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倩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在詞匯學習策略上前人已經做過許多研究。本文與前人的研究不同,作者主要是站在運用詞匯理據策略學單詞的角度,對其所在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現狀調查。對所搜集的數據,運用SPSS15.0分析學生對詞匯理據運用的差異,以及詞匯量與運用詞匯理據策略的相關性,由此得出了一些英語詞匯學習的啟示。
一、研究的理論背景
正如Wilkins(1982)所說:“without grammar,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be conveyed.”由此可見詞匯對個人的語言能力發展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能有效的進行詞匯學習呢?這就要求學生有好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生采取的技巧、方式或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易于回憶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常見的學習策略的分類是OMalley and Chamots(1990)提出的將學習策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metacognitive,cognitive,and social/affective.以這幾種分類為基礎,已經有不少的學者做過相關的研究。
詞匯的理據(motivation)是指語言系統內部符號之間的關系是有一定理據可依的,它與語言任意性是互補并存的關系。1916年,“現代語言學之父”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語言符號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他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構成的,而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系不是必然的,是具有任意性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索緒爾的語言的任意性在語言學界占有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符號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哲學家們開始質疑任意性,甚至是索緒爾自己也無法用任意性來解釋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如擬聲詞,合成詞和派生詞。Stephen Ulmann(1962)是最早一位對理據進行具體研究的英國語言學家?,F如今中國在詞匯理據的研究上也有不少成果,如:陸國強(1999)。王寅(1999)等。但是大部分學者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理論分析的層面上,而本文作者嘗試將詞匯理據作為一種學習策略,對此進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該項研究目的在于調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策略運用情況,尤其是理據策略的運用現狀,并對詞匯理據與詞匯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擬研究的問題如下:
(1)學生整體的詞匯量水平如何?
(2)學生整體運用學習策略的情況如何?
(3)學生的詞匯量水平與他們運用的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如何?
(二)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的對象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60名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之間已經學過6年的英語。根據桂詩春(1985)在《我國英語專業學生詞匯量的調查與分析》中提到過英語專業大一新生的詞匯量大概在2000左右,經過一年左右的學習,他們的詞匯量將有可能增長至3000—3500個單詞。選擇大一學生是因為他們正處于調整學習策略的時期,如果對他們使用學習策略的現狀有清晰地了解,在他們日后的詞匯學習中能夠很好的提供指導。
(三)研究工具
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詞匯量測試卷相結合的方式,并運用SPSS15.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
1.詞匯量測試卷
詞匯量測試卷用于測試學生的詞匯量。研究中采用的詞匯量測試卷選自The Vocabulary level Test(N.Schmitt,D.Schmitt&C.Clapham,2001),因為研究對象是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所以試題是從the 3,000—word level中選擇的9道題。沒一道題三個空,每空1分。滿分為27分。
2.調查問卷
問卷是用于調查學生的使用策略的情況。整個問卷中的策略可以分為理據策略和非理據策略,共12題,6道非理據策略題目,6道理據策略的題目。
作者在設計理據策略題目時,涉及到擬聲理據(onomatopoeic motivation),形態理據(morphological motivation),語義理據(semantic motivation)和詞源理據(etymologicalmotivation)。
擬聲理據,如貓咪的叫聲在漢語中是“喵喵”,在英語中為“mew”。又如Bloomfield以英語中的“sn-”為例,將它的次要擬聲可以表示呼吸聲,如“sniff,snuff,snore,snort”。英語中最明顯的具有形態理據的詞匯就是合成詞和派生詞。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構詞法也使得一些詞的形成有理可依,如拼綴法(blending)中的例子有motel←motor+hotel;再如首字母縮略詞(acronym)中的例子有;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語義理據是通過對詞的基本語義中的隱喻,借代,類比而獲得的。這里僅以隱喻為例進行說明,例如,jacket(上衣,夾克)用于句子“The potatoes were cocked in their jackets”中時,它的意思變為(馬鈴薯的)。詞源理據反映的是一個詞的文化歷史背景。它的詞義與它的本源有著直接的聯系。英語中有許多詞就來自于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圣經等。例如,Pygmalion這個詞來源于希臘神話中一個著名的愛情故事。還有一些詞來源于其他的語言,例如英語的“yoga”來源于印度,“qigong”,“pinyin”來源于中國,“church”來源于希臘語等。
非理據策略部分采用了repetition strategy,imagerystrategy,note-taking strategy and grouping strategy。這些策略是選自OMalley and Chamot的認知策略。
(四)研究過程
該調查研究是2009年4月13號開展的。一共發放60套:包含60份問卷和60份詞匯量測試卷。在英語專業一年級的寫作課上進行的調查,在發放問卷之前研究者向學生說明了研究目的,以及問卷的填寫方法。在學生作答過程中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向研究者咨詢,以便他們給出更加真實的答案。調查耗時30分鐘,最終回收了58套。調查完畢后,作者運用社會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了數據的整理分析。首先進行的是描述性的分析,以及進行詞匯量與詞匯理據策略的相關性研究。
三、研究結果討論與分析
(一)對研究對象詞匯量的分析
將學生的詞匯量水平測試卷的成績運用SPSS進行描述性的分析后,發現此次測試,最高分為27分,即滿分;最低分
為11分;平均分為20.48分。標準差為3.667,而20.48轉換成百分數后大概等于75分左右,由此可見學生整體的詞匯量水平一般。
(二)對研究對象學習策略運用情況的分析
對學生的學習策略問卷回收后,運用SPSS進行整理分析后得到的描述性數據分析結果。作者發現學生整體運用學習策略平均值為3.21,屬于中等水平,這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經常用到學習策略,而且整體的差異相對來說不大,因為標準差為0.42。從非理據策略(M=3.28,SD=0.51)和理據策略(M=3.13,SD=0.71)的得分情況來看,學生運用理據策略和非理據策略的水平也屬于中等。但是相對來說,從平均值的大小我們可以看出,運用非理據策略多于理據策略;從標準差的得分情況看,學生運用理據策略的差異大于非理據策略。
非理據策略在這份調查問卷中主要指的是重復,想象,分組和記筆記四種策略。比較這四個的平均值后可以發現重復策略(M=3.66.SD=0.74)的得分最高,其次是記筆記(m=3.59,SD=1.04)、想象(m=2.71,SD=1.01)和分組(M=2.41,SD=1.01)。這說明學生在非理據策略的使用上偏向于使用重復策略,如反復拼寫單詞,反復背誦單詞的讀音等。而在策略使用上差異最大的則是記筆記策略。
理據策略在這份調查問卷中包含了以下四種:擬聲理據策略,語義理據策略,形態理據和詞源理據策略。比較它們的均值后可以發現,學生在形態理據策略(M=3.45.SD=0.95)上的使用多于其他三者,其他三者的順序依次是:擬聲理據(M=3.10,SD=1.12),語義理據(M=3.22,SD=0.94),詞源理據(M=2.78,SD=0.78)。而從標準差來分析則可以發現學生在擬聲理據策略的使用上差異最大。而詞源理據策略使用上差異最小。這可能是因為在詞源理據上,學生普遍的分都不高,所以之間存在的差異自然就較小。
(三)學生整體的詞匯量與學習策略相關性分析
在討論了學生整體的詞匯水平和整體的策略使用情況之后,接下來需要分析一下詞匯量與學習策略之間的相關性如何。作者采用的是皮爾遜相關性分析,發現學生的詞匯量與學習策略正相關(r=0.632),而且是顯著正相關(p=0.000)。比較理據策略(r=0.709,p=0.000)與非理據策略(r=0.061,p=0.649)的相關性系數大小后,發現理據策略與詞匯量顯著正相關。而非理據策略的相關性并不顯著。由此可見學習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尤其是理據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詞匯量。
四、總結與啟示
通過此次調查研究,作者可以發現其所在校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的詞匯量水平處于中等,他們平時學習詞匯時不是經常用到相應的學習策略,而且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傾向于使用非理據策略。相關性研究發現學習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尤其是理據策略的使用。
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對如何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詞匯量的教學有所啟示。正因為學生不是經常用合適的學習策略來進行詞匯的學習,導致他們的詞匯量普遍不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教一些學習策略,多鼓勵提醒學生在平時的詞匯學習中使用學習策略尤其是理據策略,因為理據策略將詞匯教學變得豐富,有趣,這樣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提高了,記得也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