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坤
【摘要】 目的 探討莫西沙星致不良反應的一般規律和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對近3年大理學院附屬醫院患者用莫西沙星致不良反應29例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 不良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及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癥狀,且老年患者更易發生。結論 臨床應重視莫西沙星的抗菌效應及不良反應的危害性。
【關鍵詞】莫西沙星;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莫西沙星為8-甲氧基氟喹諾酮類抗菌藥,通過抑制細菌的DNA復制、轉錄、修復及重組所需的細菌DNA拓撲異構酶發揮抗菌作用。其C-7位上的氮雙環結構加強了抗革蘭陽性菌的作用,故本藥抗革蘭陽性菌的作用強于傳統氟喹諾酮類藥,同時與其它氟喹諾酮類藥相比更少或更晚引起對革蘭陽性菌耐藥。另外,本藥分子中的甲氧基則加強抗厭氧菌作用[1]。隨著該藥在本院應用的日益普遍,與其有關的不良反應(ADR)也不斷增加。為給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筆者查閱以往3年本院的相關藥物不良反應資料,對所查到涉及莫西沙星的29例ADR進行分析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查閱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藥品不良反應資料,共有321 278例使用莫西沙星,收集到莫西沙星所致ADR共計2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小于0.01%,按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及ADR類型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ADR發生的相關因素
2.1.1 ADR發生與患者性別及年齡的關系 在29例患者中,男15例,女14例,經統計學檢驗ADR發生率與患者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莫西沙星ADR的發生與性別無關。但其中年齡≥60歲的患者有9例(31.03%),ADR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因此ADR的發生與年齡有關,老年患者易發。
2.1.2 ADR發生與給藥途徑的關系 莫西沙星治療的常規日劑量為400 mg。29例患者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詳見表1。由表1可見,靜脈用藥及合并用藥所致ADR的發生率高于口服用藥及單獨用藥。
2.2 ADR臨床表現類型 ADR的臨床表現類型具體見表2。
3 討論
29例莫西沙星ADR患者中,≥60歲的患者占31.03%,此年齡段病例數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老年患者各臟器功能減退、體質量減輕、免疫功能降低,這對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均有影響,使其對藥物敏感性增強,耐受力降低[2]。因此,老年人群在使用莫西沙星時更易發生ADR,且預后較差,提示臨床上對老年患者應慎用或減量使用莫西沙星。
在表2列出的幾類莫西沙星ADR中,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最高,占總數的38%。一般為光毒性反應,在臨床上的表現為皮疹、紅斑瘙癢、發熱疼痛等癥狀。光毒性機制可能與氟喹諾酮類的光降解和誘導單線態氧、自由基產生有關[3]。莫西沙星致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失眠、震顫、幻視幻聽等癥狀。且在婦女人群中發生率較高??赡艿淖饔脵C制為氟喹諾酮類抑制GABA與GABAA受體的結合,也可能與氟喹諾酮類的脂溶性和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有關[4]。莫西沙星消化系統ADR大多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菌群失調癥狀,口服、注射用藥時均可發生,一般較輕微,不需特殊治療,停藥后即可恢復。莫西沙星呼吸系統ADR表現為咳嗽、哮喘、呼吸困難等癥狀。莫西沙星其他ADR癥狀表現有少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尿及結晶尿、心悸、靜脈炎等。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應用莫西沙星時,不僅應重視其抗菌效應。還應密切關注其ADR所致的危害,針對不同個體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力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象麟.MCDEX藥物臨床信息參考.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3-204.
[2] 孫忠實.藥物代謝與合理用藥.中國藥學雜志,2001,36(1):60.
[3] Gould JW,Mercurio MG,Elmets CA.Cutaneous photosensitivity disease induced by exogenous agents.J Am Acad Dermatol,1995,33:551.
[4] Domagala JM.Structure-activity and structure-side effect relationships for the quinolone antibacterials.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4,3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