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廣英
詩人龐德有句名言,陳述的基本準確性是寫作的唯一道德。這句話被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奉為至理名言。卡佛是以寫短篇小說和詩歌而著稱的作家,是著名的簡約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最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就是在他的小說中發展了一種所謂“極簡主義”的文體寫作,就是對自己的文字吝嗇之極,削減到了瘦骨嶙峋的地步,幾乎剔掉文字中所有的修辭和不必要的東西,成就了小說中的簡潔美學。美國文學一直以此傳統為傲,但是其實就在卡佛之前,已經有作家涉及簡潔美學的寫作,這就是享譽世界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于1899年出生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中的一個古老的家族。也許是上天恩賜,專為駕馭語言而制造出的一塊特殊材料,博爾赫斯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先于自己的母語學會了英語,而后的人生歲月中,他又學會了法語和德語,這種得天獨厚的稟賦讓他從小對文學,尤其英美的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利用語言的優勢穿越于不同的文學傳統之間,閱書無數,淵博的知識令人驚嘆。他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作家,還有人稱他為圖書館式的作家,博聞強識,俯拾皆書。但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強勢,反而讓他的寫作走到了反面:他的一生中最為鐘情的是短篇小說和詩歌,對繁復美學的寫作很少涉及。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博爾赫斯中年之后逐漸雙目失明,這樣的生理缺陷同樣影響到了他的寫作:口述方式的寫作需要的正是“陳述的基本準確性”。所以毫無疑問,博爾赫斯是一位鐘情于簡潔美學的作家。
意大利的著名作家卡爾維諾首先發現了博爾赫斯寫作中存在著一種簡潔美學。卡爾維諾聲稱他在閱讀博爾赫斯的時候,發現了某種簡潔寫作的詩學,比冗贅優越,比精煉更精煉。的確,讀博爾赫斯的時候,你很難發現他有什么寫得很長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很少的字數和篇幅,但是讀下來時卻往往回味良久,咀嚼再三。他最為擅長的,是把極其豐富的意念和詩歌魅力濃縮在通常只有幾頁長的篇幅里,用一種密不透風、玲瓏剔透、不事雕琢和開放自由的句子傳達出來,并且不讓人感到擁擠。博爾赫斯在遣詞造句上花費了很多的功夫,盡量用很經濟的語言詞匯來說明問題。所以在他的筆下,看似很普通的一個句子或者詞匯都能承受很大的重量似的,對此我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就是“文字的重量”。這么說吧,一段文字中,本來用一句話就可以簡要闡明問題的,我們總擔心表述不清,而用多出一倍或幾倍的字數來說明。換句話說,本來可以一句話承受的重量變成由一段的文字來承受。這樣被分擔開來的文字讀起來拖沓不說,還缺乏鏗鏘的力度和簡明的風格。而讀博爾赫斯的時候,他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集中的力量,簡潔的速度,能讓你感覺到他用的一個詞匯是承受了一個段落才能分擔的重量。這樣有重量級的文字讀起來當然分外勁道,而且清晰有力。比如由王永年先生所譯的《詩人》一文中,博爾赫斯寫到他雙目失明之時的那種絕望之情,文中就有“他心想,我再也看不到充滿神話般恐懼的天空,也看不到自己將被歲月催老的臉龐”這樣精美的句子,讓人頓覺驚艷。尤其那句“神話般恐懼的天空”的意象讓人難忘,頗有陌生化的新鮮美感。再比如他在談論但丁的《神曲》的時候,“當我們閱讀或者讀完他的作品之后,就會感到,他寫出了自己的想象。要命的是,我們總覺得但丁死過一次,到過倒立的地獄之山或煉獄的小徑或天堂的中心,還和影子說過話”。通過一段話,但丁的偉大意義不言而喻了。這就是說在用一種簡潔的方式寫作的時候,一種方式是用新鮮的詞匯和搭配,從而可以具備“陌生化”的效果美;另外一種就是用最簡單普通的語言準確地描述事物即可。
博爾赫斯的簡潔美學還有其他的體現。比如我們平時都稱博爾赫斯為“作家中的作家”,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淵博知識的代名詞,而是指博爾赫斯總是在他的書中不斷提到了他曾經閱讀過的作家,無論是知名的,還是不知名,或許應該說大都是我們不知道的作家。他最為擅長用“說”的形式概括那些作家。我們一直以引用博爾赫斯的話為榮,用一種“博爾赫斯說”的形式。某種意義上來說,博爾赫斯是一個宇宙中浩瀚無極的圖書館,盡管他實際上只是一個普通的圖書管理員。
從1937年,博爾赫斯成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圖書館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圖書管理員開始,他終生都從事圖書館工作,歷任城市內幾個公共圖書館的館員。1955年,當他開始失明時,他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的館長。在他后來的自傳中他說:“上帝賜給我八十萬書,同時也使我失去光明,這真是妙不可言的嘲弄。”但就是與書籍結下不解之緣的時候,他廣泛涉獵的讀書生活也讓他的寫作變得妙不可言起來。博爾赫斯的一生評論過浩如煙海的書籍,用簡介和書評的方式,這些是他簡潔美學的代表之作,也就是他后來集結出版的《私人藏書》。他曾說,讓別人去夸耀寫出的書好了,我則要為我讀過的書而自詡。他說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的作家,但是他會是一個好的讀者,是一個“敏感而心懷感激的讀者”。對于這些評論過的書籍,卡爾維諾聲稱從中發現博爾赫斯為了寫得簡潔短小,發明了一項決定性的東西,就是“假裝他想寫的那本書已經寫成了,由某個人寫成了,這個人是一位被發明的無名作者,一位來自另一種語言、另一種文化的作者;接著,他描述、概括或評論那本假想中的書”。“他的每一個文本,都通過援引來自某個想象或真實的圖書館的書籍,而加倍擴大或多倍擴大其空間。這些被援引的書籍,要么是古典的,要么是不為人知的,要么根本就是杜撰的”。每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卡爾維諾自己杜撰的博爾赫斯傳奇的一部分,尤其那句“描述、概括或評論那本假想中的書”,讓我意識到博爾赫斯讓文學的本質有了一個飛躍,把想象的空間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
以《私人藏書》為代表的各種書籍的序言寫作,以及關于書的簡評都集中表現博爾赫斯的簡潔詩學。比如在《私人藏書》中,博爾赫斯寫到伏爾泰“是巴黎一個普通公證人的兒子,曾受耶穌會的監護,演過戲,博覽群書,粗通法律,信奉自然神論,得到過許多女人的愛情,寫過危險的謗書,蹲過監獄,并被逐出法國,編過悲劇,不斷得到并失去‘麥塞納斯們的庇護,不知疲倦地揮舞論證之劍,走過鴻運,取得過顯赫名聲,最后戴上榮耀的光環”。這是一種風格的簡潔,一氣呵成的短小精悍的句子書寫下伏爾泰的一生。其余的可以粗略歸為另外一種簡潔的風格,比如博爾赫斯評價卡夫卡的小說,“他用清澈的風格來寫污濁的夢魘”。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本書就像走進一座從未到過的城市或置身于一場搏斗的陰影之中”。評價施沃布的《假想人生》,“為寫此書,他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方法。主人公是真的,而事情卻可能是虛構的甚至是神奇的”,博爾赫斯的作品中無疑吸收了這種神奇的寫法,才讓我對這個句子如此深刻。評價蕭伯納,“世人無不熟知他的生平”。還有誰能讓如此平凡無奇的句子在這里如此大放異彩?評價魯爾福,“魯爾福喜歡讀書、孤獨和寫作”。評價科克托的一部小說,“讀本書猶如同他親切的幽靈交談”。評價萊內斯,“凡是浩瀚的作品總會有秘密的角落”。評價魯伊斯,“粗俗中的美麗閃光”——盡管這話是王爾德說的。
寫過《伊甸園之門》的莫里斯·迪克斯坦曾說,卡夫卡對生造格言警句有著令人恐怖的天才。我不希望通過以上不厭其煩地抽出博爾赫斯文中的句子,來給人卡夫卡式的印象,但還是不得不承認,讀博爾赫斯的時候,我非常迷戀他創造的句子和風格。或許,“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的大師”正是對這種簡潔美學的最佳陳述。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