及早發現胎心變化。
2.3 輔助檢查 ①胎心電子監護:有臍帶繞頸者,做胎心電子監護可出現變異減速曲線;②超聲多普勒腹部聽診:沿胎兒頸部搜錄臍帶血流多普勒訊號,如為連續單高音,低吹哨音,頻率與胎心音一致,且音響沿胎兒頸部呈線狀分布,則提示臍帶繞頸;③B超檢查:自胎兒頸部縱向掃描可見臍帶對頸部的壓跡,臍帶繞頸1周,胎兒頸背部皮膚有“U”型壓跡,上方有一小圓形包塊,內含小短光條;臍帶繞頸2周,胎兒頸背面皮膚壓跡呈“W”型,其上方有相連的兩個衰減圓形小包塊,內含短光條;繞頸3周以上,胎兒頸背皮膚呈鋸齒狀壓跡,其上方有一長串念珠樣衰減包塊,內可見短光條或斷續的光點[2]。B超目前是診斷臍帶繞頸的最好方法,本院診斷符合率在98%以上。
2.4 處理 對產前可疑臍帶繞頸者,應密切觀察胎心變化,囑孕婦自我行胎動計數監護,孕37周后每周行一次NST檢查,發現異常及早入院。對臀位合并臍帶繞頸者應選擇剖宮產。另外對于可疑臍繞頸患者孕37周后彩超檢測S/D值有較大臨床意義,臨床發現S/D值≥3.0患者產時發生胎兒宮內窘迫概率較大,可適當放寬剖宮產指征,以改善圍產預后。S/D<3者發生胎兒宮內窘迫概率小,多數可以陰道分娩。頭先露者臨產后應密切觀察產程,若無頭盆不稱,產力正常而胎頭下降阻滯者,要警惕是否為臍帶繞頸所致。在活躍晚期,特別是第二產程時,胎先露下降幅度最大,也是引發臍帶受壓及相對臍帶過短的危險期,更應密切觀察胎心變化,一旦出現胎心減慢,節律不均或宮縮后胎心持續減速等異常,均應及時處理。可吸氧并改變孕婦體位,如左側臥位或半臥位等,有時可松解纏繞的臍帶,改善胎兒血循環,使胎兒缺氧得以暫時糾正。如果經上述處理胎兒窘迫仍無緩解時,應盡快終止妊娠。其分娩方式依宮口開大情況和先露高低而定,若宮口開全,先露步已達+3,可行會陰側切,產鉗或胎頭吸引助產;若宮口未開全,先露部較高,短時間不能陰道分娩者應行剖宮產結束分娩。本院觀察395例臍繞頸患者經陰道成功分娩312例,占79%,雖因胎心變化助產33例,孕婦及胎兒均預后良好,
因此,對于產前診斷臍繞頸患者如果胎兒和產道相稱,均應陰道試產,只要嚴密觀察產程,對于產程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作出恰當處理,將有效改善母兒預后,并降低剖宮產率。
參 考 文 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93.
[2] 孔秋英,謝紅寧.婦產科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