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躍彬
【摘要】 本文對賓川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村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監管時,發現部分定點醫療機構存在對急腹癥診斷不清,實施不恰處理的現象。筆者認為,基層醫院雖然條件差,設備簡陋,但只要對急腹癥的診斷和處理原則進行認真的分析,找到適合基層醫院救治急腹癥的方法,做到正確、早期診斷,并及時恰當的處理,急腹癥在基層醫院的救治率還是很高的。
【關鍵詞】基層院院;急腹癥;診斷;處理
凡是以腹痛為主要癥狀,需緊急處理的腹部疾病,均被列為急腹癥。因急腹癥發病急、變化快、病情重,在臨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診斷錯誤,治療過晚,常給患者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臨床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急腹癥的診斷及處理。
1 急腹癥的診斷
急腹癥的診斷極為重要,需認真的分析和加以鑒別。引起急腹癥的原因很多,各種急腹癥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認真地、辯證地將病史、體征和輔助檢查所獲得的資料歸類對比,分清主次、抓住特點、用逐一排除的方法,縮小范圍,以便明確診斷。工作中應特別注意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1.1 是內科腹痛還是外科腹痛
1.1.1 內科疾病腹痛的特點 ①一般先發熱或先嘔吐后才腹痛;②腹痛部位常不固定;③腹痛程度多較輕;④壓痛輕微、腹肌緊張不明顯;⑤腹式呼吸常存在。
1.1.2 外科急腹癥常有以下特點 ①多先腹痛后才發現嘔吐;②腹痛部位較明確;③腹痛程度較重;④壓痛、肌緊張明顯,常有反跳痛;⑤腹式呼吸減弱或消失。
1.2 急腹癥的性質屬哪一類
1.2.1 炎癥性疾病 一般起病較慢,腹痛由輕到重,持續性發展;體溫常升高,腹肌緊張,有固定性壓痛,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1.2.2 梗阻性疾病 起病急驟,迅速發生腹絞痛(有間歇期、呈陣發性加劇),伴嘔吐,早期多無腹肌緊張。
1.2.3 穿孔性疾病 腹痛多突然發生,為刀割樣劇痛,范圍廣泛,有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肝濁音界縮小,移動性濁音陽性,腸鳴音消失,腹腔透視可見游離氣體。
1.2.4 內臟出血性疾病 多有外傷史及失血性休克表現,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常較輕,腹腔積血>500 ml能叩出移動性濁音,腹腔穿刺有血液。
1.2.5 器官缺血性疾病 起病突然,為陣發性絞痛,易致休克,早期無腹膜刺激征,當腸系膜上動脈栓塞導致壞死時,才有腹膜炎的表現。
1.3 急腹癥的病因 常見的急腹癥有以下幾種,可以根據其臨床特點進行鑒別:
1.3.1 急性闌尾炎 多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闌尾部位固定性壓痛點或腹膜刺激征,伴有輕度發熱和白細胞升高。
1.3.2 急性膽道感染、膽石癥 起病較急,常有反復發作病史,右上腹絞痛,畏寒、發熱、黃疸較深,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
1.3.3 粘連性急性腸梗阻 常有腹部炎性反應和手術史,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腹脹、可有腸型和蠕動波,腸鳴音高亢,X線透視有階梯狀液平面,早期體溫和白細胞不升高。
1.3.4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多有潰瘍病史,腹痛劇烈為刀割樣,腹膜刺激征明顯,呈板狀腹,肝濁音界消失,X線透視隔下有游離氣體。
1.3.5 急性胰腺炎 多在暴飲暴食后發生,腹痛持續、劇烈,向腰背部放射,用一般解痙止痛劑效果不明顯,可伴有早期休克,腹部體征較輕,血、尿淀粉酶明顯增高。
1.3.6 泌尿系統結石 起病突然,腰部或下腹部絞痛,常向外陰部放射,腎區叩擊痛,無腹膜刺激征,尿中有紅細胞,X線照片多顯示結石陰影。
1.3.7 膽道蛔蟲 好發于衛生條件較差的青少年,有大便排蛔蟲史,以劍突下鉆頂樣劇痛為特點,早期黃疸或腹部體征均不明顯。
1.3.8 異位妊娠 輸卵管妊娠破裂常突感一側下腹有撕裂樣疼痛,內出血積聚在直腸子宮陷凹,刺激直腸產生肛門墜脹感,可伴惡心、嘔吐、昏厥及休克。
1.3.9 卵巢囊腫蒂扭轉 表現為下腹劇痛,呈絞痛,伴惡心、嘔吐,雙合診檢查可觸及腫物,張力大、不活動、有明顯壓痛。
2 急腹癥的處理原則
2.1 嚴密觀察病情 注意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及神志變化,及時掌握手術時機。
2.2 合理選擇治療方法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急腹癥診治的一個突出特點。可取長補短、互相配合,解決單用西醫療法或中醫療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提高療效。
2.2.1 非手術療法的指征 適用于病理損害較輕,全身情況較好的患者。
2.2.2 手術療法的指征 適用于病情嚴重、復雜,全身情況較差的患者,如壞疽性闌尾炎,絞窄性腸梗阻,壞疽性膽囊炎,外傷性腹腔臟器破裂者。
2.3 診斷不清時如何處理 對部分一時難以明確診斷的急腹癥患者,必須做到:
2.3.1 嚴密觀察,反復檢查,認真分析,以便盡早明確診斷,及時處理。
2.3.2 暫時禁食,慎用止痛劑,以免影響病情觀察;不能排除腸壞死和腸梗阻的患者,禁用瀉藥及灌腸。
2.3.3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中毒,防治休克,控制感染。
2.3.4 遇有下列情況,應及時手術探查:①腹膜炎較重;②疑有活動性腹腔內出血、腸壞死或腸穿孔;③經一段時間積極非手術治療,疼痛不減、腹部及全身情況未改善,甚至繼續惡化者。
參 考 文 獻
[1] 戴顯偉.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 孫云橋.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