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輝
和諧,能產生美,作為教師應致力于“創建和諧的課堂”。因此,積極建設中專和諧政治課堂,正是“以生為本”的新理念在政治課的具體體現,中專政治教學必須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課堂,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良好的興趣,有利于師生共識的達成,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我們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前提
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融洽的關系。老師只有尊重學生,走近、走進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如果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深處也體驗到來自教師的真誠尊重,那么學生的激情與創造的空間將會空前拓展。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與學實現和諧的情感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是實現學生和諧發展的前提。教師只有主動接觸、關心、熱愛學生,才會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與信賴,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溝通,產生雙向交流的效果,這正是形成和諧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
第一,教學民主,尊重人格,多做鼓勵性評價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學生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中專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個性進一步凸顯。所以把握學生此時的心理特點施教,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營造著主體參與的氛圍。學生聽,無形中課堂成了教師主宰的場所,要改變這種漠視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思想,就必須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水平,設置教學目標,并以學生的學為落腳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盡可能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造機會,師生之間以平等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營造民主氛圍時。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善思多問,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民主于學生,杜絕“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氣氛,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可以在布置作業時,通常先征求同學們的意見,然后確定作業量、交作業的時間。
第二,充滿激情、微笑教學、相互學習、心靈相通
教學語言是課堂里跳動的音符。中專政治教師的普通話要準確,要有親和力。語調要做到抑揚頓挫、富有節奏,語言要流暢、要生動形象充滿激情和感染力,這樣才能較深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語言表達要生動幽默,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接受政治觀點。中專生最喜歡與他們思想接近、有共同語言的教師。心靈相通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融洽,使學生樂于上你的課,使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學生要成長,教師要發展。因此相互學習,讓課堂教學互動起來,是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境界。例如在上學會合作課時,老師要身體力行,鼓勵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從教學實踐中來學習認識生活處處有合作、學會與人合作、正確對待和參與競爭的重要性。
二、創造開放、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和諧課堂教學的關鍵
第一,教學情景、課堂氛圍和諧的創建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的生命,課堂上創設和諧的教學情景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手段之一;同時,教學情景的設置也是一種教學刺激,它可以誘發理想行為,比如導人新課、重難點突破、學生得到鍛煉、落實思想教育落腳點等。當然,教學情景的設置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案例,也可以是非案例;既可以是教師事先創設的,又可以是教師根據課堂實情即興創建的,目的是誘發思想行為,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本身,引發學生與教學互動,促進和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專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營造一種有利于開展創新教學的課堂氛圍。
第二,把活動、競爭、生活帶進課堂。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深入生活,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要。因此,教學要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
如成長在社會這一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課前準備好簡介,課上讓學生做導游,教師當顧問,將政治課放入社會中,讓學生感受社會變化,關心社會發展,學會親近社會,最終養成自覺服務社會的品格。再如課堂上創設問題搶答、小組答題競賽,可允許先回答正確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師運用適當的激勵語言,“看誰說得最清楚”“誰的方法最簡便”、“哪個小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展示學生的個性。